简介:摘要本研究从1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入手,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和追溯糖尿病家族史,临床诊断为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提取患者及其一级家属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扩增目标基因并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其父的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第4外显子发生核苷酸错义突变(c.779C>T),明确其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3型的诊断。在1年的随访过程中,先证者应用格列奈类药物治疗后血糖达标,其父调整方案为长效磺脲类促泌剂后血糖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在2022年4-12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26例,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控,根据血糖高低分别划分为低血糖组(23例)与非低血糖组(10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低血糖组中,出现空腹低血糖的患者有7例,占比30.43%,夜间低血糖患者5例,占比21.74%,其余散在分布于早餐后、中餐前、晚餐前、晚睡前,严重低血糖事件0例;对低血糖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总结分析,发现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较多,有15例,占比65.22%,且男性占比多于女性,分别有13例(56.52%)与10例(43.48%);对低血糖组患者的病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占比较多,有16例,占比69.57%。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UACR、HBA1C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低血糖,而BMI、UACR、HBA1C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应重视控制相关因素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在2022年4-12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26例,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控,根据血糖高低分别划分为低血糖组(45例)与非低血糖组(81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低血糖组中,出现空腹低血糖的患者有15例,占比33.33%,其次则是早餐后、晚餐后及夜间;对低血糖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总结分析,发现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较多,有32例,占比71.11%,且男性占比多于女性,分别有26例(57.78%)与19例(42.22%);对低血糖组患者的病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占比较多,有28例,占比62.22%。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UACR、MBG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低血糖,而BMI、UACR、MBG及CV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应重视控制相关因素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辅助呼吸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OSAHS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6月~2020.6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OSAHS的病患,选择的例数为80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病患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病患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在各项生命数值恢复程度上,观察组的恢复效果较好;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而在治疗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合并OSAHS病患的对比上,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患实施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对其低血糖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文共计选取100例受试者,均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老年病患。以护理模式差异为依据进行分组,常规模式纳入对照组,50例,常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纳入研究组,50例。对比组间各项观察指标,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6%,较研究组的6%,明显更高(P<0.05);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较护理前均有了明显改善,且研究组较之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结合健康宣教可降低低血糖风险,提高病患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具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家庭参与型远程护理模式应用在压疮(PU)患者出院后PU管理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9月—2023年9月的57例PU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纳入29例,给予常规出院后管理)、观察组(纳入28例,采用家庭参与型远程护理模式),评价组间压疮愈合评估表(PUSH)、PU家庭管理能力。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PUSH、PU家庭管理能力评分更高,P<0.05。结论:在PU患者出院后PU管理中采用家庭参与型远程护理模式,可以增强PU家庭管理能力,促进PU愈合,有临床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合并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及肺腺癌1例。患者女,48岁,CT表现为右鼻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与上中下鼻甲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匀,累及相邻多个窦腔,局部骨质呈溶骨性破坏,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MRI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和DWI呈稍高信号。右肺中叶支气管开口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右肺下叶结节内见空洞,邻近胸膜牵拉,增强后中度强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018年至2020年收治的3例接受allo-HSCT后发生HHV-7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诊治经过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接受allo-HSCT后发生HHV-7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神志淡漠等,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HHV-7病毒DNA阳性,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有效。2例轻症患者预后好,1例合并脑出血患者死亡。结论HHV-7病毒性脑炎是allo-HSCT后的一种少见感染,因缺乏典型症状和常规实验室检查指征而易被漏诊,脑脊液中检测出HHV-7 DNA可帮助确诊,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治疗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眼、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眼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体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43,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体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404,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342,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661,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体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卡托普利和二甲双胍治疗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效果,将此作为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挑选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40例入院医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所有试验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在此次研究里,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和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卡托普利和二甲双胍治疗,比对与统计分析其试验数据。结果 经治疗后,关于血压水平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血糖水平指标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照其数据,能够得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选择补阳还五汤联合卡托普利和二甲双胍治疗措施,其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加适合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