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在80%以上的患者分别占96.88%、79.69%,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30.1±2.5)分和(28.2±2.3)分,则对照组略优于观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好,但创伤相对较大,临床应用中可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01,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后,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皮瓣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后完全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质地柔软,耐磨,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平均90.5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纳额老年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评分(VAS)等差异。结果治疗后膝关节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AS疼痛评分发现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上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结合骨水泥修复肿瘤切除术后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黔南州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例接受保肢手术治疗术后存留节段性骨缺损的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1~55岁,平均35.4岁;切除肿瘤病灶后骨缺损长度6~21 cm,平均12.3 cm;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评分(KPS)均小于50分。其中3例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加骨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2例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加骨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其中2例因缺损21 cm、13 cm予钢板及外固定支架辅助固定。记录患者切除后缺损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P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2~225 min(平均154.2 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为382 mL)。5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7个月因疾病进展死亡。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1例28分,2例23分,2例21分,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1~6分,平均3.6分;术后KPS评分60~80分,平均72分。结论采用髓内钉结合骨水泥填充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可以缓解患者疼痛,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骨搬移技术,按牵拉组织再生原理,将感染病灶彻底切除后,以干骺端截骨搬移术方法促进骨愈合。对照组采取同侧带蒂腓骨转移治疗。比较两组骨缺损长度。术后随访12~24个月,统计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灶清除后骨缺损长度、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骨性愈合后,观察组Paley骨折愈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id-Jackson评分、HH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骨搬移技术手术操作简便,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治疗周期短,骨愈合率高。
简介: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为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胎儿成功实施了胎儿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FAV)。2例胎儿分别于24周和28周胎龄被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随访期间均有向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发展的趋势,分别于32周和30+4周胎龄接受FAV,取得技术成功。本文对FAV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及随访预后进行介绍分析,为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48例,随机分为选择腹腔镜疝修补术为A组(16例),无张力疝修补术为B组(16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为C组(16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C三组在手术指标上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得到,选择腹腔镜疝修补术的A组效果最佳,选择传统疝修补术的C组最差(P<0.05)。且A组患者在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优于的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治疗方式均可完成对腹股沟疝修补,且主要以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小,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通过影响骨内H型血管对骨密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实验动物来自南京大学动物模式所),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卵巢组(OVX组)及切除卵巢注射去铁胺组(OVX+DFO组),10只/组。Sham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结扎双侧输卵管并完整切除双侧卵巢;OVX+DFO组切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DFO,隔日1次。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观察组间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H型血管的量,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结果3组小鼠骨密度分别为Sham组(0.18±0.01) g/cm3,OVX组(0.12±0.00) g/cm3,OVX+DFO组(0.16±0.01) g/cm3,OVX+DFO组较OVX组骨密度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90,P<0.01)。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为(11.47±0.79)%,Sham组为(26.05±2.05)%,OVX+DFO组为(18.44±3.26)%,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较Sham组明显减少,而OVX+DFO组得到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00,P<0.01)。骨小梁的数目Sham组为(2.81±0.13)个/mm,OVX组为(1.63±0.15)个/mm,OVX+DFO组为(2.36±0.43)个/mm,骨小梁数目OVX组较Sham组减少,而DFO干预后每毫米长度骨小梁数目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0,P<0.01)。骨小梁厚度OVX组为(0.05±0.01) mm,Sham组为(0.07±0.00) mm,OVX+DFO组为(0.06±0.00)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60,P<0.01)。骨小梁间隙OVX组为(0.29±0.03) mm,Sham组为(0.19±0.01) mm,OVX+DFO组为(0.24±0.04)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50,P<0.05)。骨小梁连接密度Sham组为(202.67±37.75)/mm3,OVX组为(97.85±8.62)/mm3,OVX+DFO组为(115.79±15.90)/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0,P<0.01)。3组小鼠的胫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各组骨标本干骺端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Sham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6.28±1.23)%,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8.72±0.85)%,OVX+DFO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17.25±2.14)%,可见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内H型血管明显减少,而DFO干预组骨内H型血管较OVX组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000,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小鼠模型中,H型血管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骨内H型血管从而改善骨密度。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并观察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骨内H型血管(CD31/EMCN染色双阳性)的表现,探讨骨密度与骨内H型血管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切除卵巢组(ovariectomy,OVX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完整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无菌纱布包裹暂存于生理盐水中,以备Micro CT扫描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并剔除其表面软组织,经固定、脱钙、脱水及包埋等处理,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两组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Micro CT扫描,OVX组骨密度为(0.11±0.01)g/cm3,假手术组为(0.21±0.01)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OVX组骨小梁体积分数为11.52%±1.77%,假手术组为25.8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骨小梁数目为(1.67±0.33)个/mm,假手术组为(2.95±0.8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OVX组骨小梁厚度为(0.06±0.01)mm,假手术组为(0.0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VX组骨小梁间隙为(0.29±0.15)mm,假手术组为(0.19±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两组间骨小梁数目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两组骨小梁参数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的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两组骨标本同一部位H型血管的显像面积,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9.14%±0.99%,而假手术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9.33%±1.22%,OVX小鼠胫骨干骺端H型血管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模型中,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骨内H型血管的改变,这提示H型血管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报道3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导丝断裂的病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本组3例患者术中导丝断裂均发生在置入软组织扩张器械时且均听到了明显的异响。导丝的断裂均经C-臂透视得以证实。结果 3例患者中断裂的导丝均被完整取出。第1例患者断裂的导丝尾端位于切口附近筋膜层位置,用血管钳沿穿刺方向予以钳夹取出;第2例患者断裂的导丝尾端在C臂透视下用常规髓核钳予以完整取出;第3例患者断裂的导丝尾端在椎间孔镜直视下用镜下髓核钳予以完整取出。结论 操作不规范、器械老化及患者个体肥胖、肌肉发达等均是椎间孔镜术中发生导丝断裂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导丝断裂,首先要确认导丝断端尾端的位置,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途径及方法将断端予以取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输尿管裁剪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采用体外输尿管裁剪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7例。年龄6~54岁,平均22.3岁。单侧22例,其中右侧6例,左侧16例;双侧2例。查体发现7例,腰部胀痛不适19例。体质指数17.2~26.4 kg/m2,平均21.7 kg/m2。轻度肾积水5例,中度肾积水17例,重度肾积水4例。异位血管压迫输尿管6例。26例均在腹腔镜下离断肾盂输尿管后将输尿管经腹腔镜切口拉出体外,在体外纵行剪开输尿管,最低点缝合1针后送回腹腔,然后继续在腹腔镜下完成双J管置入及肾盂输尿管吻合术。双侧肾积水患者行两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4个月。结果26例共28次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0~158 min,平均99 min。出血量10~50 ml,平均19.4 ml。引流管留置4~10 d,平均5.3 d;1例术后第3天出现漏尿,每日引流液>500 ml,术后第7天突然减少,引流管留置10 d后自愈;无腹膜炎、发热病例。住院时间5~11 d,平均6.5 d。随访6~24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腰痛症状消失。24例术后3个月复查CT提示肾积水减轻或消失,2例肾积水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定期复查肾积水无进展,未特殊处理。结论体外输尿管裁剪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同时具备微创和灵活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成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