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X蛋白在蕈样肉芽肿(M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病理室收集2003—2016年获得的63份石蜡组织标本,其中30份为疑似MF病例标本,23份为确诊MF病例标本,10份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病例标本。采用TOX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比较TOX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6份(86.7%)疑似MF标本TOX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0份(87%)确诊MF标本阳性。10份良性炎症性皮肤病标本中,3份TOX阳性。疑似MF组及MF组的TOX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X蛋白在疑似MF和确诊MF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组,TOX可能作为MF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化疗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入本次研究的76个病例都是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肿瘤患者,掷色子法分组,单独行化疗的38例为对照组,合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38例为研究组,比较临床作用。结果 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最低值持续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更短,白细胞最低值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W1353细胞中唾液酸酶3(NEU3)表达及定位情况,探究过表达NEU3对人软骨肉瘤SW1353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Lipo3000转染试剂构建NEU3过表达细胞株,实验分组为4组:空白对照组un,不予任何处理;条件对照组blank,加入等剂量转染试剂;阴性对照组pcon,加入空载质粒;处理组pNEU3,加入NEU3基因过表达质粒。并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验证细胞株NEU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细胞株NEU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划痕实验检测NEU3过表达对人软骨肉瘤SW1353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EdU增殖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增殖实验检测NEU3过表达对软骨肉瘤细胞SW1353增殖的影响。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转染前后NEU3 mRNA水平及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差异。结果转染NEU3基因过表达质粒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NEU3基因mRNA显著上调(t=5.6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DU增殖实验结果显示,NEU3过表达后软骨肉瘤细胞SW1353增殖速度显著增加[对照组阳性率细胞分别为(6.56±2.29)%、(11.81±6.49)%、(8.64±3.90)%;处理组为(40.57±14.32)%,t=11.3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结果显示,NEU3过表达后软骨肉瘤细胞SW1353迁移速度明显提升[对照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18 343±367)、(20 803±124)、(26 472±483) dpi;处理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3 320±193) dpi,t=7.2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NEU3基因可提高人软骨肉瘤SW1353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NRPD3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18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33例初治无转移NPC患者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NPC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鼻咽癌组织标本中SNRPD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根据染色指数评估蛋白表达水平,分为SNRPD3高、低表达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利用Cox模型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SNRPD3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率为97.7%(130/133),其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P=0.036)和死亡事件(P=0.023)呈正相关,放疗敏感组中SNRPD3蛋白高表达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放疗抵抗组(P=0.036),SNRPD3高表达组的患者比SNRPD3低表达组具有更低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75.9% vs 91.4%, P=0.038)和总生存率(77.5% vs 92.8%, P=0.042),SNRPD3表达水平是鼻咽癌患者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P=0.041)和总生存率(P=0.044)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NRPD3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普遍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呈负相关。SNRPD3有望成为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颅内动脉瘤(SI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IA患者120例(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治疗的非SIA患者15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C677T和A1298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以及不同基因型患者SIA分布、形态、破裂、大小及数量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并采用Logistic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与SIA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χ2=13.703、11.016,P<0.05),但A1298C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χ2=2.851、1.560,P>0.05);MTHFR C677T位点CT+TT基因型{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1.792(1.107~2.900),P<0.05}及T等位基因[OR(95%CI)=1.775(1.216~2.593),P<0.05]是SIA的独立危险因素;C677T位点CT+TT基因型是SIA病灶增大[OR(95%CI)=3.077(1.376~6.880),P<0.05]和多发[OR(95%CI)=2.946(1.337~6.490),P<0.05]的危险因素。结论SIA发病与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明显相关,与MTHFR A1298C位点多态性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骨桥蛋白(OPN)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aSAH患者为aSAH组,根据是否发生CVS分为非CVS组(50例)和CVS组(46例),发病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和预后不良组(29例),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OPN与CVS和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结果aSAH组OPN水平高于对照组[(65.51±2.51) ng/ml比(5.25±0.68) ng/ml,t=149.278,P<0.05],且CVS组OPN水平高于非CVS组[(66.78±11.44) ng/ml比(58.32±11.40) ng/ml,t=3.627,P<0.05],预后良好组OPN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59.94±11.90) ng/ml比(67.99±10.87) ng/ml,t=3.1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N升高是aSAH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也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OPN预测CV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7;预测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AUC为0.701。结论血浆OPN水平与aSAH并发CVS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Gerstmann-Sträussler-Scheinker综合征(Gerstmann-Sträussler- Scheinker syndrome,GSS)的识别水平。方法分析了1例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临床表现酷似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的GSS患者的临床信息、神经心理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脑电图及基因等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复习两种不同朊蛋白病之间的差别。结果本例患者为62岁女性,首发症状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快速进展性痴呆,并伴有锥体束和锥体外系损害,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花边征",14-3-3蛋白阴性,PRNP基因分析显示P102L基因突变。结论对临床首发表现为遗传性共济失调,随后出现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的患者,应当考虑GSS。PRNP基因检查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在神经型布鲁菌病病原诊断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神经型布鲁菌病的患者,将7例行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其临床、脑脊液、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等结果。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49[38(24,47)]岁,3例有牛羊接触史,发病至诊断时间2~30[12(5,18)]个月。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有头痛(7例)、听力下降(3例)、肢体无力(4例)以及尿便障碍(4例)。血液相关检查结果:虎红试验阳性3/7例,血清凝集试验阳性4/6例,血培养阳性0/4例。脑脊液相关检查结果:虎红试验阳性1/5例,血清凝集试验阳性2/4例,脑脊液培养阳性2/5例,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出布鲁菌DNA序列5/7例。结论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对神经型布鲁菌病的诊断较脑脊液布鲁菌血清学检测和脑脊液培养更为敏感,对临床疑似神经型布鲁菌或不能确定病原体的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行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86例强制性脊柱炎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方式(实验组)进行治疗干预及单纯柳氮磺吡啶方式(对照组)进行干预,判别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AS患者病症采用rhTNFRFc进行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关节的肿胀程度,缩小患者晨僵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的 86例强制性脊柱炎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方式(实验组)进行治疗干预及单纯柳氮磺吡啶方式(对照组)进行干预,判别治疗效果。 结果 经研究,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差异显著,P< 0.05。 结论 对AS患者病症采用 rhTNFR:Fc进行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关节的肿胀程度,缩小患者晨僵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