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住院1个月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早期复发情况。根据是否早期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复发的因素,分析NLR、NT-proBNP预测患者早期复发的价值。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早期复发16例,复发率为15.69%。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饮酒、吸烟、高血脂、血清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患者NLR为(9.25±1.52)、NT-proBNP为(902.52±109.25)ng/L,未复发组分别为(5.36±1.21)、(278.52±20.58)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NLR、NT-proBNP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未复发为因变量,复发=1,未复发=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NT-proBNP均为影响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NLR联合NT-proBNP预测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复发的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97.70%,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NLR联合NT-proBNP预测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特异度和AUC高于单一预测(P<0.05)。结论NLR、NT-proBNP预测持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效能高,但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治疗组和CBP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参照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相关推荐给予初始液体复苏、控制感染源及应用抗菌药物等标准治疗;CBP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剂量为25~30 mL·kg-1·h-1,血流速为150~200 mL/min,每天20 h以上,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 d、3 d记录患者的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计数(LYM)、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临床资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4、IL-7)、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γ-干扰素(IFN-γ)〕及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硫酸乙酰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并随访患者28 d转归。结果最终入选标准治疗组患者20例,入选CBP治疗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10±5)d;28 d死亡5例,存活15例。CBP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9±4)d;28 d死亡8例,存活11例。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患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d Lac、PCT、LYM、APACHEⅡ、SOFA评分及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CBP治疗组患者Lac、PCT及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IFN-γ和IL-4等促炎与抗炎因子、PD-1和IL-7等免疫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及sTM、SDC-1、HS等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较标准治疗组更明显,其中LYM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109/L:1.3±0.3比0.9±0.4,P<0.05),IL-4、IFN-γ、IFN-γ/IL-4比值、IL-7、PD-1、sTM、SDC-1、HS、Ang-2水平则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IL-4(ng/L):2.8(1.5,3.2)比3.3(2.7,5.2),IFN-γ(ng/L):6.3(5.4,106.5)比217.9(71.4,517.1),IFN-γ/IL-4比值:3.7(1.8,70.3)比59.1(18.3,124.9),IL-7(ng/L):4.6(3.2,5.1)比6.3(5.2,8.0),PD-1(μg/L):0.04(0.03,0.06)比0.08(0.05,0.12),sTM(μg/L):4.9(4.3,7.4)比8.7(6.0,10.8),SDC-1(μg/L):0.6(0.3,1.1)比0.9(0.8,2.5),HS(ng/L):434.8(256.2,805.0)比887.9(620.1,957.3),Ang-2(ng/L):934.0(673.3,1 502.1)比2 233.9(1 472.5,3 8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BP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降低多种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减少多糖包被的降解,但不能明显降低患者28 d死亡风险和缩短ICU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源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脓毒症诱导肾上腺损伤(SA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6~8周龄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Sham组,n=5)、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n=10〕和脓毒症+脾切除组(CLPS组,n=10)。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仅开腹分离盲肠后关腹,不给予盲肠结扎穿孔;CLPS组于CLP前切除脾脏;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脾脏、骨髓及双侧肾上腺;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上腺组织中MDSCs表面抗原CD11b、Gr-1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上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总mTOR(T-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肾上腺皮质、髓质完整,结构清晰;CLP组肾上腺皮质肿胀、出血,可见细胞水肿;CLPS组上述肾上腺组织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相比,CLP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脾脏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IL-1β的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mTO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LP组相比,CLPS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0.143±0.011比0.324±0.023,P<0.01),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和IL-1β的mRNA以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D11b mRNA(2-ΔΔCt):2.90±0.56比5.74±0.13,Gr-1 mRNA(2-ΔΔCt):2.71±0.14比4.59±0.46,IL-6 mRNA(2-ΔΔCt):2.44±0.64比5.17±1.04,IL-1β mRNA(2-ΔΔCt):3.58±0.52比4.44±0.26,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05±0.01比0.13±0.02,均P<0.01〕,p-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mTOR/GAPDH:0.61±0.11比0.27±0.04,P<0.01)。结论脾脏是SAI中MDSCs细胞的主要来源;脾切除可减少MDSCs细胞动员,激活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AI。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T细胞亚群以及B细胞CD19+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6月~2015年01月我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5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选取同时期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CRP、PCT、NEUT水平,统计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并进行临床对比。结果实验组CRP、PCT、NEUT水平分别为(10.36±11.23)mg/L、(0.46±0.53)μg/ml、(8.12±1.22)×109,与对照组的(22.36±12.63)mg/L、(10.22±0.36)μg/ml、(14.21±3.21)×10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易混淆,容易引起误诊,临床鉴别时应结合病情观察、细胞免疫进行综合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h1/Th2失衡及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变化,探讨其在AECOPD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5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稳定期COPD(SCOPD)患者40例为SCOPD组及健康组22例。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AECOPD临床分级标准将AECOPD组分为AECOPD Ⅰ级组(n=48)、Ⅱ级组(n=55)、Ⅲ级组(n=47)。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L-17、IL-10,以IFN-γ/IL-4的比值作为Th1/Th2。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以上指标在AECOPD的变化,及其与炎症指标、肺功能参数、AECOPD临床分级的相关性。结果(1)AE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VC)低于SCOPD组和健康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高于SCOPD组和健康组(P值均<0.05)。(2)AECOPD组Th1/Th2低于SCOPD组和健康组(P值均<0.05),IFN-γ、IL-4、IL-10、IL-17高于SCOPD组和健康组(P值均<0.05)。(3)AECOPD各亚组NLR、CRP由低到高为AECOPD Ⅰ级<AECOPD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FEV1%pred、FEV1/FVC由高到低为AECOPD Ⅰ级>AECOPD 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4)AECOPD各亚组Th1/Th2、IL-10由高到低为AECOPD Ⅰ级>AECOPD 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IL-17由低到高为AECOPD Ⅰ级<AECOPD 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5)AECOPD组Th1/Th2、IL-10、IL-17与NLR、CRP、FEV1%pred、FEV1/FVC、AECOPD临床分级具有相关性。结论Th1/Th2与细胞因子有助于判断COPD是否发生急性加重,并可评估AECOPD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OC103693069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缺氧性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原代细胞提取自SD大鼠,于2020年4月由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按不同缺氧浓度,常氧、5%O2、1%O2、0%O2培养48 h,检测确定最佳缺氧浓度。构建LOC103693069慢病毒转染BMSCs,分为4组,BMSCs组,BMSCs+Lv-NC组,BMSCs+Lv-LOC103693069组,BMSCs+Lv-LOC103693069-RNAi组,通过生信分析、荧光素酶实验结合细胞功能实验等评价抗缺氧性凋亡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鉴定培养BMSCs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阳性,经检测确定0%O2培养48 h为造模条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验证,最终确定LOC103693069为目标基因。缺氧处理后检测BMSCs+Lv-LOC103693069组细胞凋亡率[(47.00±1.23)%]低于BMSCs+Lv-NC组[(70.20±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5)。通过生信分析预测其下游通路为THY1/Notch设计阻断实验,首先过表达LOC103693069,缺氧处理后细胞凋亡率为[(41.00±1.23)%],在此基础抑制THY1,导致凋亡率[(74.30±2.13)%]低于过表达LOC10369306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P<0.05)。行挽救实验,当抑制LOC103693069细胞凋亡率[(72.60±1.72)%]高于过表达THY1细胞凋亡率[(42.50±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5)。随后,通过荧光素酶实验证实LOC103693069和THY1 mRNA 3’非编译区序列(3’UTR)在微小RNA(miR)-140-5p上有相同的结合位点。行细胞功能实验研究也证实了LOC103693069能够调控THY1 mRNA表达水平,但能够被miR-140-5p逆转该调控,证实了LOC103693069竞争性结合miR-140-5p调控THY1/Notch通路。结论LOC103693069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40-5P调控THY1/Notch通路,改善BMSCs缺氧性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接受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尿毒症患者120例,患者均伴有皮肤瘙痒的症状,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7月,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给予HD(血液透析)+HP(血液灌流)治疗,b组给予HD+HDF(血液透析滤过)治疗,c组给予HD+HP+HDF治疗,对比3组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与c组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而a组与c组之间的疗效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接受HD+HP、HD+HDF、HDF+HD+HP等措施进行治疗,均可以对患者的瘙痒进行缓解,其中HDF+HD+HP治疗与HD+HP治疗的疗效更优,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静态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0例COPD患者(中重度稳定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除了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外,同时给予集束化肺康复治疗。最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的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对照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峰值运动功率(peak load)、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2% pred)、千克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康复组治疗后3个月较前一阶段未有改善(P>0.05),但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后3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CRP、IL-6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均下降[CRP:(5.48 ± 0.91)mg/L比(6.26 ± 0.99)、(6.09 ± 0.97)mg/L,IL-6:(9.17 ± 1.04)ng/L比(10.83 ± 1.79)、(10.29 ± 1.53)ng/L](P<0.05)。康复组治疗后3、6个月CRP、IL-6、TNF-α均较前一阶段明显下降[CRP:(5.21 ± 0.87)、(5.67 ± 0.91)mg/L比(6.15 ± 0.92)mg/L,IL-6:(8.56 ± 1.17)、(10.03 ± 1.61)ng/L比(11.06 ± 2.01)ng/L,TNF-α:(7.16 ± 1.33)、(8.05 ± 1.62)ng/L比(8.97 ± 2.05)ng/L](P<0.05)。康复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6、TNF-α与肺功能(FEV1、FEV1%pred、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peak load、peak VO2、peak VO2% pred、peak VO2/kg、peak VE)呈显著负相关(r=- 0.641~- 0.884,P<0.01)。结论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集束化肺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静态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相关参数对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35例)及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15例)收治的50例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脑室型ICP探头置入术,监测并记录ICP初压,ICP、波幅(AMP)及压力波幅相关性指数(RAP)均取患者入住监护室期间所监测指标的均值。根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分为预后不良组(GOSⅠ~Ⅱ级,22例)和预后良好组(GOS Ⅲ~Ⅴ级,2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ICP相关参数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性别、年龄、入住神经重症监护室的时长、参数监测时间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出院时的GCS、出院与入院时GCS的差值(△GCS)均高于预后不良组,而入院时合并脑疝、行去骨瓣减压术者占比、ICP初压、ICP均值、AMP、RA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合并脑疝、出院时GCS≤13分、△GCS≤4分、ICP初压≥25.0 mmHg(1 mmHg=0.133 kPa)、ICP均值≥12.5 mmHg、RAP≥0.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ICP初压和R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95% CI:0.85~1.00)、0.86(95% CI:0.75~0.97);ICP初压和RAP的灵敏度分别为86.4%、77.9%;特异度分别为78.6%、85.7%。结论ICP初压值、RAP对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3次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7个月,于3岁首次川崎病发病,其后分别间隔18个月、23个月、25个月再次复发,且每次复发均表现为完全川崎病的特点。患儿前3次川崎病发病予1次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2 g/(kg·次)]冲击治疗,第4次川崎病发病予2次IVIG[2 g/(kg·次)]冲击治疗。其中患儿第2次川崎病复发时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盲部数枚肿大融合淋巴结。患儿第3次川崎病复发时再次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且抗链球菌溶血素O进行性升高,经抗感染及IVIG冲击等治疗后出院。出院后随访0.5年未见川崎病复发。提示对于既往有川崎病病史且再次出现长时间发热患儿,应警惕川崎病复发可能,且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合并有不完全性肠梗阻。
简介:【摘要】 目的 在老年急性胆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 60 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以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疼痛程度和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SA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6.67 %,对照组为 83.33 %, 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侧化构音语音特点及语音训练疗效。方法选取52例FAD侧化构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侧化构音语音特点并进行针对性语音训练(包括基础训练、舌位稳定训练、舌位诱导训练、引导送气居中训练等)。结果入选患者舌尖前音(71.2%)、舌尖后音(63.5%)、舌面音(61.5%)侧化构音比例较高,其次为舌尖中音(17.3%)及双唇音(13.5%);FAD侧化构音可合并不送气化、辅音置换等错误发音方式。入选患者经15~50课时针对性语音训练后,通过朗读普通话声韵母及音节表发现其侧化构音字数由训练前(90.35±41.59)个减少至训练后(10.37±7.81)个,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FAD患者侧化构音主要涉及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侧化构音可合并其他异常发音方式;基于侧化构音发生机制采取综合性语音训练方法是纠正FAD侧化构音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长春瑞滨软胶囊单药节拍化疗治疗一线失败后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和山东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确诊的一线治疗后复发经口服长春瑞滨软胶囊节拍化疗的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7例,末次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析长春瑞滨软胶囊单药节拍化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70岁,所有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为1~2分,其中2分占82.3%(39/47)。治疗2个周期后疗效分析结果显示,0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5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19例患者病情稳定,23例患者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10.6%,疾病控制率为51.1%。生存分析显示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5.8个月。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3级白细胞减少,其他的不良反应在1~2级。结论长春瑞滨软胶囊节拍化疗二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预后,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镜手术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6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开胸组及微创组,开胸组患者行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微创组患者行胸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CRP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相关指征,同时对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及术后5 d,微创组患者CRP水平分别为(41.29±5.16)mg/L、(26.43±2.17)mg/L,均显著低于开胸组(均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15.42±21.41)ml、(213.42±41.16)ml、(305.15±13.58)ml、(2.31±0.26)d及(11.61±3.52)d,均显著少于开胸组(均P<0.05);微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结论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治疗对患者机体CRP造成的影响,同时有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及引流情况,且该治疗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促进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低电压、等渗低浓度和低容量碘对比剂检查方案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二院共36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疾病而准备行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的慢性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例,使用常规管电压120 kV,步进-发射(step-and-shot, SAS)扫描方案,注射高浓度碘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I/ml),63~85 ml,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观察组23例,使用低电压SAS扫描方案,依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不同的管电压,即管电压100 kV(BMI≥25 kg/m2)或80 kV(BMI<25 kg/m2),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 I/ml),低容量注射45 ml,采用迭代重建算法。两组患者扫描时均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4D CareDose)。两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别采用主观和客观法评价;辐射剂量以剂量长度乘积(DLP)与胸部系数k的乘积为依据计算;两组摄入的总碘量以碘浓度与注射容量的乘积计算;肾功能变化以检查前和检查后第3天的血清肌酐清除率下降百分比计算。结果32例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CT检查,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3.789±0.598)和(3.708±0.7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回旋支(LCX)平均信噪比分别为(12.88±4.53)和(13.67±2.08)、(11.9±5.0)和(12.6±5.1)、(12.78±3.15)和(13.22±3.1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LAD(10.94±1.31)和(11.27±1.81)、RCA(10.38±1.90)和(11.01±2.26)、LCX(11.71±3.15)和(12.49±3.62),两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辐射剂量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了61.75%,分别为(1.09±0.19)和(2.85±0.59)mSv,观察组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60,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平均碘摄入量分别为(2.71±0.37)和(1.22±0.00)g,观察组降低了54.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62,P<0.05)。碘对比剂注射后72 h内血清肌酐清除率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所下降分别为(11.89±4.98)%和(28.75±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4,P<0.05)。结论"三低"扫描方案可降低患者总用碘量和辐射剂量,对肾功能影响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可用于慢性肾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表现对重症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诊断的辅助作用。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疑似IPA患者。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均按照《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的分级标准诊断,符合者纳入IPA组,不符合者上述诊断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纳入非IPA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治疗前后支气管镜下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半乳甘露聚糖肽抗原检测(GM试验)和病原学培养结果。比较各组患者基线情况、支气管镜下表现与胸部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最终142例疑似IPA患者纳入分析,按照IPA分级诊断标准,确诊12例,临床诊断77例,拟诊22例,非IPA 31例。142例患者中有支气管镜下典型气道黏膜损伤表现者60例,其中确诊患者7例(58.3%),临床诊断52例(67.5%),拟诊1例(4.5%),而非IPA者无一例有损伤表现。IPA患者中分别有12例确诊(100%)、73例临床诊断(94.8%)和21例拟诊(95.5%)者进行了胸部CT检查,多为斑片状或条索状密度增高影等非特异性胸部CT表现,具有典型IPA胸部CT表现(晕轮征和空洞或新月征)者分别为确诊组3例(25.0%)、临床诊断组7例(9.0%)、拟诊组0例(0%)。确诊及临床诊断的89例患者中有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损伤表现且复查≥3次者35例,均进行了抗曲霉菌治疗,其中16例存活,19例死亡。存活组患者支气管镜下黏膜损伤表现逐渐减轻、临床表现逐步好转;死亡组患者中有16例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损伤恶化。结论重症患者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损伤的特异性表现对IPA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在重症患者不能及时进行病理或胸部CT检查的情况下,动态观察气道黏膜损伤改变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抗真菌治疗效果和IPA预后的简单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