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2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上常见的6种评价系统对TIPS术后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2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IPS术后2年的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生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PS术后2年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术前术后1周时CTP、MELD、MELD-Na、BioCliM、FIB-4、ALBI评价系统的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其下面积(AUC)评价6种评价系统的死亡危险预测效能。结果在TIPS术后2年的随访期内,死亡组的年龄、尿素氮水平、血小板计数术后1月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均高于生存组且血钠水平低于生存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术后1月发生肝性脑病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1周时,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CTP、MELD、MELD-N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时,CTP、MELD、MELD-NaALBI评分ROC的AUC分别为0.685、0.721、0.805和0.658,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5、12.99、14.51和-1.52。结论高龄TIPS术后1月发生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2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进行CTP、MELD、MELD-Na、ALBI评价,能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2年内的死亡危险进行预测,其中MELD-Na的预测效能最佳。

  • 标签: 肝硬化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预后 危险因素 终末期肝病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泌尿系统结石的护理管理策略。首先,介绍了泌尿系统结石的流行病学背景、病理生理基础以及分类与临床表现,强调了护理管理在结石治疗中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了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性护理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指导与营养管理,以及治疗性护理管理策略,如术前护理准备、心理支持、术后护理与并发症管理。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护理管理实施的具体流程以及效果评价方法,旨在为提高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本文分析了当前护理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信息化技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泌尿系统结石 护理管理策略 预防性护理 跨学科合作
  • 简介:摘要:放射诊断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评估和管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使得早期病变得以被及时发现,而非侵入性的特征也使得儿童患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检查。放射诊断同样面临辐射风险、诊断局限性操作专业性不足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优化对策,包括加强辐射防护措施、多学科合作专业培训的强化,以提高放射诊断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 标签: 放射诊断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高灵敏度
  • 简介: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民航事业的快速进步。对于民航工作来说,高频通信是它的关键系统。所以在这里将会针对民航地空甚高频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展开深入的探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 标签: 民航 甚高频通信系统 常见故障 设备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肺心病的全名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顾名思义就是指因为肺部疾病所引起的心脏病。引起肺心病的原因很多,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如果没有肺部基础疾病的存在,就不会发生肺心病。因此控制引起肺心病的基础疾病,是临床上肺心病预防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肺心病 成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的分析,确诊的情况误诊的剖析,使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有感情到理性的认识,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对本病的高度重视。

  • 标签: 肺栓塞 临床特点 误诊 体会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调整,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探讨了管理体系、供应链、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计划生育 避孕药具 管理现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要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子宫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子宫PEComa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年龄分别为30、33岁),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2例子宫PEComa患者的初始病灶均局限于子宫,在外院行子宫病灶切除术,因复发就诊于本院再次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子宫全切除+盆腔病灶切除术。镜下观,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均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并不同程度地表达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其中,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核分裂数为9个/50高倍视野,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内含大量透明胞质,可见明显核异型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录因子E3(TFE3)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1例患者术后予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抑制剂西罗莫司13个月后停药。随诊至今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子宫PEComa的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最终确诊依据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目前除手术治疗外,mTOR通路抑制剂可能是部分子宫PEComa患者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临床特征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脐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92∶1。平均年龄(52.1±13.9)岁,中位年龄55岁。有吸烟史8例,饮酒史3例。合并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2例,脑梗死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血尿25例,下腹部疼痛4例,腹部包块2例,脐部流脓1例,无症状者4例。术前CT检查示肿瘤位于膀胱顶壁24例,膀胱前壁11例。肿瘤呈实性25例,囊性10例。中位肿瘤最大径4.0(1.5~11.0)cm。35例术前膀胱镜检查均发现膀胱前壁或顶壁肿物。35例术前诊断均不除外脐尿管癌。35例均行扩大的膀胱部分切除术(常规切除脐部),3例同期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开放手术19例,腹腔镜手术14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2例。结果本组35例术后Mayo分期为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1例,Ⅳ期6例。总体随访率91.4%(32/35),中位随访时间41(3~10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59.3%、5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33)、肿瘤最大径(P=0.011)、淋巴结转移(P=0.002)、远处转移(P=0.011)、病理分级(P=0.001)、Mayo分期(P=0.026)是预后相关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低分化(HR=1.640,95%CI 1.112~2.418,P=0.013)、肿瘤最大径≥4 cm(HR=5.000,95%CI 1.099~22.755,P=0.03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脐尿管癌是一种发病隐匿的膀胱恶性肿瘤,初诊症状多为血尿,确诊时多已处于临床分级中晚期,预后较差。病理分级和肿瘤最大径是影响脐尿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病理分级越高、肿瘤最大径越大,预后越差。

  • 标签: 脐尿管 脐尿管癌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散发型多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2)单发或散发型多原发者(散发型GIST定义为除家族性和综合征相关GIST外的原发GIST,多原发GIST定义为同一患者GIST个数≥2个,且无证据表明肿瘤为复发或转移);(3)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者。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GIST患者完整病例资料,排除肿瘤复发或伴远处转移、以及伴发其他恶性肿瘤者后,根据GIST原发数量将患者分为散发性多原发GIST组和单原发GIST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临床和肿瘤病理数据预后的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200例原发GIST患者,男性628例(52.3%),女性572例(47.7%),发病中位年龄58(19~93)岁。1 165例(97.1%)为单发GIST,35例(2.9%)为散发型多原发GIST。35例散发型多原发GIST组中,有3例(8.6%)首发症状为反酸,比例高于单发GIST组(22/1 1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7,P=0.006)。两组患者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发型多原发GIST组患者共包含80个原发肿瘤。与单发GIST组相比,散发型多原发GIST组肿瘤原发于胃的比例更高[87.5%(70/80)比59.1%(689/1 165)]、组织学为梭形细胞型的比例更低[85.0%(68/80)比93.7%(1 092/1 165)]、CD34阳性比例更高[97.5%(78/80)比87.6%(1 021/1 165)]、肿瘤最大径更小[最大径≤2.0 cm:61.2%(49/80)比28.8%(335/1 165)]、核分裂象更小[≤5个/50高倍视野(HPF):93.8%(75/80)比74.5%(868/1 165)]、危险度更低[极低危:60.0%(48/80)比23.3%(271/1 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发型多原发组和单发GIST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6%和89.3%(P=0.160),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100.0%和92.8%(P=0.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散发型多原发GIST以多个肿瘤同时原发于胃最为常见。与单发GIST相比,散发型多原发GIST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象较小,两组患者预后相当。

  • 标签: 胃肠间质瘤,散发 胃肠间质瘤,多原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于确诊1、3、5 d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PCSK9水平,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脓毒症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28 d预后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CSK9、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脓毒症组共50例(其中脓毒症19例、脓毒性休克31例),健康对照组27例;脓毒症组中28 d死亡19例,存活31例。脓毒症组血清PCSK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μg/L:223.09(198.47,250.82)比188.00(165.27,214.90),P<0.01〕,HDL-C、LDL-C、TC、脂蛋白a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82±0.35比1.45±0.24,LDL-C(mmol/L):1.53(1.14,2.47)比2.89(2.55,3.19),TC(mmol/L):2.03(1.39,2.84)比4.24(3.90,4.71),脂蛋白a(g/L):8.80(5.66,17.56)比27.03(14.79,27.03),均P<0.01〕;脓毒症死亡组PCSK9较存活组明显升高〔μg/L:249.58(214.90,315.77)比207.01(181.50,244.95),P<0.01〕,HDL-C、LDL-C、TC较存活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64±0.35比0.93±0.30,LDL-C(mmol/L):1.32±0.64比2.08±0.94,TC(mmol/L):1.39(1.01,2.23)比2.69(1.72,3.81),均P<0.01〕。随疾病进展,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PCSK9均较确诊1 d时明显下降(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SK9对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0.748(0.611~0.885)比0.710(0.552~0.868)、0.721(0.575~0.867)、0.702(0.550~0.8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为1.014,P=0.0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当PCSK9≥208.97 μg/L时,随着PCSK9升高,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PCSK9、HDL-C、LDL-C、TC均可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PCSK9预测预后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早期,PCSK9可能对脓毒症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当PCSK9≥208.97 μg/L时,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脂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28 d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对其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设置研究目标:本社区医院80例高血压患者,选取研究时间:2019.1-2020.9,研究分组方法,抽签分组法,对比小组名称:管理组(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参比组(常规管理),分析比较指标: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水平。结果:管理前,管理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与参比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有对比差异,管理组血压水平更加理想(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可提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患者血压水平有效控制。

  • 标签: 自我管理模式 社区 高血压 血压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彩超心电图在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探究病例选取2018年8月到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眼泪膜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选取即将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析手术前后眼泪膜稳定性、角膜厚度和细胞形态学等指标。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手术后患者的眼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角膜形态恢复至接近正常人群水平。这表明白内障手术除了恢复视力外,对改善眼泪膜稳定性和角膜形态也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功能的综合评估和改善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眼泪膜稳定性 角膜形态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但是由于缺少可信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导致其临床诊断极具挑战性。分子影像技术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的一门新兴技术。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能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虽然关于分子影像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结果日渐增多,但其临床应用仍不充分。因此,很有必要认识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合理地利用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标签: 帕金森病 分子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中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药理特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 2019年 8月 -2019年 10月某院收治的 11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组 55例)和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 55例),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95%和 3.64%,显著优于常规组患儿的 81.82%和 14.55%,组间差异明显,( P< 0.05); 结论 阿奇霉素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症状,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药物安全性。

  • 标签: 阿奇霉素 小儿呼吸道感染 药理特性 治疗总有效率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79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病理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PTC组(564例)和甲状腺良性肿瘤组(22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组术前末梢血中TAP升高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TAP诊断PTC的价值。结果PTC患者TAP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TAP[(122.36 ± 49.37)μm2 vs(105.04±40.61)μm2, P<0.001],TAP诊断PT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0%和40.3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1.0 cm(OR:1.555;95% CI:1.031~2.344,P=0.035)和多灶性癌(OR:1.789;95% CI:1.098~2.916,P=0.019)是TAP升高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肿瘤突破包膜、肿瘤浸润、合并桥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区淋巴结转移和BrafV600E基因突变均与TAP升高无关(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1.0 cm和多灶性癌是PTC患者TAP升高的危险因素,TAP在鉴别PTC与甲状腺良性肿瘤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一种辅助指标。

  • 标签: 肿瘤异常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并进行实证测试,为管理部门及时把握动向、实施动态监测指导决策提供一套量化的评价工具。方法基于价格调整效果评估体系,通过专家咨询重要性评估、多指标百分位数法制定评分分档标准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在广州市选取两家城市三级公立医院A医院和B医院作为测试医院,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评估总得分分别为71.31分和77.94分,分档均为"一般"。评估结果可基本反映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效果。结论评估具有显示差异、看到成绩、追溯原因等功能,可对区域价格动态调整效果评估,协助主管部门及时把握动向、动态监测指导决策;也可用于医院自评,发现问题,改善自身运营,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 标签: 财务管理,医院 医疗服务价格 调整效果 评分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治疗组和CBP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参照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相关推荐给予初始液体复苏、控制感染源应用抗菌药物等标准治疗;CBP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剂量为25~30 mL·kg-1·h-1,血流速为150~200 mL/min,每天20 h以上,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d、3 d记录患者的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计数(LYM)、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临床资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4、IL-7)、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γ-干扰素(IFN-γ)〕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硫酸乙酰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并随访患者28 d转归。结果最终入选标准治疗组患者20例,入选CBP治疗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10±5)d;28 d死亡5例,存活15例。CBP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9±4)d;28 d死亡8例,存活11例。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患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d Lac、PCT、LYM、APACHEⅡ、SOFA评分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CBP治疗组患者Lac、PCT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IFN-γ和IL-4等促炎与抗炎因子、PD-1和IL-7等免疫细胞凋亡相关指标sTM、SDC-1、HS等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较标准治疗组更明显,其中LYM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109/L:1.3±0.3比0.9±0.4,P<0.05),IL-4、IFN-γ、IFN-γ/IL-4比值、IL-7、PD-1、sTM、SDC-1、HS、Ang-2水平则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IL-4(ng/L):2.8(1.5,3.2)比3.3(2.7,5.2),IFN-γ(ng/L):6.3(5.4,106.5)比217.9(71.4,517.1),IFN-γ/IL-4比值:3.7(1.8,70.3)比59.1(18.3,124.9),IL-7(ng/L):4.6(3.2,5.1)比6.3(5.2,8.0),PD-1(μg/L):0.04(0.03,0.06)比0.08(0.05,0.12),sTM(μg/L):4.9(4.3,7.4)比8.7(6.0,10.8),SDC-1(μg/L):0.6(0.3,1.1)比0.9(0.8,2.5),HS(ng/L):434.8(256.2,805.0)比887.9(620.1,957.3),Ang-2(ng/L):934.0(673.3,1 502.1)比2 233.9(1 472.5,3 8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BP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降低多种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减少多糖包被的降解,但不能明显降低患者28 d死亡风险和缩短ICU住院时间。

  • 标签: 脓毒症 细胞因子 内皮细胞 多糖包被 免疫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