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在CT泪囊造影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拟人头颈部模体,将对比剂(碘海醇)与盐水1∶3混合液置于模体鼻翼一侧模拟泪囊。分别采用80、100、120和140 kV对模体进行扫描,每种管电压选择相应的mAs使设备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0、15、20、25、30、35和40 mGy。结合对每组图像的客观评价,以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对比度噪声比(CNR)为基准,得出相同CNR时的最低剂量扫描参数80 kV/240 mAs。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来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62例泪囊CT扫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管电压组(120 kV/180 mAs)和低管电压组(80 kV/240 mAs),每组各31例。测量两组图像的CT均值、噪声(SD)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结果模体研究中相同管电压下,CTDIvol增加CNR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985、0.965、0.971、0.972,P<0.05);相同CNR下,管电压越低,辐射剂量越低;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CNR为27.8,而80 kV在相同CNR时对应的是240 mAs;临床研究中常规管电压组和低管电压组的CTDIvol分别为31.2和12.8 mGy,低管电压组较常规管电压组降低了约59 %。两组图像泪囊区CT值、眶内脂肪区CT值与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6、2.601、-5.704,P<0.05),两组图像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管电压技术扫描可以获得满意的泪囊CT图像质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淋巴上皮癌(LEC)的CT和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与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动态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鼻腔鼻窦LE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5~58(45±9)岁。观察其CT和MRI表现,测量MRI动态增强参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收集同期18例ONB患者影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校正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LEC和ONB患者间各参数差异。结果6例LEC肿瘤起源于鼻腔筛窦区,1例起源于鼻眶区,其中位于左侧6例,双侧1例。7例LEC均表现为软组织影伴骨质破坏,3例伴骨质硬化;病变实性部分密度及信号较均匀,出现不同程度局部浸润。病变形态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及沿黏膜蔓延两种形式,其中条状息肉样肿块3例,球形肿块3例,沿鼻腔及鼻甲蔓延增厚1例。6例LEC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最大强化指数(CImax)为1.51±0.46,流出率(WR)为14.26%±6.24%,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平台型4例、流出型2例,达峰时间(Tpeak)为(40.09±4.59)s,呈迅速达峰表现。6例LEC患者行DWI检查,ADC值为(0.80±0.14)×10-3 mm2/s。LEC与ONB之间比较WR、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873,P=0.020;t=3.255,P=0.025)。结论LEC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鼻腔鼻窦LEC常规影像学表现、功能MRI参数指标及临床资料等,有助于与其他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