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至2007年为止,新《报告文学》杂志已出版七年。应当说,这份杂志的前世今生令人感慨,它的浮沉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艰辛前行之路的典型象征。它在新世纪元年的复活和一路行进,是否在暗示着中国报告文学新的复兴?也许这是一个过于乐观的判断,因为,当下报告文学的状态并不那么令人振奋。当然,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报告文学总体状况良好,好的作品不断
简介:报告文学理论的“拿来主义”,一方面是指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对于国外有关这一文体理论文章或著述的翻译和介绍,另一方面也是指报告文学理论对于小说等其他类型文体理论的借鉴.这主要集中在对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国报告文学理论、50年代苏联的特写理论以及80年代的美国非虚构文学理论的译介与借鉴.报告文学理论的“拿来”体现出中国学者主动选择的意志,但此后的理论建构呈现本土性缺失和系统性缺乏.而实现理论话语的本土性和体系性,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确立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的基本品质.
简介:<正>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尽管李鸣生写过《全球寻找"北京人"》、《中国863》、《国家大事》和《震中在人心》等题材各异又颇具影响的报告文学和影视作品,但在当代重量级的报告文学
简介:
简介:<正>在美国的六、七十年代——非虚构文学的鼎盛时期,与传统新闻和一般传记、游记有别的、体现其写作方向的代表性文体是新新闻报道和非虚构小说。而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主要文体指的是报告文学、纪实小说(非虚构小说)和口述实录体。这种简略的阐释可能显得单薄,但它实在是我们进行这一论题的前提与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昭示着中美非虚构文学的某种相似性及其给人以启迪的对比意义。
简介:A“当代中华文学”一词的提出,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深入反省的一个结果。“当代文学”的学科构建问题早在1985年唐驶先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那篇短文中就已显露端倪。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当代文学学科危机的言论便不时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在持续。杨匡汉近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谈及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当代文学是发展中的学科,也是充满了风险的学科。它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简介:《最后的堡垒》由“辍学”这一表象反观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在展示教育收费为核心的教育产业化进程时,以批判和实证的书写方式,深刻地揭示出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即攻克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时,所呈现的各种矛盾、冲突、焦虑与困惑。论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书写倾向和价值立场,与报告文学一以贯之的文化批判性、非虚构性和跨文体性等基本规范一脉相承,它决定了作者叙述的全部基调,即对现象的直击式书写、对问题的批判性反省、对人物悲境的同情以及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广忱思。
2007:掘进与拓展——《报告文学》年度印象
拿来与缺失——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的反思
个性凸显的艺术传达——读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发射将军》
留坝县森林防火调研报告
激变时期的中美非虚构文学
当代中华文学:语境、内涵和意义——以若干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例
非虚构文学:影响、异议、正名与建构
严峻现实的直击与批判——读《最后的堡垒——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