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T)在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的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ACT。采用第二版接纳与行为问卷(AAQ-Ⅱ)与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AQ-Ⅱ得分低于对照组、CD-RISC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在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的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弹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数量日益增多,目前风景园林工程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专业的施工人员应提高对风景园林工程的关注度,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理念,提高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技能,建设符合城市特色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建设工作,起到助推作用。但目前,在我国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受较多影响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达到预期目标,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实际价值也很难得到体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有必要提前分析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编制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案,做好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得以顺利交付。综上所述,针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科学的优化对策,对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变化的意义。方法:以奇偶分组法将2019年9月~2020年2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80例),根据冠脉的病变支数将这些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多支组(60例),双支组(61例),单支组(59例);同时根据病症类型可将这些冠心病患者分成三组,A组(稳定型心绞痛SAP,55例),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3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AMI,62例);同时选择同一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体检的非冠心病者(共140例)设为常规组,然后检测所有组别中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以及Gensini评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冠脉的病变支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常规组<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根据病症类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以及Gensini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常规组<A组<B组<C组C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和尿酸变化情况,能够充分提示着患者的病情程度,同时为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术前主观认知下降(SCD)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92例,性别不限,年龄65~90岁,体重50~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MMSE评分>23分、MoCA评分>26分。术前1 d采用主观认知下降量表评估患者SCD发生情况。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CSF),采用ELISA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40(Aβ40)、Aβ42、总tau蛋白(t-tau)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浓度。于PACU期间和术后1~7 d(或出院前),采用意识错乱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情况。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谵妄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205例患者,其中53例发生POD,POD发生率为2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SCD、CSF p-tau和t-tau浓度升高是老年患者POD的危险因素,CSF中Aβ42浓度、Aβ40/p-tau、Aβ40/t-tau、Aβ42/p-tau、Aβ42/t-tau升高是老年患者POD的保护因素(P<0.05)。在加入年龄、性别、体重、受教育年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痴呆家族史、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术前1 d时MMSE评分和MoCA评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和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等混杂因素校正后,SCD、CSF p-tau和t-tau浓度升高仍是老年患者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2浓度、Aβ40/p-tau、Aβ40/t-tau、Aβ42/p-tau、Aβ42/t-tau升高仍是老年患者PO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SCD是老年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CSF)α-突触核蛋白(α-syn)浓度预测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择期硬膜外-脊椎联合麻醉手术患者1 000例,选择L3,4间隙进行穿刺,到达蛛网膜下腔后,取CSF 2 ml,采用ELISA法测定CSF α-syn、β-淀粉样蛋白(Aβ)40、Aβ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记录不同年龄段患者CSF α-syn浓度和POD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并以年龄、ASA分级、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5个匹配变量进行频率匹配(1∶1)。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41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5.0%。匹配后POD组126例,非POD组126例。随着年龄增长,CSF α-syn浓度及POD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与非POD组比较,POD组CSF α-syn、T-tau、P-tau浓度升高,Aβ40、Aβ42浓度降低,Aβ40/P-tau、Aβ42/P-tau、Aβ42/Aβ40、P-tau/T-tau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CSF α-syn、p-tau、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0、Aβ42浓度升高,Aβ40/P-tau、Aβ42/P-tau升高为POD的保护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SF α-syn浓度与Aβ40、Aβ42浓度呈负相关,与P-tau、T-tau浓度呈正相关(P<0.05)。CSF α-syn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5,Youden指数为0.664,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6.36%(P<0.001)。结论CSF α-syn浓度与POD发生相关,其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54例,依据术前访视情况分为饮茶组与非饮茶组(每组127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Ⅱ级。术前1 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评估认知状态,术后1~7 d(或出院前)同一时间段于PACU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判断是否发生POD。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茶多酚、咖啡因的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脑脊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丁酰胆碱酯酶(butylcholinesterase, BuChE)的活性。经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POD的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价值。结果饮茶组POD发生率为8.62%,非饮茶组POD发生率为23.08%,POD总发生率为15.8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长和失血量后,每月饮茶量多[比值比(odds ratio,OR)=0.776,95%CI 0.569~0.847]、饮用绿茶(OR=0.801,95%CI 0.638~0.920)、每月饮用绿茶量多(OR=0.891,95%CI 0.626~0.934)、脑脊液中高浓度咖啡因(OR=0.933,95%CI 0.872~0.999)和茶多酚(校正后OR=0.803,95%CI 0.438~0.820)为POD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每月饮用绿茶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843(P<0.001),脑脊液中咖啡因浓度AUC为0.914(P<0.001),茶多酚浓度AUC为0.932(P<0.001),三者对老年患者POD的预防和治疗价值较高。结论每月饮用绿茶量多、脑脊液中高浓度咖啡因和茶多酚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保护因素,可能与饮茶习惯,尤其是饮用绿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脊液神经损伤相关蛋白水平预测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取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00例,性别不限,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的MMSE评分>24分。麻醉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浓度。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α-syn)、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Aβ1-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颗粒蛋白前体(PGRN)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的浓度。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POD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964例患者,其中108例发生POD,发生率为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和脑脊液α-syn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PGRN浓度和Aβ1-42/p-Tau降低是PO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α-syn浓度(AUC 0.693,95%CI 0.634~0.748,灵敏度57.41%,特异度82.10%,约登指数0.3951)、PGRN浓度(AUC 0.695,95%CI 0.637~0.750,灵敏度59.26%,特异度80.86%,约登指数0.4012)和Aβ1-42/p-Tau(AUC 0.635,95%CI 0.574~0.692,灵敏度93.52%,特异度30.25%,约登指数0.2377)均可预测POD的发生。结论脑脊液PGRN、α-syn浓度和Aβ1-42/p-Tau均可预测患者POD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肝胆胰腺外科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685例,性别不限,年龄65~90岁,ASA分级Ⅰ~Ⅳ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于术后1~7 d(或出院前)随访,记录POD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训练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POD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验证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评估POD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最终共纳入653例患者,有13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ASA分级高、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低、合并糖尿病、受教育年限低、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高、麻醉时间长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高是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POD风险预测模型,训练集AUC为0.981,约登指数为0.881,灵敏度为95.95%,特异度为92.92%;验证集AUC为0.939,约登指数为0.795,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85.09%。结论基于年龄、ASA分级、糖尿病病史、受教育年限、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麻醉时间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建立的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PO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脑脊液/血清白蛋白比值(Q-alb)与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择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入室后采集静脉血样本及脑脊液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白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1-42、Aβ1-40、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计算Q-alb,Q-alb>10.2为存在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于术前1 d采用MMSE量表评估认知水平,术后1~7 d采用谵妄量表分析系统及攻击行为量表评估POD的发生情况和程度。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P组)及非POD组(NP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Q-alb与Aβ1-42、Aβ1-40、t-Tau、p-Tau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Q-alb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alb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P组49例,NP组49例。与NP组比较,P组脑脊液Aβ1-42、Aβ1-40浓度降低,t-Tau、p-Tau、白蛋白浓度升高,Q-alb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比率升高(P<0.05)。混杂因素校正前和校正后,Q-alb、脑脊液Aβ1-42、Aβ1-40、t-Tau、p-Tau浓度均为POD的危险因素(P<0.05)。Q-alb与脑脊液t-Tau、p-Tau浓度呈正线性回归关系(t-Tau:β=0.587,P<0.001;p-Tau:β=0.427,P<0.001),与脑脊液Aβ1-42、Aβ1-40浓度呈负线性回归关系(Aβ1-42:β=-0.762,P<0.001;Aβ1-40:β=-0.531,P<0.001)。P组中Q-alb与脑脊液p-Tau浓度无线性回归关系(P=0.121);NP组中Q-alb与脑脊液Aβ1-40浓度无线性回归关系(P=0.467)。Q-alb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可信区间0.738~0.896)。结论术前较高的Q-alb是椎管内麻醉患者POD的危险因素,且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Mishel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简易应对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329名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71.91±8.15)分,状态焦虑、积极应对方式、主观支持、与患者的关系、化疗副反应种类和文化程度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重要因素。疾病不确定感与状态焦虑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处于较高水平,医务人员要为家属提供患者疾病的相关信息,防止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给患者带来负性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为消化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切除术提供的护理措施。方法 用2020年3月-2021年3月院内需进行消化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切除术的64例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2例。参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综合护理,比较相关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参照组的相关情况比观察组差,有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