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 回顾性分析 2014年 3月到 2015年 3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 136例肝胆管结石术后发生胆漏的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依据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腹腔穿刺及各种影像学检查诊断发生胆漏 10 例,其中迷走胆管漏 2例,胆囊管残端漏 3 例,胆总管损伤漏 1例,右肝管损伤漏 1 例,胆总管横断漏 1 例,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漏 1 例,肝总管损伤漏 1 例。胆漏发生后经行腹腔引流、放置 T 型管引流、剖腹缝扎胆囊床、再次放置 T 型管支撑等方法。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术后随访 1 ~ 3 年,均恢复良好。结论 : 胆漏多与肝胆手术损伤有关,肝胆手术患者在术中应全方位的检查 ,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胆漏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简介:摘要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最有效的手段,术后效果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多项临床研究通过特定的评估量表来评价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但是评估量表种类繁多。本文根据测评目的将量表分为4类:评估术后主观不适感受、瘢痕性状、瘢痕关注度和生活质量。分别介绍各评估量表并评价其优缺点,并基于评估量表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我厂1#-4#焦炉经历过长时间的低负荷保安生产以及焦炉快速提产,焦炉砌体严重受损,提前进入中后期,通过大量治理工作开展,逐步恢复生产功能,但是在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挖补和揭顶翻修产生的新旧墙接茬、炉墙石墨烧损以及炉墙细小裂缝无法有效解决,导致焦炉窜漏严重。为了解决焦炉窜漏问题,引进空压密封技术,并对空压密封机理进行研究和实施过程优化,总结出适合我厂焦炉炉况的作业模式,为我厂焦炉窜漏治理提供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置入Venus-A瓣膜后发生中/重度瓣周漏(PVL)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行TAVR治疗且植入Venus-A瓣膜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依据出院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反流束长度与瓣环周长之比(院内死亡患者参考术中瓣膜释放后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中/重度PVL组和轻度/无PV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根部及全主动脉CT扫描与分析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各影响因素对中/重度PVL的预测价值。结果该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年龄(70.9±6.5)岁,其中男性46例。中/重度PVL组16例,轻度/无PVL组66例。中/重度PVL组的男性占比、瓣膜植入深度、瓣环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长短径、LVOT覆盖指数均大于轻度/无PVL组(P均<0.05)。主动脉成角有大于轻度/无PVL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因瓣环短径、LVOT长短径及LVOT覆盖指数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共线性(偏相关系数R 0.251~0.779,P<0.05),未将前二者带入多因素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膜植入深度(OR=1.239,95%CI 1.036~1.442,P=0.023)、主动脉成角(OR=1.128,95%CI 1.044~1.312,P=0.038)及LVOT覆盖指数(OR=1.123,95%CI 1.003~1.315,P=0.032)是TAVR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瓣膜植入深度可预测TAVR术后中/重度PVL的发生[曲线下面积(AUC)=0.697,95%CI 0.554~0.851,P=0.039)],而LVOT覆盖指数(AUC=0.683,95%CI 0.512~0.853,P=0.056)及主动脉成角(AUC=0.590,95%CI 0.397~0.783,P=0.346)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行TAVR植入Venus-A自膨胀瓣膜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瓣膜植入深度、主动脉成角及LVOT覆盖指数是其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瓣膜植入深度对预测术后中/重度PVL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及探讨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对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下肢功能状态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关节镜下单束重建组)43例和观察组(关节镜下双束重建组)43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HSS评分、步态分析结果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HSS评分、步态分析结果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上述评估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对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下肢功能状态的影响更为积极,更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术后碘131联合甲状腺激素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间收治的19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围术期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即联合组(n=98),采用碘131联合甲状腺激素治疗;常规组(n=98),采用甲状腺激素治疗;采用SPS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肿瘤相关因子、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l )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阳性表达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独立t检验;残余甲状腺组织清除率等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用药3个月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清除率62.2%高于常规组的46.9%;P53、Fas及TNF-ɑ表达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用药后BRMSl和Cx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94.9%高于常规组的81.6%、80.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手术患者采用碘131联合甲状腺激素治疗,能够提高BRMS1和Cx43蛋白表达阳性率,促使残余甲状腺组织清除,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骨伤外科术后发热的作用评价。方法选择6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序贯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n=30)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降温,观察组在术后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青蒿鳖甲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开展治疗后72h内,退热起效时间、60min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起效时间、60min内体温下降度数大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体温下降的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青蒿鳖甲汤用于骨伤科术后发热的临床治疗,能够加长患者的退热作用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继续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后不同等待时间对术后病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77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新辅助治疗后术前等待时间分为Ⅰ组43例(6~8周)和Ⅱ组34例(9~12周),比较两组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新辅助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別、年龄、cTNM分期及CEA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Ⅱ组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率显著低于Ⅰ组(20.6% vs. 46.5%,P=0.018)。Ⅰ组和Ⅱ组pCR率分别为18.6%和1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Ⅰ组共有14例患者(32.6%,14/43)肿瘤消退明显,仅剩下少量镜下癌灶或无肿瘤残留,Ⅱ组共有13例患者(38.2%,13/34)肿瘤消退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2,P=0.48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肿瘤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新辅助放化疗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至9~12周较6~8周能进一步降低淋巴结的阳性率,但对pCR率及肿瘤消退分级评分并无影响。对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复发及转移等情况也未产生较大影响。延期手术对患者来说利弊共存,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