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后不同等待时间对术后病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77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新辅助治疗后术前等待时间分为Ⅰ组43例(6~8周)和Ⅱ组34例(9~12周),比较两组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新辅助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別、年龄、cTNM分期及CEA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Ⅱ组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率显著低于Ⅰ组(20.6% vs. 46.5%,P=0.018)。Ⅰ组和Ⅱ组pCR率分别为18.6%和1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Ⅰ组共有14例患者(32.6%,14/43)肿瘤消退明显,仅剩下少量镜下癌灶或无肿瘤残留,Ⅱ组共有13例患者(38.2%,13/34)肿瘤消退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2,P=0.48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肿瘤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新辅助放化疗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至9~12周较6~8周能进一步降低淋巴结的阳性率,但对pCR率及肿瘤消退分级评分并无影响。对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复发及转移等情况也未产生较大影响。延期手术对患者来说利弊共存,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 标签: 直肠肿瘤 病理学 中低位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结直肠原发性腺癌;(2)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3)限期手术患者。排除标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阑尾肿瘤、肛管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内镜治疗并发穿孔或出血而追加手术的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指征:(1)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2)黏膜下层高度浸润(黏膜下层浸润1 000 μm以上);(3)脉管侵袭阳性;(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腺癌;(5)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6)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7)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经与患者共同商讨决定手术。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92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内镜切除肿瘤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包括追加外科手术指征、病变定位方法、手术术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全组患者男61例(66.3%),女31例(33.7%),年龄(58.2±10.7)岁,体质指数(23.8±3.5)kg/m2。病变位于右半结肠19例、左半结肠37例、直肠36例。内镜治疗采用圈套器电切16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5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1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切缘阳性(22例,23.9%)、黏膜下层高度浸润(9例,9.8%)、脉管侵犯(4例,4.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5例,5.4%)、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13例,14.1%)和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52例,56.5%)。内镜治疗至追加外科手术中位间隔时间为16 d。病变采用纳米碳示踪剂定位34例(37.0%),钛夹定位5例(5.4%)。腹腔镜手术74例(80.4%),开腹手术17例(18.5%),1例(1.1%)因为定位钛夹无法探寻,中转开腹。采用经肛局部切除3例(3.3%),肠段切除2例(2.2%),肠癌根治术87例(94.6%)。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示:肿瘤残留5例(5.4%),淋巴结转移8例(8.7%),脉管侵犯1例(1.1%),癌结节1例(1.1%)。术后并发症12例(13.0%),其中4例(4.3%)吻合口或吻合口出血,均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全组患者肿瘤病理分期:0~Ⅰ期83例(90.2%),Ⅱ~Ⅳ期患者共9例(9.8%);1例Ⅳ期患者同期行肝转移灶切除,1例Ⅱ期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7例Ⅲ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均接受术后化疗。85例(92.4%)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8(P25,P75:8.1,24.3)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补救措施。追加外科手术同样存在并发症风险,需要明确适应证,必要时做好术前定位,确保追加外科手术的安全与疗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早期 内镜切除 追加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31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339例,女977例;年龄为(61±12)岁。所有患者行直肠癌D3根治术。观察指标:(1)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情况。(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情况。2 316例患者中,128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2 188例第253组淋巴结阴性,淋巴结转移率为5.527%(128/2 316)。2 316例患者中,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8~10 cm、≥6 cm且<8 cm、<6 cm的例数分别为568例、766例、982例。568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8~10 cm的直肠癌患者中,57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3例(5.263%)、9例(15.789%)、45例(78.948%);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20例(35.088%)、37例(64.912%)。766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6 cm且<8 cm的直肠癌患者中,42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4例(9.524%)、11例(26.190%)、27例(64.286%);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19例(45.238%)、23例(54.762%)。98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的直肠癌患者中,29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1例(3.448%)、3例(10.345%)、25例(86.207%);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12例(41.379%)、17例(58.621%)。(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²=28.48,44.58,172.62,227.67,34.5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为T4期,肿瘤N分期为N2期,肿瘤TNM分期为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且<8 cm、8~10 cm)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74,3.48,10.72,21.47,1.92、3.67,95%可信区间为1.91~3.92,2.42~4.98,7.36~15.62,10.33~44.60,1.27~2.91、2.31~5.81,P<0.05)。结论肿瘤下缘距肛缘较远、肿瘤分化程度较低、肿瘤TNM分期较晚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肿瘤T分期为T4期,肿瘤N分期为N2期,肿瘤TNM分期为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且<8 cm、8~10 cm)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第253组淋巴结 肠系膜下血管 部位 淋巴结转移 治疗结果 疗效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