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女性门诊随时留尿污染对诊断的影响及对策。方法观察对象为我院2014年9月-10月期间在门诊进行尿常规检查的160例女性患者,对其门诊随时留尿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尿标本污染的情况、原因和对策。结果在160例患者采取的尿标本中,116例有污染,污染率占72.5%。污染源主要有阴道分泌物、生殖器内细菌、月经血等。在经过干预后,116例污染尿标本重新采集,发现污染标本9例,污染率为7.76%。结论尿标本污染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女性门诊随时采集尿标本时,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正确取样操作方法的重要性,引导患者采集到没有污染的尿标本,进行复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TACE治疗的106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16例,年龄(59.9±9.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TACE抵抗分为TACE抵抗组(n=47)和对照组(n=59)。比较两组首次TACE术前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肿瘤数目、肿瘤血管强化类型(影像学检查)、肿瘤最大径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TACE抵抗组中甲胎蛋白>400 μg/L、异常凝血酶原>40 AU/L、肿瘤多发、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不均匀强化)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CE抵抗组肿瘤最大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OR=2.707,95%CI:1.008~7.271)、肿瘤多发(OR=6.069,95%CI:2.115~17.415)、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OR=7.813,95%CI:2.246~27.176)的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风险增加(均P<0.05)。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肿瘤多发以及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是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40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性别分为2组(n=20):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于TOF模式(频率2 Hz、波宽0.2 ms、刺激电流70 mA,串间间隔12 s)刺激尺神经。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 mg/kg,当Tl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采用改良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术中T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术毕T1恢复至50%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onset)、高峰时间(Tpeak)、10%恢复时间(T10%)、10%~25%恢复时间(T10%~25%)、25%~50%恢复时间(T25%~50%)、50%~75%恢复时间(T50%~75%)、75%~90%恢复时间(T75%~90%)。于术毕T1恢复至25%和75%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罗库溴铵血药浓度。计算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结果2组患者Tonset、Tpeak、T10%、T10%~25%、T25%~50%、T50%~75%、T75%~90%、气管插管条件、各时点罗库溴铵血药浓度及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与冲动特质对强迫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符合DSM-Ⅳ强迫症诊断的患者134例及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82例,采用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bsessive 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评估两组被试强迫症状严重度、症状维度、冲动特质及童年创伤水平,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评估强迫症疾病严重度;并以强迫症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不同成分的冲动特质及童年创伤得分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冲动特质及童年创伤对强迫症状的影响。结果强迫症患者在无计划冲动[(26.80±4.57)分]、注意冲动[(18.96±3.51)分]、情感虐待[6(5,9)分]、躯体虐待[5(5,6)分]、情感忽视[11(9,14)分]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相[分别为(24.39±4.15)分、(16.18±2.76)分、6(5,7)分、5(5,5)分、(10.00±3.42)分](P<0.05,P<0.01)。强迫症患者OCI-R强迫症状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强迫排序得分受注意冲动、躯体忽视影响显著(B=0.191,P=0.011; B=0.273,P=0.005);强迫囤积的得分受情感虐待影响显著(B=0.204,P=0.002)。强迫观念的得分受注意冲动、情感虐待共同影响(B=0.499,P<0.01; B=0.175,P=0.008);精神中和的得分受注意冲动、躯体忽视影响显著(B=0.365,P<0.01; B=0.199,P=0.034)。结论强迫症患者童年创伤及注意冲动水平对不同的强迫症状表现影响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左侧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电压持续电刺激30 min。各组犬均行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经压力传感器连接多功能监测仪,股静脉置管备用。使模型稳定4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模型制备完成后每小时记录1次尿量。并记录氧供和氧耗的数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后,SHEM组平均动脉压MAP(mmHg)高于其余4组[(121.30±8.66)、(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F=110.156,P<0.01],STM组和THA组在90 min时MAP(mmHg)高于HEM组[(65.30±10.63)、(59.30±5.85)、(54.00±5.66),F=105.649,P<0.01]。犬血乳酸值(mmol/L)在0 min时HEM组高于SHAM组[(5.58±0.57)、(0.79±0.18),F=51.454,P<0.01],在180 min时HEM组高于SHAM、STM及THA组[(9.93±2.04)、(0.86±0.14)、(3.19±0.42)、(3.50±1.12),F=75.875,P<0.01]。120 min及180 min时除SHAM组外其余组尿量均减少,但STM组和THA组均高于HEM组[(11.00±1.80)、(10.00±1.20)、(7.00±1.00) ml/h;(11.00±1.00)、(9.00±1.20)、(4.00±0.82) m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772、129.037,P<0.01)。180 min时除SHAM组外,犬血中氧供及氧耗均降低,STM组和THA组氧供[(284.0±14.8)、(260.7±18.1) ml/min]HEM组[(179.1±7.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026,P<0.01);HEM、VGX、STM和THA组氧耗[(73.6±6.6)、(71.5±4.3)、(78.4±3.2)、(73.6±9.2) ml/min]均低于SHAM组[(138.0±18.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667,P<0.01)。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阶段脓毒症对大鼠膈肌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的药效学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周龄8周,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Con)、假手术组(Sham)、盲肠结扎穿孔后9 h组(CLP9)、盲肠结扎穿孔后18 h组(CLP18)。采用序贯给药的方法,应用左膈神经-半膈肌标本,由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分析数据,得到两种肌松药的累积浓度-效应曲线,从而计算出50%抑制浓度(IC50)、LogiC50、斜率(slope)。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种药物Sham组IC50LogiC50(顺阿曲库铵0.951±0.009比0.963±0.003,罗库溴铵0.887±0.001比0.890±0.002),斜率(顺阿曲库铵-5.461±0.028比-5.435±0.027,罗库溴铵-1.967±0.055比-1.971±0.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阿曲库铵:t=1.157、0.667,P>0.05;罗库溴铵:t=1.064、0.139,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LP9、CLP18组顺阿曲库铵IC50LogiC50增大(CLP9 1.259±0.005比0.963±0.003,CLP18 1.496±0.007比0.963±0.003),斜率减小(CLP9 -3.262±0.035比-5.435±0.027,CLP18 -2.731±0.027比-5.435±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P9:t=46.810、48.610,P<0.01;CLP18:t=63.480、69.680,P<0.01);与CLP9组比较,CLP18组顺阿曲库铵IC50LogiC50增大(1.496±0.007比1.259±0.005),斜率减小(-2.731±0.027比-3.262±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0、11.930,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CLP9、CLP18组罗库溴铵IC50LogiC50增大(CLP9 1.125±0.054比0.890±0.002,CLP18 1.302±0.068比0.890±0.002),斜率增大(CLP9 -2.903±0.009比-1.971±0.054,CLP18 -3.291±0.068比-1.971±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P9:t=10.540、41.040,P<0.01;CLP18:t=14.710、36.910,P<0.01);与CLP9组比较,CLP18组罗库溴铵浓度效应曲线右移,IC50LogiC50增大(1.302±0.068比1.125±0.054),斜率增大(-3.291±0.068比-2.903±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13.780,P<0.01)。结论脓毒症不仅降低顺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对膈肌的肌松效应,还降低了膈肌与顺阿曲库铵亲和力,增加了膈肌与罗库溴铵的亲和力,其影响程度与脓毒症程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对大鼠膈肌乙酰胆碱受体不同亚基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周龄8周,体重220~250 g,实验动物由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Con组)、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后9 h组(CLP9组)、盲肠结扎穿孔后18 h组(CLP18组)。通过盲肠结扎穿孔(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取带有膈神经的10 mm宽膈肌肌条,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来比较不同组大鼠膈肌内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和ε亚基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on组和Sham组两组γ亚基(Western blot:0.187±0.008比0.192±0.009,t=1.734,P>0.05;Real-time PCR: 1.000±0.002比1.013±0.004,t=1.343,P>0.05)和ε亚基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 1.467±0.006比1.467±0.009,t=0.029,P>0.05;Real-time PCR: 1.000±0.003比0.996±0.027,t=0.468,P>0.05);和Sham组比较,CLP18组γ亚基明显增加(Western blot: 0.192±0.009比1.160±0.077,t=43.520,P<0.01;Real-time PCR:1.013±0.004比8.369±0.194,t=131.400,P<0.01),CLP9组γ亚基表达增加(Western blot: 0.192±0.009比0.373±0.037,t=16.380,P<0.01;Real-time PCR: 1.013±0.004比5.440±0.135,t=113.800,P<0.01);和CLP9组比较,CLP18组γ亚基上调(Western blot: 0.373±0.037比1.160±0.077,t=32.010,P<0.01;Real-time PCR: 5.440±0.135比8.369±0.194,t=42.970,P<0.01);然而ε亚基变化与之相反。结论脓毒症引起大鼠膈肌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上调,乙酰胆碱受体ε亚基下调;两种亚基改变程度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分析影响其判读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用家用口腔内镜(1 280×960像素,东莞立港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拍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25名研究生志愿者[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龄(23±3)岁]口内牙齿唇颊侧照片,使用菌斑染色剂(Cimedical,日本)进行菌斑染色后,用同样拍摄方法再次拍摄照片,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49组恒牙牙菌斑染色前后的牙齿照片。将549组图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40组训练数据集和109组测试数据集。设计并实现基于DeepLab的深度学习模型,采用LabelMe软件(Windows版3.2.1,MIT,美国)进行标注,对标注后的440组训练数据集进行训练,并据此建立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使用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作为评估该算法识别准确性的量化指标,用建立的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对109组测试照片进行判读。使用Matlab软件(Windows版R2017a,MathWorks,美国)提取109组照片的牙菌斑边缘线,计算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以此衡量牙菌斑边缘的复杂性,并计算牙菌斑面积百分比。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牙位、牙菌斑面积百分比、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镜头光源光斑是否位于菌斑区域对于恒牙牙菌斑判读准确性的影响,通过方差检验比较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选择拟合效果更优的模型。结果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对测试组判读的MIoU值为0.700±0.191。当牙菌斑面积百分比、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进入回归模型时,R2值为0.491,高于只有牙菌斑百分比进入模型时的R2,牙菌斑面积百分比、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对恒牙牙菌斑判读准确性有显著影响(P<0.05)。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的标准化系数为-0.289,菌斑面积百分比的标准化系数为-0.551。结论本研究通过家用口腔内镜采集的恒牙牙面图像构建了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该系统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牙菌斑的附着情况;牙菌斑边缘线越复杂,牙菌斑面积百分比越高,菌斑识别的准确性越低。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MRT的颈、胸上段食管癌的17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首先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依据患者照射方式,将全组患者分为常规IMRT(C-IMRT)和SIB-IMRT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对接受C-IMRT和SIB-IMRT的两组患者进行配比,并分析PSM后患者的疗效、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0和20个月。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化疗和GTV-最大横径为影响全组患者OS和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01、P=0.013、0.005、0.002;P<0.001、P=0.017、0.034、0.002),影响PFS的独立性因素还有近期疗效(P=0.036)。PSM后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各有5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cTNM分期、处方剂量、GTV-最大横径和照射方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P<0.001、P=0.008、0.014、0.021、0.010、0.008),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和大体肿瘤靶区GTV-最大横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因素(P<0.001、P=0.044、0.013)。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失败率(70.4% vs. 50.0%)和局部区域复发率(61.1% vs. 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53,P=0.031、0.002)。C-IMRT组的≥1级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SIB-IMRT组(χ2=6.16,P=0.046);而≥2级白细胞抑制低于后者(χ2=12.77,P=0.005)。结论与C-IMRT相比,SIB-IMRT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OS,能否改善患者的PFS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未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316,95%CI:1.078~1.580,P=0.006)、入院CRS-R评分(OR=0.200,95%CI:0.044~0.910,P=0.037)、脑干白质损伤(OR=3.991,95%CI:0~21.261,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OR=11.874,95%CI:0.308~76.078,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2DM)管理路径在基层医院的执行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指导郑州市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1—12月实施常规T2DM管理模式,于2020年1—12月实行T2DM管理路径。实施前后分别选取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T2DM管理路径的执行效果;根据路径管理执行效果将实施后的220例T2DM患者设为良好组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管理路径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实施前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率,以及用药、饮食、运动、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良好率分别为(15.39±2.14)d、(4 256.87±536.14)元、12.27%(27/220)、81.82%(180/220)、60.45%(133/220)、69.55%(153/220)、56.36%(124/220)、54.55%(120/220),实施后分别为(12.20±2.82)d、(3 158.62±425.16)元、6.36%(14/220)、91.36%(201/220)、72.27%(159/220)、81.82%(180/220)、73.18%(161/220)、78.18%(172/220)。实施后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实施前,住院费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用药、饮食、运动、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良好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T2DM病程、路径管理不规范均是影响T2DM管理路径执行效果的因素(P<0.05)。结论T2DM路径管理在基层医院的实施中可获取较好的执行效果,吸烟、T2DM病程、路径管理不规范均是影响其执行效果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胸痛中心建设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胸痛中心建立前后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46例STEMI患者,按照收治时间分为非胸痛中心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胸痛中心成立前)和胸痛中心组(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胸痛中心成立后),对两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门-球时间、总缺血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等救治效率指标以及溶栓成功率、院内死亡率等救治效果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后不同等待时间对术后病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77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新辅助治疗后术前等待时间分为Ⅰ组43例(6~8周)和Ⅱ组34例(9~12周),比较两组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新辅助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別、年龄、cTNM分期及CEA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Ⅱ组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率显著低于Ⅰ组(20.6% vs. 46.5%,P=0.018)。Ⅰ组和Ⅱ组pCR率分别为18.6%和1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Ⅰ组共有14例患者(32.6%,14/43)肿瘤消退明显,仅剩下少量镜下癌灶或无肿瘤残留,Ⅱ组共有13例患者(38.2%,13/34)肿瘤消退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2,P=0.48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肿瘤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新辅助放化疗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至9~12周较6~8周能进一步降低淋巴结的阳性率,但对pCR率及肿瘤消退分级评分并无影响。对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复发及转移等情况也未产生较大影响。延期手术对患者来说利弊共存,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格膳食干预下不同钙摄入量对中国健康成年人机体代谢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9—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招募64名大学生(男、女性均为32名),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持续35 d的膳食干预研究。将64名对象随机分为补钙组和对照组,每天给予相同的饮食,同时分别给予补钙组和对照组400 mg/d的钙补充剂和安慰剂,并在干预研究的第1、3、5周采集血液和尿液样本,检测血液中钙代谢相关激素[甲状旁腺素和1,25(OH)2D3]、生化指标及其代谢产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两组对象血液和尿液样本中代谢产物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对象钙代谢相关激素和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64名对象的年龄为23~28岁,男、女性均为32名;干预前补钙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均衡。补钙组和对照组的血液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钙代谢相关激素[甲状旁腺素、1,25(OH)2D3]水平和生化指标(血清钙、血清磷、糖脂代谢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国健康成年人300~400 mg/d的钙摄入量短期内不会导致机体产生钙缺乏所致的健康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产妇-家庭为中心的袋鼠式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母乳喂养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纳入该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80例行剖宫产的初产妇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产妇与新生儿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以产妇-家庭为中心的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产后24 h泌乳量,产后24 h阴道出血量,子宫复旧程度(产后24 h宫底高度、产后48 h宫底高度),产后24 h、产后28 h纯母乳喂养率,以及产后48 h乳房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4 h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阴道出血量、产后24 h宫底高度、产后48 h宫底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产后28 h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48 h乳房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初产妇实施以产妇-家庭为中心的袋鼠式护理可有助于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妇子宫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