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IPAA)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方案和预后。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2017月6月至2020年6月采用IPAA治疗的3例TCA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均胎便排出延迟,继而便秘、呕吐和腹胀。例1生后9个月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未行冰冻活检,术后未明确诊断,1岁9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3岁2个月行IPAA。例2、例3分别于生后3 d、26 d外院行"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2岁4个月、2岁2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IPAA+保护性回肠造瘘术"。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0年6月1日关于IPAA治疗TCA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与"pouch",中文检索词为"全结肠型巨结肠"与"储袋"或"贮袋",对IPAA方案和预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组例1IPAA术后1年2个月,排便频率为3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2关瘘术后1个月,排便频率为3~4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3关瘘术后6个月,排便频率为2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共检索到文献27篇,符合纳入标准2篇,共14例患儿。11例IPAA术前行回肠造瘘的中位年龄为17 d,行IPAA时中位年龄为9个月,7例IPAA术后行保护性回肠造瘘,平均3.7个月关瘘。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肠梗阻(50.0%,4/8)和小肠结肠炎(62.5%,5/8)。末次术后半年,平均排便频率≥7次/d;末次术后超过2年,平均排便频率≤4次/d,无排便失禁。结论分期IPAA治疗TCA患儿能获得良好预后,近期预后与术前造瘘和根治手术年龄相关,需根据造瘘口排便性状选择合适根治手术时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M(Q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5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该类患者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采取的治疗方法。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年龄重点集中于50-70岁,出血病灶的位置重点集中于基底核区域,49.2%的患者出血量小于30毫升,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恶心、呕吐和肢体功能性障碍,针对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以后,患者Barthel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伴随时间的推移上述指标改善的情况也越发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全方位认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同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率,探讨淋巴漏的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805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淋巴漏分为淋巴漏组271例和无淋巴漏组534例。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漏发生率,评估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术后存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805例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率为33.7%(271/805);淋巴漏组全肝供肝比例为14.8%(40/271),高于无淋巴漏组25.8%(138/5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其他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漏组与无淋巴漏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2.0个月与30.6个月,术后移植受者累计存活率、血管并发症、胆漏、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及肠梗阻等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水与血清甘油三酯(TG)比值预测淋巴漏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最佳临界值0.54,敏感性为59.2%,特异度为80.1%。结论淋巴漏是儿童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增加术后儿童受者死亡率,延长儿童受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淋巴漏经饮食调整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腹水与血清TG比值可作为诊断淋巴漏的有效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T3、T4期)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LNM)规律,为喉癌放疗颈部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喉癌患者,所有患者至少行双颈Ⅱ-Ⅳ区淋巴结清扫,计算颈部各区LNM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NM相关因素。结果共272例患者纳入研究,全组患者LNM率为57.1%(156/272)。根据原发病变部位分3个组:A组(72例),原发灶局限于一侧;B组(86例),原发灶主体偏于一侧但侵犯过中线;C组(114例),原发灶为巨大或中央型病变。各组不同颈部分区LNM率:A组同侧颈部Ⅱ区36.3%、Ⅲ区26.4%、Ⅳ区6.9%,对侧分别为13.9%、8.3%、1.4%;B组:同侧颈部Ⅱ区41.9%、Ⅲ区29.1%、Ⅳ区11.6%,对侧分别为18.6%、14.0%、1.2%;C组:左侧Ⅱ区24.6%、Ⅲ区23.7%、Ⅳ区2.6%,右侧分别为21.9%、26.3%、6.1%。局限单侧(A组)与中线受侵(B、C组)双侧LNM率相近(15.3%、25.0%,P=0.093)。同侧Ⅲ区是否转移和临床淋巴结分期与对侧颈是否LNM相关(OR=2.929,95%CI为1.041~8.245,P=0.042)和OR=0.082,95%CI为0.018~0.373,P=0.001)。同侧Ⅱ区、Ⅲ区转移是同侧Ⅳ区转移的危险因素(P=0.043、0.009)。结论双侧颈部Ⅱ、Ⅲ区是高危LNM区,Ⅳ、Ⅴ区转移较少见;同侧Ⅱ、Ⅲ区转移是同侧Ⅳ区及对侧颈LNM的相关因素,cN0期患者少见对侧颈LNM。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T细胞检测进行免疫评估,探讨其对脑出血术后感染的影响,并探讨其关联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出血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感染的因素。采用列线图、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来检验模型在评估感染方面的有效性。结果 早期感染患者意识障碍重,白细胞计数、IL-6,PCT显著升高,CD3+ CD4/CD8+T细胞MM >3(P<0.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感染组NSICU住院时间长(P < 0.001),3个月GOS预后评分较差((P < 0.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和CD3+ CD4/CD8+T细胞MM >3是患者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评估出血卒中患者早期感染的风险,我们生成了基于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的诺莫图,涉及CD4+ T淋巴细胞水平(CD4+ T细胞计数 <300>)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具有很高的评估效能。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诺莫图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我们的模型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结论 重症出血脑卒患者血CD3+ CD4/CD8+T细胞MM >3,提示线粒体功能障碍,免疫耗竭可能,增加早期感染风险。方法1、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泰州第四人民医院NSICU收治的出血卒中患者192例,纳入163名。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发病72h内头颅CT确诊为自发性脑出血,接受手术治疗,入院时未合并感染并接受抗生素治疗,住院时间≧7天。排除标准:创伤或脑梗死出血转化(13例),肿瘤卒中(3例,严重血液系统疾病(6例,多器官衰竭(5例),既往卒中并严重后遗症(2例)。2. 研究方法监测入院体温,血压,GCS评分,有无癫痫发作、肢体偏瘫、失语,血常规分析、T细胞功能检测,感染两项(PCT,IL-6)。统计NSICU住院时间。7天内按肺部感染指南为依据分组:早期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随访出院3个月GOS预后评分分成:预后痊愈(5分),中度残疾(4),重度残疾(3),植物生存(2),死亡(1)。3、统计方法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用均值±标准差(SD)表示,比较用t 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 Mann-Whitney U 检验,以中位数呈现。涉及病例计数(百分比)的分类数据用卡方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显著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利用 Bootstrapping 进行内部验证。建立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对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进行对数秩检验。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定义为 P < 0.05。使用 SPSS 21.0、GraphPad Prism 8 和 R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63例出血卒中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5.97岁(SD 12.18),其中男性95例(58.3%),女性68例(41.7%),其中87例(53%)患者在脑卒中后7天内发生感染(早期感染),76例(47%)患者未发生早期感染。在87例早期感染患者中,85例患者有肺部感染,2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3例同时有肺部和尿路感染。(2)术后感染对NSICU住院日及预后的影响早期感染组NSICU住院时间长(P < 0.001),3个月GOS预后评分较差((P < 0.001)。(3)早期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感染患者,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IL-6,PCT显著升高,CD3+ CD4/CD8+T细胞MM >3(P<0.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4)早期感染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和列线图、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为确定早期感染的影响因素,将显著不同的因素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和CD3+ CD4/CD8+T细胞MM >3是患者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评估早期感染的风险,我们生成了基于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的诺莫图,并使用自助法进行验证。涉及CD3+ CD4/CD8+T细胞MM >3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具有很高的评估效能。此外,校准曲线在内部验证期间显示出很好的拟合效果,而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中的预测值接近观察值(χ² = 5.045,p = 0.753;χ² = 6.624,p = 0.578)。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诺莫图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我们的模型具有净临床益处。讨论部分中风影响人类的预期寿命,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出血性卒中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是卒中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卒中后感染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因此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感染是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的重要措施。在出血卒中患者中,免疫抑制和代谢紊乱很严重 。免疫系统的严重紊乱和屏障功能的破坏会导致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对抗细菌的能力,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这类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往往需要机械通气,并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此类患者感染多重耐药微生物感染的发生率较高。CD3+ CD4/CD8+T细胞是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细胞,其水平在判断机体免疫强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猜测CD3+ CD4/CD8+(辅助/杀伤T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因子趋化性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部位,这可能与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有关。然而,出血卒中患者的免疫抑制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卒中后的感染发生率为5-65%,因此,确定卒中患者感染的相关预测因素,并采取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本研究旨在对严重脑出血术后早期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T细胞检测对术后感染的预测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术后CD3+ CD4/CD8+T细胞被激活和意识障碍的发生对早期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同时感染的存在会增加患者ICU住院时间,严重影响预后。研究结果还显示,白细胞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早期感染的风险。这些细胞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这项研究中,它们对早期感染的影响小于CD3+ CD4/CD8+T细胞MM和意识障碍,并且从感染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它们更适合作为定义感染的指标,而不是预测感染。生成列线图、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进行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指标在感染评估过程中的价值,可为临床医生在评估出血卒中患者术后感染时提供便利。有文献报道已发布脑卒中相关因素预测的莫若图在线版,通过在线应用程序可以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缺点是样本是从单个中心获得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进一步调查或验证。鉴于篇幅有限,本研究的相关绘制图和表格将在后续文献中补充,并计划构建网页应用程序服务于临床。参考文献【1】赵 慢,井 坤 娟,李 婷 婷 . 脑 卒 中 健 康 教 育 模 式 研 究 现 状[J]. 护 理 研 究,2021,35(5):883-886.【2】. Suda S, Aoki J, Shimoyama T, Suzuki K, Sakamoto Y, Katano T, et al. Strokeassociated infection independently predicts 3-month poor functional outcome and mortality. J Neurol. (2018) 265:370–5. doi: 10.1007/s00415-017-8714-6 【3】Zhang H, Huang Y, Li X, Han X, Hu J, Wang B, et al. Dynamic process of secondary pulmonary infection in mice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ront Immunol. (2021) 12:767155. doi: 10.3389/fimmu.2021.767155 【4】 Suda S, Aoki J, Shimoyama T, Suzuki K, Sakamoto Y, Katano T, et al. Low free triiodothyronine at admission predicts post-stroke infection.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8) 27:397-403. doi: 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17.09.012【5】 Tang Y, Hou H, Li L, Yong L, Zhang S, Yan L, et al. neutrophil percentage-toalbuminratio: a good parame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anti-NMDAR encephalitis at admission and prediction of short-term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进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以评估进展型MCI及稳定型MCI的功能连接变化特征及差异。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ADNI)数据库。检索MCI患者并根据其随访结果筛选进展型MCI患者入组,并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稳定型MCI患者作为对照组。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对rs-fMRI进行处理提取并筛选感兴趣的独立成分(independent component, IC)。利用滑动时间窗法进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应用k-means聚类及elbow方法将动态功能连接矩阵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功能连接状态,分析两组间动态功能连接状态的变化,并比较功能连接特征参数(各状态的时间比例、驻留时间及各状态间的转换次数)的差异。结果最终23名进展型MCI及26名稳定型MCI患者纳入本研究。一系列动态功能连接矩阵被划分为4种动态功能连接状态:弱连接状态a,局部强连接状态,弱连接状态b及正相关强连接状态。与稳定型MCI组比较,进展型MCI组处于局部强连接状态的时间比例减少、驻留时间缩短(P=0.049,P=0.049),而处于弱连接状态b的时间比例增加、驻留时间延长(P=0.045,P=0.033)。结论与稳定型MCI患者比较,进展型MCI患者具有局部强连接状态减少而弱连接状态增多的特点。动态功能连接能够客观反映进展型MCI及稳定型MCI的大脑功能变化,对于鉴别进展型及稳定型MCI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检查临床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1例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肝右叶11例,肝左叶25例,肝左右叶5例;病灶大小2.5~10.5cm,平均病灶大小(6.1±2.1)cm。等密度5例,低密度36例。肿块周边肝内胆管扩张患者17例,病灶局部肝包膜凹陷14例,肝叶萎缩16例,伴肝内胆管结石7例,腹水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可据此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不同免疫分期中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的表达及其对相关细胞因子、基因的影响,探讨IL-23在CHB免疫进展、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CHB患者197人(包括免疫耐受期患者16人、免疫清除期患者106人、免疫控制期患者59人、再活动期患者16人)及健康对照者26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浆中IL-23、IL-17、TGF-β、IL-10、IL-2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ROR-γt mRNA、Foxp3 mRNA表达量。SPSS 23.0分析实验数据。结果CHB患者血浆IL-23、IL-17、IL-21水平、PBMCs 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HB患者血浆IL-23与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血浆IL-17、IL-21蛋白水平、PBMCs ROR-γt mRNA、Foxp3 mRNA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浆IL-23、IL-17蛋白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在CHB不同免疫分期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23可以通过影响相关细胞因子及基因的表达,在CHB不同免疫分期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探索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94例初治下咽癌患者,分析其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组别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6.9个月,594名初治下咽癌患者中,216例发生第二原发性肿瘤,总发生率为36.4%,其中22.2%(132/594)为同时性,14.1%(84/594)为异时性。上消化-呼吸道黏膜为最常见累及部位。相比于不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患者,同时性原位癌和异时性原位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2.2%∶44.5%(P=0.958)、62.2%∶44.5%(P=0.240)。下咽合并同时性浸润性第二原发性肿瘤组的生存明显差于不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组,5年OS率为27.2%∶44.5%(P=0.001);下咽合并异时性浸润性第二原发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5年OS为50.2%∶44.5%(P=0.587),但第二原发性肿瘤仍占全组死亡原因的42.5%。结论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概率较高,合并食管/胃原位癌以及异时性第二原发者不影响下咽癌患者的预后,而合并同时性第二原发者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为合并异时性第二原发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诊治经验及治疗效果,探讨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4例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无胎便排出延迟,均于学龄期出现便秘、腹痛、腹胀及呕吐症状。1例患儿于当地医院进行部分横结肠切除术,但手术后症状仍未缓解;1例患儿因"肠梗阻"于当地医院进行回肠造瘘。4例患儿中有2例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所有患儿手术前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及下消化道造影,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肠壁多点全层活检。手术方式为结肠次全切除术。取切除的肠管近端、痉挛段及远端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术前检查可见所有患儿存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下消化道造影结果显示患儿结肠形态一致,充盈相及排出相均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管腔节段性狭窄,近端横结肠明显扩张,移行段位于脾曲,远端直肠形态正常。患儿的肠道排钡缓慢,24 h后复查X线仍可见钡剂残留于扩张的横结肠中。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并顺利出院。切除的肠道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狭窄段肠道肌间及黏膜下神经丛稀疏,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部分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随访时间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7个月及13个月,患儿术后便秘及腹痛症状消失,营养状况改善,体重由25.0 kg、25.5 kg、44.0 kg、20.0 kg分别增长至47.5 kg、31.5 kg、44.0 kg、22.0 kg。结论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患儿肠道病变范围的确认应结合下消化道造影检查所示的肠道形态、肠壁多点全层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手术单纯切除病变段肠道即可获得满意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孕期慢性应激雌鼠及子代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索肠道菌群在孕期慢性应激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于2019年11月,选择SPF级健康成年SD大鼠,16只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12只雄鼠随机分为对照交配组(4只)和模型交配组(8只)。建立孕期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模型,雌鼠在应激前1天和应激第1、7、14、21天进行眼内眦静脉采血,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酮含量;应激完成后,收集雌鼠新鲜粪便待测。两组子鼠在出生后20 d(PND20)收集新鲜粪便待测,分为对照子鼠组和模型子鼠组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大鼠粪便中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序列,并对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雌鼠在应激第7、14天血浆皮质酮含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雌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ob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降低(P<0.05);对照组所特有的物种丰度(OTU)数目为130种,模型组91种;对照组雌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64.87%)高于模型组(50.83%),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31.72%)低于模型组(46.35%);对照子鼠组Sob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模型子鼠组(P<0.05);模型子鼠组所特有的OTU数目为75种,对照子鼠组93种;对照子鼠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60.24%)高于模型子鼠组(52.95%)。结论孕期慢性应激不仅会引起雌鼠肠道菌群紊乱,而且可能会导致宫内环境改变,进而对子代肠道菌群的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群血清肌酐(Scr)水平的分布,初步建立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实验室Scr参考区间并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随机调取2020年9—11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健康体检者15 825例,其中男8 788例,女7 037例,年龄范围20~79岁。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Scr检测结果的分布情况,建立Scr参考区间。结果健康人群男性Scr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5),而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进行分组,初步建立健康人群Scr参考区间并通过验证,男性为60.90~107.33 μmol/L,女性为41.99~76.00 μmol/L。结论各实验室应结合检测系统、人群和地域的差异,建立适合自己的Scr参考区间,为临床医生正确评估肾脏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皮瓣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皮瓣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5.23,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4.29,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P<0.05或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10.16,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冷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6.47、4.91、9.23,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皮瓣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皮瓣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P>0.05)。12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P<0.05或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P<0.05或P<0.01);18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7.62、7.03、5.58,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皮瓣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皮瓣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通道钬激光碎石对肾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进行治疗的结石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2)。对照组给予标准通道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取石治疗,观察组采用微通道钬激光碎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结石清除率、创伤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79.13±9.87)min比(90.36±10.54)min],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8.34±6.89)ml比(89.28±7.32)ml],止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3.85%(2/52)比20.83%(10/48)],P<0.05。两组患者结石Ⅰ期清除率、Ⅱ期清除率、总清除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血清内皮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创伤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69%,5/52)低于对照组(22.92%,11/48),P<0.05。结论微通道钬激光碎石治疗肾结石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机体的创伤应激小,结石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