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急性中毒导致心搏骤停(APCA)是严重中毒所致的急性循环衰竭,其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存活率低且多数伴有神经功能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当常规复苏手段无效时,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可能是挽救APCA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随着ECMO越来越多地用于APCA患者的救治,也出现了各种临床问题,如人群适应证不统一、最佳支持条件不确定、成本效益存在争议等,仍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和完善。本文针对APCA流行病学和机制以及ECMO在APCA中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ECMO用于APCA救治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就诊的ED患者22例,采用微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治疗2次,连续3周,间隔3周,再每周治疗2次,连续3周,共12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0周评估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勃起硬度分级(EHS)和不良反应。结果22例患者IIEF-5、EHS在治疗后4周、10周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而治疗后4周、10周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10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16/22)和68.18%(15/22)。结论微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收支的 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 28例,参照组 30例,参照组采用夹闭治疗,研究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 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 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康复快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例妊娠和产褥期VTE患者。根据VTE的发生时机,分析妊娠和产褥期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年龄为(30.9±5.2)岁,20例(24.7%)年龄≥ 35岁。妊娠期患者41例(50.6%),产褥期患者40例(49.4%)。产褥期发病的患者中,34例(85.0%)发生在产后30 d内。(2)VTE首发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肿胀[43.4%,33/76,剔除5例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患者]和疼痛(28.9%,22/76),以急性发病为主。血栓范围以周围型为主(61.8%,47/76),其中妊娠期患者多为周围型(80.0%,32/40),而产褥期患者以混合型为主(44.4%,16/36,χ2=13.417)。血栓部位主要是下肢深静脉(74.1%,60/81),其中妊娠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较多(87.8%,36/41),而产褥期DVT合并PTE较多(30.0%,12/40,χ2=7.961)。累及静脉以肌间静脉最多(72.4%,55/76),其中妊娠期患者主要累及肌间静脉(85.0%,34/40),而产褥期患者累及肌间(58.3%,21/36)、股(58.3%,21/36)、腘(50.0%,18/36)、髂(47.2%,17/36)、胫(44.4%,16/36)和腓(38.8%,14/36)等多条静脉。(3)占比例最高的危险因素是年龄≥35岁(24.7%,20/81);其次是抗凝血酶缺乏(23.5%,19/81)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0%,17/81)。不同危险因素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患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1 029(639~1 778)与619(355~1 117) μg/L,Z=-3.336,P<0.001]。(4)所有患者均行系统抗凝治疗。24例患者(29.6%,包括妊娠期5例,产褥期19例)因血栓范围广泛而行溶栓治疗。住院时间为(7.3±2.1)d。(5)41例妊娠期VTE患者中,治疗后9例(21.9%)选择引产,其余32例继续妊娠至分娩,包括26例剖宫产,6例经阴道分娩;8例(25.0%)为早产儿,1例(3.1%)为巨大儿。结论孕产妇相关VTE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和产后30 d内。其中产褥期VTE累及静脉多、血栓范围广。对于年龄≥35岁、抗凝血酶缺乏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要尤其警惕VTE。妊娠期VTE可能影响患者的妊娠结局,要密切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我们共收治12例难复性指骨颈骨折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6 d,其中陈旧性骨折5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克氏针穿刺清理骨痂、撬拨复位骨折断端,而后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来评价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所有患儿均闭合撬拨复位成功,术后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5.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2±0.2)周,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行功能锻炼,手指关节功能根据TAM系统评定法评定均为优。结论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于陈旧性骨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oNT-A)治疗儿童流涎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纳入40例流涎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BoNT-A注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在超声引导下将BoNT-A注射至每个患儿的双侧腮腺及下颌下腺,每侧腮腺各取2个点,共4个点,每个点均注射10 U;每侧下颌下腺取1个点,A组每点注射10 U,B组每点注射20 U。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8周、12周,采用教师分级法(TDS)、流涎商数和Saxon测试分别对2组患儿的流涎情况进行评估,并观察注射后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儿治疗前TDS分级评分、1 min流涎量、流涎商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的TDS分级评分、1 min流涎量、流涎商数评分均降低(P<0.05)。2组患儿治疗后同时间点TDS分级评分、1 min流涎量、流涎商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 U、20 U BoNT-A注射均可改善儿童流涎症的临床症状,超声引导下注射精确、安全,未观察到注射后严重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性瘫痪患儿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5例)、B组(36例)、C组(36例)。BTX-A注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剂量分别为3 U/kg、4 U/kg、5 U/kg,注射后每组均给予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腓肠肌痉挛程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GMFM-88)及儿童平衡量表(PBS)评估患儿粗大运动D、E区及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MTS、关节角度R1及R2、PBS、GMFM的D区及E区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注射BTX-A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 U/kg、4 U/kg、5 U/kg的BTX-A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状态,但不同剂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荐剂量为3 U/kg。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特罗定联合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并白天尿失禁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伴白天尿失禁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儿5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尿动力学检查,并排除了神经源性膀胱、脊髓外伤等因素所致尿失禁。28例患儿接受托特罗定+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27例患儿接受托特罗定治疗,服药疗程依患儿临床症状有无消失来定。治疗开始后根据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分为完全改善、明显改善和未改善或改善极少,完全改善和明显改善定义为有效,未改善或改善极少定义为无效。同时观察有无口干、脸红、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托特罗定+醋酸去氨加压素组完全改善15例(53.6%,15/28例),明显改善11例(39.3%,11/28例),未改善或改善极少2例(7.1%,2/28例),有效率为92.9%(26/28例);托特罗定组中完全改善9例(33.3%,9/27例),明显改善11例(40.7%,11/27例),未改善或改善极少7例(25.9%,7/27例),有效率为74.1%(20/27例),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P<0.05)。托特罗定+醋酸去氨加压素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21.4%,6/28例),托特罗定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18.5%,5/27例),2组不良事件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并白天尿失禁患儿,能显著改善症状及尿失禁事件,并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疗效优于托特罗定单药治疗,推荐作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并白天尿失禁患儿的一种新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ANU)在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RANU 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63.8±11.4)岁,体质指数(23.6±2.5)kg/m2。术前均诊断为局限性UTUC,肾盂癌8例,输尿管中段癌3例,输尿管下段癌10例;左侧11例,右侧10例;高危患者20例(95.2%)。手术均为同一术者完成,全麻下采用75°健侧卧位、整体15°头低足高位。穿刺套管布局:患侧脐旁两横指向下2 cm处为镜头套管C,患侧腹直肌外缘距C>8 cm近肋缘处、C与患侧髂嵴连线中点下2 cm处分别为1号、2号机械臂套管,腹中线脐上2 cm和脐下4 cm处分别为1号、2号辅助套管,右侧病变需在腹中线剑突下增加1个辅助套管用来挑起肝脏。游离输尿管至髂血管水平并于肿瘤远端用Hem-o-lok夹闭后,将患肾行根治性切除;无瘤原则下切除输尿管及距管口1 cm范围的膀胱壁全层后连续缝合膀胱。游离肾、输尿管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拔除导尿管时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更改体位,无围术期输血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21例手术时间(205.2±57.3)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 ml(20~120 ml)。术后中位引流管留置时间4 d(3~7 d),中位尿管留置时间7 d(5~8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7 d(6~12 d)。术后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7例(33.3%),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2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UTUC,切缘均提示阴性。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4~22个月),1例术后7个月死于车祸,3例(14.3%)分别于术后6、8、10个月出现复发,予肿瘤电切+膀胱灌注化疗、化疗栓塞等治疗后肿瘤无进展。结论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RANU安全、有效,术中无需更改患者体位、增加穿刺套管以及重新定泊和连接机械臂,节省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恢复快,短期复发率低,控瘤效果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包虫病流行地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包虫病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探索新疆包虫病医防结合体系建设,为包虫病医防结合工作模式的优化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 - 2018年吉木萨尔县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登记在册的包虫病患者资料,通过双人录入原则进行患者病案资料和随访信息的整理,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患者防治体系进行基线调查(包括地区分布、文化程度、复发、随访服药情况等);对纳入医防结合模式的包虫病患者全程追踪随访,进行医防结合模式实施前后治疗情况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随访效果的可能因素;采用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对现行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包虫病患者主要分布在乡村(81.48%,154/189),文化程度大多在高中及以下(94.18%,178/189),复发治疗占39.68%(75/189),随访服药不规范患者占68.25%(129/189)。经多因素分析,无副反应、随访肝功异常、B超检查≥2次、多包囊的患者有效随访服药率更高(P < 0.01或< 0.05)。吉木萨尔县实施医防结合模式后,对包虫病诊断分期不明比例下降60.18%,初步形成了以门诊、疾控、卫生院为主的医防结合包虫病管理模式。结论新疆包虫病流行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包虫病患者复发比例高,有效随访服药患者比例低。对新疆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医疗机构同疾控机构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工作模式建议,可为医防结合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及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