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基本电路安装与测试课是中职电子专业必不可缺的基础课程,但是课堂习题知识点的落实,有效性却不容乐观。为提高中职基本电路安装与测试课堂习题的有效性,本文尝试了三个策略,分别是游戏模式展开习题、巧搭网络平台,打造学为中心课堂和有效习题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在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学习心态来学习专业课程,真正为中职电子专业学习垫下厚实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重建牙列与激光扫描牙模配准时,托槽、牙列状态及配准方法3个因素对配准精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数字化设计的双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患者的CBCT及激光扫描牙模(简称光扫牙模)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分别采用全局配准、局部配准对非咬合状态及咬合状态CBCT牙列和光扫牙模进行配准操作,分为4组:组1,非咬合状态牙列局部配准;组2,非咬合状态牙列全局配准;组3,咬合状态牙列局部配准;组4,咬合状态牙列全局配准。每组包括3个亚组:A亚组使用3.0 mm距离参数配准1次,B亚组使用3.0、1.5 mm距离参数配准2次,C亚组使用3.0、1.5、0.3 mm距离参数配准3次。借助Geomagic Studio软件的距离分析功能,获得两图像间距离的均方根(RMS)等配准精度数据。亚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亚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建立一般线性模型,检验有无托槽、牙列状态及配准方法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再使用单变量检验分析单独效应。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男7例,女17例,年龄19~30岁,其中12例有正畸金属托槽,12例无托槽。(1)无论有无托槽、咬合/非咬合状态牙列,采用局部配准时均为A亚组的配准方案最优,而采用全局配准时均为C亚组的配准方案最佳。(2)有无托槽、牙列状态、配准方法3个主变量对配准结果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无托槽与牙列状态、有无托槽与配准方法、牙列状态与配准方法两两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BCT牙列和光扫牙模进行配准时,若使用局部配准法,只需用3.0 mm的距离参数配准1次;若使用全局配准法,需依次按照3.0、1.5、0.3 mm的距离参数设置配准3次。有无托槽、牙列状态、配准方法对CBCT牙列和光扫牙模的配准精度均有影响。
简介:摘要: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为例,尝试小古文“1+x”拓展教学,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将小古文与阅读教学相链接,设计了读、拓、体三种策略:以诵读贯穿始终,拓展相关的课外资料和古文常识,组织表演、创作和评价等多种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高小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小古文的核心素养。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结果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种上颌前份截骨术式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收治双颌前突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9~32岁。根据入院的治疗顺序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改良手术组,传统手术组20例,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改良手术组10例,采用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于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将获得的DICOM数据导入Proplan CMF 2.0软件,三维重建颅面部解剖结构,选取反映鼻部形态的软、硬组织标志点,同时建立3个定位平面及三维定点测量系统,测量手术前、后各标志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包括鼻唇角、上鼻唇角、下鼻唇角、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尖深度、垂直鼻尖位置、鼻翼基底宽、内眦间距、鼻小柱高度、右侧鼻孔轴角、左侧鼻孔轴角、鼻孔面积,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评价2种术式对患者术后鼻部形态的影响。结果(1)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3.74°±9.42°增加至121.93°±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小柱倾斜度由术前的129.86°±7.63°减少到120.06°±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高及鼻翼基底宽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尖角、鼻尖倾斜度、垂直鼻尖位置、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及鼻孔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0.75°±1.67°增至122.4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鼻尖位置由术前的(11.87±1.39) mm减少至(11.16±1.02) mm;但鼻翼基底宽、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以及鼻孔面积,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相比,改良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非常小,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2种前份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唇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5.0±0.6)岁。根据入院治疗的顺序随机将3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传统组(20例)与改良组(1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改良组采用改良术式。三维模型、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结合,于术前1周及术后1年,测量4个骨组织测量项目、8个软组织测量项目和7个唇部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唇组织变化的差异以及上颌切牙与上唇变化的比例关系。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年,骨性颌骨前突无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唇齿关系良好,面下1/3颜面外形明显改善,鼻唇颏关系协调。传统组及改良组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相关性最明显,呈显著正相关,传统组R=0.768,改良组R=0.771。2组患者上齿槽座角均减小,鼻唇角均增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颈点及切点后退量,上唇后退量明显缩小,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存在术后上唇厚度增加、上下唇缘距离值减小、上中切牙-上唇缘距离值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上唇高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组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组为0.81∶1;正面观改良组越靠近中线上唇厚度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形。结论2种前份截骨术式对改善前突畸形效果显著。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呈显著相关。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后上唇高度增加,唇部美观性更佳。
简介:摘要笔者想到心理学上ABC理论,在事情发生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正确看待事件A,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正面引导信念B,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理性处理结果C,让学生明辨责任,调整心态,身体力行,勇于承担起责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
简介:摘要笔者以多次执教的《月球之谜》为例,从“系统确立深度意义的教学目标、用心编排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思维引领的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真实可靠的教学方式、科学应用积极多元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初步探究深度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升课堂质量,发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