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T段下移及血管再通情况的影响。方法抽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组行静脉溶栓后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ST段下移率、血管再通状况及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T段下移率(94.00%,47/50)与血管再通率(96.00%,48/50)均高于对照组(80.00%,40/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病死发生。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PCI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ST段下移率与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利于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 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 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 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 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 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 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 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 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253,95% CI:1.178~8.985,P=0.023)、结直肠手术(OR=9.156,95% CI:3.655~22.937,P<0.001)及手术时间较长(OR=15.912,95% CI:6.858~36.916,P<0.001)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288,95% CI:0.119~0.694,P=0.006)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拟行EAS的患者,应关注中老年患者与结直肠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简介:摘要 :本工程为深基坑,地下室支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形式。基坑临近地铁及居民区,整个基坑共分为 12个小基坑,各基坑采用中隔墙形式相隔,并按施工要求逐个开挖。本文通过前期的技术策划及现场实践,结合工程实际特点,总结了该类型地下室道路组织的特点及难点,并制定相关措施予以解决并在现场实施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后续类似工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简介: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道路网建设也随之迅速发展。在整个道路工程建设中,路基工程的影响较大,这主要因为路基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路面,其与路面一起承担着行车荷载,且路基工程中涉及较多的隐蔽工程,如挖土、回填以及路基土质修改等。而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也是影响路基性能与质量的关键因素,若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路面会产生大量积水,长期积水会导致路基处于过湿状态,其强度、刚度以及硬度均会大幅降低,从而因车辆荷载过大而导致路基发生塌陷、断裂等问题,从而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因此对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也能够实现保护路基的目的。本文就城市道路工程中的路基保护及排水设计展开探讨。
简介: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壮大,市政道路的施工工程也逐渐增多。软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路基,有着较大的含水量,整体稳定性不足,缺乏足够的承载力,所以不适合在这种地质上建设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为地基的质量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过程,提高市政道路施工的整理质量。本文阐述软土地基的特点及成因,对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基处理的关键技术进行解析,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