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进行总结。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0~67岁。1例既往有糖尿病史且血糖控制较差。5例入院时均有发热表现,体温分别为38.7℃、38.8℃、37.5℃、38.6℃、40.0℃,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7.2×109/L、14.9×109/L、11.2×109/L、15.1×109/L、13.3×109/L,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90、0.89、0.85、0.87、0.88,均高于正常。尿常规白细胞均>200/μl。C反应蛋白分别为68 mg/L、253 mg/L、9 mg/L、8 mg/L、67 mg/L,其中例1、例2和例5升高较明显。3例有肾功能不全。5例中肾鹿角形结石2例,肾多发结石3例,均伴中重度肾积水。CT检查均提示肾、集合系统和/或肾周有气肿性表现,明确诊断为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例3、例4经单纯抗感染治疗,例5行肾穿刺引流术配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降至1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降至0.80以下,尿常规白细胞降至50/μl以下。另2例感染控制不佳,例1接受肾周脓肿穿刺引流术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并配合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血常规白细胞始终为(11~12)×109/L,多次复查CT提示各肾盏及肾周积脓积气情况无改善;例2留置输尿管支架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并配合抗感染治疗后,仍有间断发热,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加用氟康唑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血常规白细胞仍为12×109/L左右,复查CT提示肾盏及肾周积脓积气情况略有加重。结果3例感染得到控制者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例4术后出现发热,抗感染治疗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2例感染控制不佳者行肾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肾小球萎缩、硬化,肾小管扩张,炎性肉芽组织形成。5例随访1~84个月,血常规、肌酐、CT影像与出院时相比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结石梗阻导致的感染。结论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应早期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留置双J管或行穿刺引流,并配合广谱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56例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为初发患儿,9例为复发患儿。56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至11岁)。其中皮肤窦道位于后枕部2例,颈椎平面1例,胸椎平面7例,腰椎平面26例及骶尾椎平面20例。术前观察病变区皮肤、行头颅或脊椎MRI检查。47例初发患儿行皮肤窦道切除术,所有患儿中合并脊髓或颅内病变的患儿行病变切除术,合并拴系的患儿均行脊髓拴系松解手术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对照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随访患儿的神经功能和影像学变化。结果56例患儿的病变区皮肤均存在"针眼样孔"。43例术前MRI提示硬膜内存在病变;另13例首次手术前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其中9例在后期手术中发现硬膜内皮样或表皮样囊肿。92.9%(52/56)的患儿有皮肤窦道合并硬膜内皮样囊肿(33例)或表皮样囊肿(19例)。56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2个月至12年)。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例患儿中,1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痊愈4例,改善9例,无变化3例;另30例术前无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亦正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0例患儿,术前均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后8例改善,2例恶化。结论发现患儿后枕部、脊柱中线区域有"针眼样孔",应联合MRI检查明确皮肤窦道,尽早行手术治疗;对于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的患儿,手术时仍应行硬膜内探查。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技术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1 898例)和东部战区总医院(369例)接受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进行菌群移植治疗的2 267例患者,其中男性886例,女性1 381例;年龄(48.3±14.4)岁。评估置管成功与否、患者对置管的耐受情况以及置管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通过电话、门诊及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各类疾病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年时的临床治愈及临床改善情况。结果2 267例患者盲插置管成功率为98.9%(2 241/2 267),其中2 158例(95.2%)患者在首次操作后2 h经X线摄片证实在位。2 241例盲插置管成功的患者中,置管操作时间(6.9±1.4)min,插入鼻空肠管长度(98.3±7.4)cm。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疼痛感受程度的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2.6±0.3)分;置管成功后留置时间为(48.1±13.6)d,在留置过程中患者鼻咽部置管疼痛的NRS评分为(2.7±0.3)分。2 241例患者出现鼻咽疼痛189例(8.4%)、咽喉部异物感295例(13.2%)、鼻腔少量出血22例(1.0%)、流涕45例(2.0%)、2例(0.1%)轻度误吸和4例(0.2%)低热,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2 241例患者接受菌群移植疗程(1.6±0.5)次,随访发现,不同疾病患者经菌群移植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操作安全简单可行,患者在菌群移植过程中的耐受度及依从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脑积水术后分流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分流障碍患儿(占同期收治的96例V-P分流障碍患儿的5.2%)的临床资料。既往均因脑积水于出生后6个月内行V-P分流术。此次发病的病程为2 d至2年。此次入院所有患儿均行分流管修复术,术后均予门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手术结局。结果5例患儿中,2例以头痛伴急性视力下降就诊;3例以视力下降伴或不伴复视、斜视就诊。术前头颅CT结果显示,1例患儿脑室增大,4例患儿脑室未见明显增大。术前X线片显示4例为分流管断裂、1例经手术探查发现为分流管脑室端堵塞。行分流管修复术后分流管通畅。5例患儿术后随访4~49个月,术前的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均消失,但视觉障碍均无明显改善,3例患儿存在视神经萎缩。结论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脑积水术后分流障碍的发病率较低,可伴有颅高压症状,且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头颅CT、全程X线片和眼底检查是确诊V-P分流术后分流障碍的重要检查方法。分流管修复术对术前已存在的视力下降效果不佳,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手术有可能缓解或避免视力问题进一步加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脑积水术后分流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分流障碍患儿(占同期收治的96例V-P分流障碍患儿的5.2%)的临床资料。既往均因脑积水于出生后6个月内行V-P分流术。此次发病的病程为2 d至2年。此次入院所有患儿均行分流管修复术,术后均予门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手术结局。结果5例患儿中,2例以头痛伴急性视力下降就诊;3例以视力下降伴或不伴复视、斜视就诊。术前头颅CT结果显示,1例患儿脑室增大,4例患儿脑室未见明显增大。术前X线片显示4例为分流管断裂、1例经手术探查发现为分流管脑室端堵塞。行分流管修复术后分流管通畅。5例患儿术后随访4~49个月,术前的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均消失,但视觉障碍均无明显改善,3例患儿存在视神经萎缩。结论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脑积水术后分流障碍的发病率较低,可伴有颅高压症状,且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头颅CT、全程X线片和眼底检查是确诊V-P分流术后分流障碍的重要检查方法。分流管修复术对术前已存在的视力下降效果不佳,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手术有可能缓解或避免视力问题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