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肺灌注的成像对患者肺肿瘤其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07年5月-2009年7月收治的44例肺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错构瘤患者有1例,曲菌球患者有1例,炎性假瘤患者有2例,非特异性炎症患者有1例,肺脓肿患者有5例,肺结核患者8例,肺癌患者26例,全部44例肺肿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肺灌注后,对比分析患者病变其PS(表面通透性)、MTT(平均通过时间)、BV(血容积)以及BF(血流量)。结果对全部44例肺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表现为PS与BV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和P=0.002)。如果采用BV值≥6为其恶性病变的域值,则其灵敏度显示为100%,其特异度显示为64.7%,其阳性的预测值显示为82.9%,其阴性的预测值显示为100%。如果采用PS值≥30为其恶性病变的域值,则其灵敏度显示为86.2%,其特异度显示为88.2%,其阳性的预测值显示为92.6%,其阴性的预测值显示为79%。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肺灌注成像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出患者肺部肿瘤其血流的信息,可以为临床上的肺部肿瘤其诊断以及其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可靠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急性期常并发急性肾损伤(AKI),AKI加重病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肾脏的远期转归尚不清楚。研究表明,COVID-19合并AKI者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显著增加;和其他病因的AKI人群相比,COVID-19患者发生CKD的风险更高;即使是无AKI的轻症患者,急性期后肾功能损伤的风险仍然增加。新型冠状病毒对肾脏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是促使COVID-19急性期AKI向远期CKD转归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最新的基础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细胞可以上调促纤维化的信号通路,同时脂质介质风暴也增加了从AKI向CKD过渡的可能性。本文就COVID-19急性期后的远期肾脏转归进行综述,以期提醒临床医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肾损伤的慢性化趋势,开展更有针对性、更长期的随访和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阿法骨化醇胶丸与碳酸钙片联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37例患者给予阿法骨化醇胶丸治疗,观察组的37例患者给予阿法骨化醇胶丸联合碳酸钙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4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2.16%,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胶丸联合碳酸钙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科学水平的增长和提高。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了更大的要求,随着科学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上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移动网络有了更多的需求,例如网络银行和大数据等。这些都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在日常当中。随着这些更多软件的出现,对于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安全性也会有了漏洞可施的依据,在传输的网络上面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病毒和非法的内容进行删除和更改,一定要严格的监督。这些内容不要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当中出现,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本文主要对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安全性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相关的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影响癫痫发作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AMD3100处理组,每组12只。癫痫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PTZ)构建癫痫模型,剂量为40 mg/kg;AMD3100处理组大鼠侧脑室注射5 μL(5 mg/mL) AMD3100 20 min后腹腔注射同等剂量PTZ;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Racine分级评估各组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并记录其癫痫发作潜伏期,采用脑电图(EEG)记录各组大鼠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情况,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单位(GABAAR α1) mRNA水平。(2)细胞实验:另取SD大鼠鼠婴(1日龄)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7 d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AMD3100处理组。癫痫组神经元采用无镁外液诱导的方法构建癫痫细胞模型;AMD3100处理组神经元在含有10 nmol/L AMD3100的无镁外液中培养3 h,随后换为Neurobasal继续培养;对照组采用Neurobasal培养基常规培养。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组神经元灌流AMD3100(10 nmol/L)后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结果(1)动物实验:AMD3100处理组大鼠发作潜伏期较癫痫组大鼠明显缩短[分别为(663.30±74.84) s、(164.40±17.2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0,P<0.001);AMD3100处理组大鼠4级以上发作次数较癫痫组大鼠明显减少[分别为(3.75±0.39)次、(9.00±0.7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0,P<0.001)。ELISA实验结果显示,3组大鼠GAB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50,P<0.001),其中癫痫组明显低于对照组,AMD3100处理组大鼠明显高于癫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实验结果显示,3组大鼠GABAAR α1 mR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00,P<0.001),其中癫痫组明显低于对照组,AMD3100处理组大鼠明显高于癫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结果显示,与癫痫组大鼠比较,AMD3100处理组大鼠放电频率有所降低。3组大鼠EEG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20,P=0.062),但与癫痫组、对照组大鼠比较,AMD3100处理组大鼠EEG功率有所降低。(2)细胞实验:膜片钳技术检测结果显示,3组神经元sIPSCs的频率和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670,P<0.001;F=10.920,P<0.001)。与对照组、癫痫组比较,AMD3100处理组神经元sIPSCs的频率和波幅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R4拮抗剂AMD3100可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降低癫痫发作频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毒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毒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毒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毒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M(Q1,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退热时间M(Q1,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P>0.05),且抗病毒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P<0.05)。结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