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收治的1例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4岁男性,确诊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后行CCR(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克拉屈滨)方案诱导化疗,复查外周血及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均阴性,考虑完全缓解。结论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起病隐匿,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免疫分型、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检查结果。一线治疗首选克拉屈滨,可达到长期完全缓解;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能够达到长期MRD阴性。临床上应注意结合各种检查以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脾大,病程进展缓慢。HCL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特定的分子生物学异常。HCL的经典一线治疗方案以嘌呤类似物(PNA)克拉屈滨和喷司他汀±利妥昔单抗为主,但约50%患者接受一线治疗后,仍发生难治或疾病复发。随着近年对HCL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以BRAF抑制剂、抗CD22重组免疫毒素,以及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复发/难治性HCL患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HCL的疾病特点和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现有HCL治疗程序的更新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近年来关于CL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取得多项重大进展。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就该疾病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报道,使人们对CLL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临床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KE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AML细胞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116例AML患者以及40名健康者骨髓标本,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使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irc-KEL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验证circ-KEL与miR-335-5p/LRG1的靶向关系。运用CCK-8、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circ-KEL在AML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circ-KEL在AM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7.117±1.831对-8.669±1.771,P<0.001),circ-KEL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37)。AML患者接受化疗后circ-KEL表达水平较初诊时下降。同时,circ-KEL可充当miR-335-5p的"海绵",靶向调节LRG1。数据库分析显示miR-335-5p高表达患者预后好,且其与LRG1水平呈负相关。LRG1可促进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健康人群也显著升高。circ-KEL可以通过miR-335-5p/LRG1轴发挥对白血病细胞的促增殖以及抑制凋亡作用。结论circ-KEL在AML患者中高表达,与AML患者预后高度相关,通过影响miR-335-5p/LRG1在AML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KE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AML细胞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116例AML患者以及40名健康者骨髓标本,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使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irc-KEL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验证circ-KEL与miR-335-5p/LRG1的靶向关系。运用CCK-8、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circ-KEL在AML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circ-KEL在AM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7.117±1.831对-8.669±1.771,P<0.001),circ-KEL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37)。AML患者接受化疗后circ-KEL表达水平较初诊时下降。同时,circ-KEL可充当miR-335-5p的"海绵",靶向调节LRG1。数据库分析显示miR-335-5p高表达患者预后好,且其与LRG1水平呈负相关。LRG1可促进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健康人群也显著升高。circ-KEL可以通过miR-335-5p/LRG1轴发挥对白血病细胞的促增殖以及抑制凋亡作用。结论circ-KEL在AML患者中高表达,与AML患者预后高度相关,通过影响miR-335-5p/LRG1在AML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标记物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643例,包括327例CLL、5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4例滤泡淋巴瘤(FL)、36例边缘区淋巴瘤(MZL)、10例毛细胞白血病或其变异型(HCL/HCL-v)、40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以及48例CD5+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未分类(B-CLPD-U)和90例CD5-B-CLPD-U。同时收集本院健康管理中心2018年20名正常对照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CLPD患者免疫表型及CCR7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了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缺失、13q14缺失、P53缺失和12三体,并利用Sanger测序分析了剪接因子3b亚基1(SF3B1)、NOTCH1、肿瘤蛋白53(TP53)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的基因突变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CCR7的诊断价值和最佳阳性界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结果CCR7在典型CLL和非典型CLL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257/283)和84.1%(37/4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CCR7在CLL中阳性表达率为89.9%(294/327),平均荧光强度(MFI)为278(246,307),而CCR7在MCL、CD5+B-CLPD、CD5-B-CLPD、FL、WM、HCL/HCL-v和MZ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6/58)、6.3%(3/48)、8.9%(8/90)、0、0、0和13.9%(5/36),MFI分别为114(106,128)、112(106,117)、110(104,121)、108(105,119)、111(105,124)、112(108,115)和109(105,120),与CLL相比,其他类型B-CLPD中CCR7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177.8、232、164.7、180.8、62.6、129,P<0.01)。另外CCR7阳性用于鉴别CLL与其他类型B-CLP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9%、93.0%和92.3%。CCR7+CLL患者CD49d阳性表达率为13.9%,低于CCR7-CLL患者(42.1%)(χ2=7.6,P=0.01);而13q14缺失发生率为50.3%,高于CCR7-CLL患者(20%)(χ2=6.56,P=0.01)。结论CCR7在CLL与其他类型B-CLPD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雷帕霉素治疗无ABL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效果。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TKI耐药的CML患者CD33阳性细胞中p-mTOR和p-S6的阳性表达情况,并检测体外加用雷帕霉素后对p-mTOR和p-S6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体外加用雷帕霉素后能够抑制CD33阳性细胞中p-mTOR和p-S6阳性表达;口服雷帕霉素3个月后CD33阳性细胞中p-mTOR和p-S6阳性表达下降,且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也同步降低。结论部分CML患者对TKI耐药可能与mTOR胞内信号途径活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E3泛素连接酶(WWP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经典预后指标TP53、CD38、IGHV突变等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48例初诊CLL患者肿瘤细胞WWP1的mRNA水平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以9名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对照组WWP1 mRNA表达中位数为0.007(95%CI 0.005~0.010),CLL组表达水平为0.031(95%CI 0.019~0.044),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WP1相对高转录者和低转录者中位诊断至第一次治疗的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35个月,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WWP1 mRNA表达水平与CD38表达和ZAP-70表达相关:CD38、ZAP-70阳性CLL患者较CD38、ZAP-70阴性患者的WW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12和0.029)。结论WWP1在CLL患者中存在异常高表达,而且与CLL临床预后因素ZAP-70和CD38的表达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四种预后评分系统预测Binet A期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诊断到治疗时间(TTFT)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浦口慢淋中心)2009年6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110例Binet A期CLL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无症状早期CLL国际预后评分(IPS-E)、CLL国际预后指数评分(CLL-IPI)、CLL1预后评分模型(CLL1-PM)与巴塞罗那预后评分(Barcelona-Brno)模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110例Binet A期CLL患者中位年龄58(25~84)岁,中位随访时间35(4~189)个月,其中57例(51.8%)患者因病情进展达到治疗指征启动治疗。对患者年龄、Rai分期、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淋巴结大小、淋巴细胞倍增时间(LDT)、β2-微球蛋白、IGHV突变状态、TP53缺失和(或)突变、11q缺失等9个因素进行Log-rank检验,其中RaiⅠ~Ⅲ期、ALC>15×109/L、淋巴结≥1 cm、β2-微球蛋白>3.5 mg/L、IGHV无突变、TP53缺失和(或)突变、11q缺失是影响TTFT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对上述模型进行预后评估效能评价,其中CLL1-PM C-index=0.736,AIC=777;CLL-IPI C-index=0.722,AIC=933;IPS-E C-index=0.683,AIC=1004;Barcelona-Brno C-index=0.663,AIC=986。结论四种预后评分模型均具有预测TTFT的效能。IPS-E因纳入指标的临床可及性高,价格较低,可作为指导临床检测的理想工具。对于完善FISH及二代测序检查的患者,使用CLL-IPI或CLL1-PM可进行更为全面的预后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四种预后评分系统预测Binet A期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诊断到治疗时间(TTFT)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浦口慢淋中心)2009年6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110例Binet A期CLL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无症状早期CLL国际预后评分(IPS-E)、CLL国际预后指数评分(CLL-IPI)、CLL1预后评分模型(CLL1-PM)与巴塞罗那预后评分(Barcelona-Brno)模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110例Binet A期CLL患者中位年龄58(25~84)岁,中位随访时间35(4~189)个月,其中57例(51.8%)患者因病情进展达到治疗指征启动治疗。对患者年龄、Rai分期、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淋巴结大小、淋巴细胞倍增时间(LDT)、β2-微球蛋白、IGHV突变状态、TP53缺失和(或)突变、11q缺失等9个因素进行Log-rank检验,其中RaiⅠ~Ⅲ期、ALC>15×109/L、淋巴结≥1 cm、β2-微球蛋白>3.5 mg/L、IGHV无突变、TP53缺失和(或)突变、11q缺失是影响TTFT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对上述模型进行预后评估效能评价,其中CLL1-PM C-index=0.736,AIC=777;CLL-IPI C-index=0.722,AIC=933;IPS-E C-index=0.683,AIC=1004;Barcelona-Brno C-index=0.663,AIC=986。结论四种预后评分模型均具有预测TTFT的效能。IPS-E因纳入指标的临床可及性高,价格较低,可作为指导临床检测的理想工具。对于完善FISH及二代测序检查的患者,使用CLL-IPI或CLL1-PM可进行更为全面的预后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11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造血干细胞植入、移植后并发症、生存及复发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0 d(8~1 218 d),1年总生存(OS)率77.9%,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73.8%。非肥胖组与肥胖组1年OS率分别为82.6%和46.2%(χ2=15.54,P<0.01),1年PFS率分别为82.1%和36.4%(χ2=15.56,P<0.01),非复发死亡(NRM)率分别为7.1%和32.7%(χ2=6.463,P=0.01),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1.5%和42.9%(χ2=8.146,P=0.004)。非肥胖组和肥胖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HR=3.814,95% CI 1.343~10.827,P=0.012)。结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的重要不良影响因素,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简介:摘要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细胞免疫治疗为主。近年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替代供者的应用,使allo-HSCT成为复发难治淋巴瘤有价值的治疗选择。疾病特征、患者临床特点、替代供者的选择、预处理强度及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管理等因素均影响着患者移植后的生存。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移植中心的回顾性报道,前瞻性试验仍缺乏,移植患者的选择及移植时机的把握、移植物来源、预处理强度的选择等仍无统一的标准。文章将围绕这些方面对allo-HSCT在复发难治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