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65例胰腺损伤患者资料,排除资料不完整6例、其他损伤4例,55例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外伤史、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等资料,分析患者胰腺损伤原因,损伤程度、治疗措施,治疗结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胰腺损伤最常见原因为车祸伤(23例,41.8%),术前诊断率为61.8%,CT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80.0%比37.5%,P<0.05)。Ⅰ~Ⅴ级损伤例数分别为7、19、24、1及4例,16例保守治愈,39例接受手术治疗。轻度损伤(Ⅰ~Ⅱ)接受手术治疗者明显低于重度损伤(Ⅲ~Ⅴ)(53.8%比86.2%,P<0.05)。术后2例死亡,手术死亡率为5.1%(2/39)。胰瘘(29例,74.4%)、腹腔感染(10例,25.6%)为术后主要并发症,轻度损伤术后胰瘘率明显低于重度损伤(30.7%比72.4%,P<0.05)。胰腺假性囊肿为胰腺损伤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8例,14.5%),保守治疗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31.2%比7.7%,P<0.05)。结论胰腺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应行腹部CT排查,Ⅰ~Ⅱ级以保守治疗为主,Ⅲ~Ⅴ级以手术治疗为主,胰瘘和胰腺假性囊肿为最常见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简介:摘要 目的 使用美沙拉嗪结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自2011年3月到2018年8月来我院收治的96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在使用美沙拉嗪的同时使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75.00%),且治疗后研究组IL-6、hs- 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者变化较对照组优。以上数据差异均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结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有显著成效,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Ilizarov横向骨搬移技术(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D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7月烟台山医院东院区创伤一科应用HBO联合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DF 21例。均在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后予以不同疗程的HBO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状况,测量患肢皮温,计算踝肱指数(ABI)及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8±2.1)个月。创面愈合时间1.4~4.4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患足皮温(31.43±0.67)℃,术后为(33.41±0.38)℃;术前患足VAS为(4.05±1.14)分,术后VAS为(1.47±0.50)分;患者术前ABI为(0.54±0.22),术后为(0.93±0.17);术前患者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28.41±1.03)cm/s,术后为(37.90±0.91)cm/s;患者治疗后患足皮温、VAS、ABI、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联合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DF能够获得满意效果,可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晚期婴儿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病(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患儿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fatase A,ARSA)编码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方法检测ARSA基因第1~8共8个外显子序列。用PubMed Protein BLAST分析ARSA的跨种属保守性;应用Ucsf chimera软件对正常结构及变异结构的ARSA进行蛋白质3D结构建模及比对来分析变异所致的蛋白二级结构的丧失及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应用PolyPhen-2、Mutation Taster及SIFT软件对新变异进行功能预测。结果患儿携带ARSA基因第3外显子c.467G>A(p. Gly156Asp)和第5外显子c.960G>A(p. Trp320*)复合杂合变异。c.467G>A(p. Gly156Asp)变异经PolyPhen-2、Mutation Taster、SIFT及PROVEAN预测软件预测为可能有害变异,同时经PubMed Protein BLAST分析ARSA第156位Gly在各种属间均高度保守,该氨基酸改变可导致编码的ARSA功能发生障碍;c.960G>A(p. Trp320*)变异经Ucsf chimera软件进行蛋白3D结构建模分析发现,该变异可导致编码蛋白空间结构严重变形,原有功能丧失。结论ARSA基因c.467G>A(p. Gly156Asp)和c.960G>A(p. Trp320*)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MLD的致病原因,基因变异检测结果可以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患儿的KAT6B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双亲外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变异,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KAT6B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c.2623C>T (p.Asp875Tyr)错义变异,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且为新发(de novo)变异(PS2),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经PolyPhen-2、MutationTaster、PROVEAN等软件预测,均提示c.2623C>T (p.Asp875Tyr)变异为有害变异;同时经UCSF chimera及CASTp软件对编码蛋白3D结构进行建模及酶活性位点定位,发现该氨基酸的改变可影响编码蛋白原有的酶结合口袋空间大小,进而影响其与底物结合的能力,导致原有酶功能丧失(PP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PS2+PM2+PP3)。结论KAT6B基因c.2623C>T(p.Asp875Tyr)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失败原因分析以及综合性心理干预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至2018年在我院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的5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焦忧郁情绪障碍筛查表(DSRSC)以及穿刺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SCARED和DSRSC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和穿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情况明显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分析穿刺失败原因并予以综合性的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改善患儿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穿刺成功率,具备推广优势。
简介:摘要下丘脑错构瘤极为罕见。本文回顾性报道1例5岁下丘脑错构瘤合并灰质异位和多小脑回的患儿。患儿以痴笑癫痫为主诉,伴智力发育落后;MRI发现下丘脑错构瘤、脑室旁结节型灰质异位及多小脑回;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下丘脑错构瘤切除术。术后癫痫消失,智力有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气管软化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临床症状,并探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和气管断层摄影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进食困难等,对气管软化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研究发现,气管软化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气道狭窄、气管后壁聚拢近似闭合、气管径随呼吸运动变化等。临床症状包括顽固性咳嗽、呼吸困难伴有喘鸣声、进食困难等。此外,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X线检查和CT检查等方法,可以对气管软化进行准确的诊断。结论:气管软化的准确诊断依赖于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识别和临床症状的详细分析。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是首选,若无效则可考虑硅酮支架置入或热成型治疗。此外,增强免疫力和营养支持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本文的研究为气管软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简介: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新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出现加剧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传播。奥密克戎变异株首先在非洲发现,Pango lineage进化分类系统将该变异株划分为B.1.1.529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该变异株确定为"关切病毒株",命名为Omicron变异株。与以前的"关切病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突变位点多,传播速度快,在感染性和免疫学特性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存在着免疫逃逸和突破现有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风险。在被发现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该变异株已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奥密克戎变异株发现过程、流行现状、变异特点、免疫逃逸及防控策略等进行概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273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7岁。观察指标:(1)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和死亡原因。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肝移植后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356例受者中,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7.70%(63/356)。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受者中,41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17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受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11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2株,革兰氏阳性菌48株,真菌16株。(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白细胞、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肾衰竭、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术后重症监护室留置时间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Z=-2.456,t=-1.982,Z=-3.193、-2.802、-2.336、-2.276、-2.116、-3.217,χ²=15.807、10.395、6.750,Z=-4.468,P<0.05);再次肝移植、术后胆汁漏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ELD评分>20分、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71,12.875,95%可信区间为1.106~7.448,1.290~128.521,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35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63例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84.60%,293例未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97.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60,P<0.05)。随访期间,58例受者死亡。结论术前MELD评分>20分和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酸(UA)、胱抑素C(Cys C)在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金秋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DHF患者173例(病例组)及同期收治的心功能正常患者144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UA及Cys C水平,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DHF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分析UA、Cys C水平与LVEDd和LVMI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VEDd、LVMI、UA、Cys C水平分别为(46.82±4.56)mm、(117.45±24.51)g/m2、(380.23±115.85)μmol/L、(1.41±0.51)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8±3.96)mm、(111.19±19.30)g/m2、(333.65±89.02)μmol/L、(1.06±0.3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2.48、3.95、7.02,均P < 0.05);UA水平在心功能Ⅳ级组为(432.48±157.64)μmol/L,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组的(355.22±106.56)μmol/L和Ⅲ级组的(379.89±93.43)μmol/L(F=5.18、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DHF患者UA与LVEDd(r=0.17,P < 0.05)、LVMI(r=0.18,P < 0.05)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UA、Cys C在老年人DH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U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心室重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