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病变的疾病。目前认为,肠道内稳态的破坏可能是IBD发病和病程迁延的诱因。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屏障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平衡作用。相应的,炎性肠病的治疗策略必须兼顾微生态重建、免疫系统调节及肠屏障功能恢复。由于患者对不同诱因和不同治疗存在反应差异,或处于不同阶段的病程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行为,这种不确定性强调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本中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以微生态治疗、免疫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五联整合"治疗策略,并围绕深度缓解(临床缓解与黏膜愈合)的目标持续监测疗效和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可能地改善预后和改变疾病自然病程,使患者最大受益的目的。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儿童多发难治性抽动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本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76例多发难治性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8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仅常规给予肌苷片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耶鲁抽动严重度量表( YGTSS)总分、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以及服药期间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 YGTSS总分未见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以观察组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 86.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5.79%;而副作用发生率 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多发难治性抽动症患儿利用丙戊酸钠治疗,不仅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瘘(RCAVF)成熟的因素,尤其是术前血管直径和动静脉瘘成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RCAVF手术的患者资料。共有280例患者(女性105例,37.5%)纳入该项研究,年龄为(56.6±14.8)岁。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分别为(2.3±0.5)mm (范围:1.5~4.0 mm)和(2.4±0.6)mm (范围:1.5~4.3 mm)。术前常规行动脉和静脉彩超标记并测量血管直径。根据患者动静脉瘘功能性成熟情况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术前静脉和动脉直径、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38例(238/280, 85.0%)RCAVF达到功能性成熟。成熟组和未成熟组在年龄、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成熟组,未成熟组的桡动脉[(2.1±0.4)mm比(2.4±0.5)mm, t=3.858,P<0.001)]和头静脉直径[(2.0±0.5)mm比(2.4±0.5)mm, t=5.019,P<0.001)]较小。女性患者(34.4%比54.7%,χ2=6.282,P=0.015)、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8.8%比21.4%, χ2=5.929,P=0.026)也是动静脉瘘未能成熟的影响因素。当桡动脉直径大于2.05 mm(92%比74%, P<0.01),头静脉直径大于1.85 mm (93%比53%, P<0.01)时,动静脉瘘成熟率显著增加。结论术前血管直径是影响动静脉瘘成熟的主要因素,适合动静脉造瘘的最小桡动脉和头静脉直径分别为2.05 mm和1.85 mm。女性、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也是影响动静脉瘘成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家系进行致病性变异鉴定并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以后临床诊断、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PANK2基因并进行Sanger测序。根据ACMG/AMP指南对新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同时通过数据库查询已发表的病例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在先证者中发现2个可能的变异,其中c.1355A>G(p.D452G)来自先证者的母亲,为已知的致病性的变异,c.833G>A(p.R278H)来自先证者的父亲,为新变异,根据ACMG/AMP国际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将其定义为可能致病性的变异。通过查询数据库回顾了80篇文献中的263个患者,详细总结了临床表型和变异位点,对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肌张力障碍是PKAN最常见的表型,142个致病性的变异位点中最常见的变异为c.1583C>T(p.T528M)(43/526)。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报道的变异位点随机分布在PANK2基因的c.390C之后,但在c.390C之前未报道任何致病性的变异。结论c. 833G>A(p.R278H)是引发PKAN的新的可能致病性变异。已发表病例的总结能够为今后相关患者的临床诊断、遗传学诊断及生育指导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 72例患者,将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6例。实验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凝血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凝血事件的发生几率 1例( 2.78%)显著低于对照组 6例( 16.67%),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 34例( 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 27例( 75.00%),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了凝血事件的发生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肾积水合并外伤性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致肾积水合并外伤性破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8~10个月3例,4岁1例,7~12岁6例。病变位于左侧7例,右侧3例。受伤原因:坠落伤6例(坠床3例,坠房、坠单杠、坠三轮车各1例),撞伤4例。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血尿4例,腹部包块3例,发热1例。病程:伤后48 h内3例,1周内2例,3~4周4例,外院肾造瘘术后1年1例。10例术前均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确诊。结果9例行开放式肾盂成形术,术中见肾实质变薄,厚度为2~4 mm,破裂位于肾实质4例、肾盂4例、位置不详1例;余1例外伤后未及时治疗,因合并肾周感染行肾造瘘术。10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9例行肾盂成形术患儿患肾功能良好,2例已到青春期,未出现血压增高;1例因肾周感染行肾造瘘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肾核素扫描示患侧分肾功能<5%,行肾切除术,术后未再出现泌尿系感染。结论儿童肾积水受外伤可致肾盂或肾实质破裂,术前超声和增强CT检查表现为肾实质变薄、肾盂扩张、尿液外溢,可明确诊断。如果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专科医生在修复裂伤同期可行肾盂成形术;如医生或患者一方条件不能满足肾盂成形术时可暂行肾造瘘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3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8例,对照组66例,试验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方法,比较两组全面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5天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搭桥血管再狭窄、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地塞米松(DXM)辅助头孢曲松钠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PM)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至我院就医的PM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给予研究组头孢曲松钠合用DXM,给予对照组基础头孢曲松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有效率(94%)远高于对照组(74%)(P均<0.05)。结论DXM辅助头孢曲松钠于小儿PM治疗中的安全性较高,有效性显著,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视性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屈光状态、眼压及眼前节参数的差异。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门诊的近视患者1 145例(2 290眼),男698例(61.0%),女447例(39.0%),年龄18~35岁。记录双眼主觉验光、眼压、基于Pentacam的眼前节参数结果,并采用卡洞法确认主视眼眼别。使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者右眼主视796例,占69.5%,左眼主视349例,占30.5%,主视眼的球镜度数较非主视眼更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主视眼柱镜度数比非主视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0,P=0.011);主视眼中央角膜厚度较非主视眼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85,P<0.001);主视眼前房角较非主视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04);主视眼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大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8,P=0.005);主视眼眼压较非主视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3,P=0.031)。不同屈光参差度组(0<|ΔSE|≤0.5、0.5<|ΔSE|≤1.5、|ΔSE|>1.5)间主视眼SE较负者与主视眼SE较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6,P=0.007)。结论:注视性主视眼较非主视眼近视程度重,散光程度低,且结构上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PHC)的术前评估、术中处理及预防复发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腹腔镜开窗术的82例NPH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5±13)岁。单纯囊肿60例,合并胆囊结石7例、胆囊息肉7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8例。单发囊肿63例,多发囊肿19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根据CT检查对囊肿复发风险进行评估。术中根据囊肿位置及显露情况,先行囊肿穿刺抽吸囊液,然后用高频电钩、超声刀或切割吻合器切除囊壁裸面完成囊肿开窗,应用带蒂大网膜固定填塞囊肿残腔。结果78例行一期腹腔镜开窗术,4例行二期腹腔镜开窗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53±15)min,术中出血量(60±17)ml,术后住院时间(6.5±1.4)d。未发生与开窗术相关的出血、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随访时间6.0~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4个月,随访率88%(72/82)。术后CT检查发现囊肿复发6例,其中4例术前评估存在复发风险,术前评估准确率97%(70/72)。影像学检查囊肿复发率8%(6/72),其中肝Ⅶ、Ⅷ段复发各2例,肝Ⅳa+Ⅳb、Ⅱ段各1例。结论术前对囊肿复发风险的充分评估是腹腔镜开窗术成功治疗NPHC的前提,广泛囊壁切除、良好残腔暴露及妥善术后引流是防止囊肿复发的保障。肝Ⅳa、Ⅶ和Ⅷ段囊肿存在解剖性高复发倾向,应注意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吸气量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的相关性,探讨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健康青年受试者进行筛查。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平静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深呼吸3种状态下的吸气量Vt1、Vt2、Vt3,用于评估吸气努力程度;同时超声多普勒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峰值),用于判断液体反应性。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的ΔV峰值差异,对吸气量和ΔV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预测吸气努力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67名受试者完成全部筛查,其中医学生67.16%(45/67)、医务人员17.91%(12/67)、护理员14.94%(10/67)。年龄(29.24±7.77)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名,女性组46名。男女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38)。男性组身高、实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和理想体质量均高于女性(t值分别为9.64、7.03、2.86、13.71,均P<0.05)。男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峰值分别为(9.17±3.04)%、(14.80±8.17)%、(30.10±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7,P<0.001)。女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峰值分别为(9.89±3.51)%、(16.39±9.16)%和(31.06±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3,P<0.001)。2组Vt1-ΔV峰值、Vt2-ΔV峰值和Vt3-ΔV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1、0.68、0.25,均P>0.05)。吸气量与ΔV峰值呈明显正相关(r=0.63,95%CI=0.54~0.71,P<0.001);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ΔV峰值=5.36+0.57×吸气量[ml/kg(理想体质量)]。以ΔV峰值=10%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吸气努力诱发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77(95%CI:0.71~0.83,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17.49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69.72%,特异度为76.27%。以ΔV峰值=15%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出现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87(95%CI:0.81~0.91,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25.43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4.68%。结论健康青年人吸气努力程度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明显正相关,且强烈自主呼吸会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