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手术切除是胸腺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辅助放疗的作用一直存在不同争议。二维放疗时代多数获益不明显,精准放疗技术已使肿瘤放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胸腺瘤术后放疗价值也可能在改变。目前,放疗在手术切缘阳性或无法行手术切除者的作用是肯定的;在完整手术切除者中,Masaoka-Koga分期Ⅰ期患者无需术后辅助放疗,Ⅱ期患者术后辅助放疗作用争议较大,如果放疗宜考虑Ⅱb期、大体积、B2/B3型等因素;Ⅲ期术后辅助放疗也存在争议,但是多数结果倾向行术后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宜采用精准放疗技术,照射范围建议瘤床三维外扩0.5 cm,肿瘤累及的纵隔胸膜及沿纵隔胸膜前后、头脚方向0.5~1.0 cm,肺侧纵隔胸膜为0.5 cm以内,以及肿瘤周血管壁和部分血管间隙,避免包括过多的正常组织。剂量在完全切除时为45~50Gy,非完全切除为54~60Gy或稍高,可能会使放疗获益增加和风险下降。质子、重离子等新型放疗技术的应用可获得剂量学方面的优势,是否能转化为临床获益还需进一步探究。
简介:摘要:现代化变电站建设中,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光电技术广泛应用,变电站开始朝着智能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在网络技术应用推动下,智能变电站能全面创新传统的集中控制模式,开始朝着分布控制模式发展。随着智能变电站数量的不断增加,提升电子式互感器应用效率是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要结合现有电子互感器检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拟定有效的改进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天津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岗位工人职业接触噪声现状,了解噪声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和听力的影响,并对噪声岗位工人进行听力损失风险评估。方法于2021年5月,以整群抽样方法,对某汽车制造企业3 516名工人进行《噪声作业工人调查表》调查,对其所在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噪声检测,按是否接触噪声作业分为接噪组和非接噪组。比较两组工人之间的一般特征、听力情况、神经系统症状,并对接触噪声工人进行听力损失风险评估。结果接噪组工人758人,年龄(26±5)岁,接触噪声工龄3.0(2.0,6.0)年;非接噪组工人2 758人,年龄(25±6)岁,工龄2.0(1.0,4.0)年;两组作业工人文化程度、工龄和记忆力减退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98、38.70、5.20,P<0.05);接噪组工人随着工龄增加,失眠多梦、多汗乏力呈下降趋势(χ2趋势=6.16、7.99,P<0.05)。各噪声岗位工人工作至50、60岁时发生双耳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分级均为可忽略风险,冲压、焊装噪声岗位工人工作至60岁时发生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均为低风险。结论汽车制造业工人接触的职业噪声会对其神经、听觉系统产生一定危害,应采取噪声防护措施降低其听力损失和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70岁以前,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值接近(P>0.05),≥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西南地区BMD值最低,华南地区BMD值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中盛凯新《PEM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关爱平台》于2020年2月18日—4月3日疫情流行期间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群量表、疫情压力指数量表、睡眠质量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等一般资料,心理健康状态和睡眠质量的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暴露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及睡眠质量,采用及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来自23个省份的24 845份问卷,有效问卷24 687份,回收有效率99.36%;疫情影响下,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医务人员分别占比50.58%,51.37%,抗压能力较差及很差医务人员占比16.11%,睡眠质量较差及很差医务人员占比71.78%;焦虑与抑郁、抗压能力及睡眠质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0.787、0.667、0.486,均P<0.001),抑郁与抗压能力及睡眠质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0.709、0.586,均P<0.001),抗压能力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45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岗位、抗击疫情参与状况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的焦虑水平(P均<0.001);性别、学历、工作岗位、职称、抗击疫情参与状况的不同影响医务人员的抑郁水平(P<0.001);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岗位、抗击疫情参与状况的不同影响医务人员的抗压能力(P<0.001);年龄、性别、工作岗位、抗击疫情参与状况、职称的不同影响医务人员的睡眠质量(均P<0.001)。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和睡眠质量较差,且可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辅助医务人员加强自我认知,也可为管理部门提供一定心理疏导数据和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至2019年天津市职业性尘肺病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尘肺病防控对策和建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6月,从天津市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中选取天津市2010至2019年职业性尘肺病个案资料,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指标,按地区、年份、病种、行业、性别和年龄全面衡量职业性尘肺病疾病负担;采用Kruskal-wollis H检验对职业性尘肺病DALY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010至2019年天津市职业性尘肺病共造成DALY 43 089人年,其中YLD约占2/3(28 277人年),YLL约占1/3(14 812人年),人均DALY为7.34人年;天津市职业性尘肺病疾病负担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占全行业的90.6%,病种分布主要集中在矽肺、铸工尘肺、石棉肺和水泥尘肺分别占34.4%、16.9%、13.3%和10.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85岁年龄段,占83.6%;不同尘肺病分期、伤残等级、接尘工龄的尘肺病人均DALY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职业性尘肺病疾病负担依然严重,应针对重点行业和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