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胰酶升高患者临床特点、治疗经验转归,为避免过度诊断急性胰腺炎(AP)和过度长期禁食治疗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年龄小于18岁DKA合并胰酶升高患儿,分析其临床症状、淀粉酶、脂肪酶、血脂、胰腺影像学资料、治疗临床转归,总结治疗经验。数据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结果4年共收治330例DKA患儿,38例(11.5%)合并胰酶升高,升高3倍以上有22例(6.7%)。16例(4.8%)无胰腺影像学改变为疑诊AP,其中14例无腹痛症状,未经AP相关治疗,预后良好;1例有腹痛症状,常规进行DKA治疗,第2天腹痛症状缓解;另外1例合并腹痛症状患者按照AP治疗12 d,在第14天开始尝试经口喂养,虽有胰酶复升高,但继续原计划进行营养治疗病情无反复。6例(1.8%)合并胰酶升高患儿有影像学改变为确诊AP,4例有腹痛,6例均按照AP常规治疗,腹痛症状2~19 d缓解,胰酶2~15 d降至3倍以下,禁食时间3~60 d,随访5~32个月均无AP复发。结论DKA患儿胰酶增高并不少见,但AP发生率低,且预后好,是一个相对良性过程,尚需更多数据证明。

  • 标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胰腺炎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X连锁显性遗传性低磷症性佝偻病(XLH)患儿临床特征、PHEX基因变异特点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25例XLH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PHEX基因变异特点临床转归。根据PHEX基因变异位置将患儿分为N端变异组和C端变异组,根据变异是否位于重要锌离子结合域17或19号外显子分为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和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分别分析各组发病年龄、治疗前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治疗后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结果25例XLH患儿中男8例、女17例,发病年龄为1.2(1.0,1.8)岁,确诊年龄2.5(1.5,4.3)岁。初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弯曲[24例(96%)]、步态异常[17例(68%)]。HtSDS为-2.0(-3.2,-0.8),膝间距或踝间距为4.5(3.0,6.0)cm。空腹磷0.8(0.7,0.9)mmol/L,钙(2.5±0.1)mmol/L,碱性磷酸酶(721±42)U/L,有3例(12%)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25例(100%)患儿骨骼X线片均提示有活动性佝偻病改变。2例(9%)双肾髓质内少量钙质沉着。25例患儿检测出24种PHEX基因变异,11例(44%)为未报道过变异,未发现热点变异。N端变异组21例、C端变异组4例;17或19号外显子组4例、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21例。N端变异、C端变异组和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患儿发病年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治疗后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例患儿随访2.7(1.6,5.0)年,24例(96%)患儿规律口服磷酸盐制剂活性维生素D,96%(24/25)症状得到缓解。HtSDS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2,-0.8)比-2.0(-2.8,-1.1),Z=-0.156,P>0.05]。治疗后膝间距或踝间距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3.0,6.0)比1.5(0,3.3)cm,Z=-3.043,P<0.05]。经治疗17例患儿复查骨骼X线片佝偻病改变均有所修复。18例患儿合并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例出现了肾脏钙质沉着症。结论XLH患儿以步态异常、双下肢弯曲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现PHEX基因未报道变异高发,未发现热点变异,也未发现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经规律磷酸盐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除身高外症状均可明显改善,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肾脏钙质沉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 标签: 低磷血症性佝偻病,X连锁显性 PHEX磷酸调节中性内肽酶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起病遗传性高胆固醇症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4例遗传性高胆固醇症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临床资料。结果4例女性患儿就诊年龄分别为5.5、1.5、6.3、3.1岁,均以皮肤黄瘤为主诉就诊。总胆固醇(11.8~2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8.2~13.7 mmol/L)均显著增高。例1、2β-谷固醇(241.2、164.2 μmol/L)明显增高。基因检测提示例1、2分为ABCG8和ABCG5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谷固醇症;例3、4有高胆固醇症家族史,基因检测提示均为 LDLR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症。饮食治疗后例1、2血脂恢复正常,皮肤黄瘤较前消退。例3、4饮食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脂逐渐下降。结论黄瘤病为谷固醇症和家族性高胆固醇共同临床表现。家族史、植物固醇谱、基因变异、早期饮食治疗后血脂变化有助于鉴别。

  • 标签: 儿童 黄瘤病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碱性磷酸酶症(HPP)患儿临床特点、基因变异类型随访资料。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收治6例HPP患儿临床资料,并对其中5例患儿家系进行致病基因测序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类型转归。结果6例HPP患儿中男5例、女1例,年龄2月龄至6岁4月龄,碱性磷酸酶均明显降低(2~49 U/L),婴儿型4例、儿童型牙型各1例。婴儿型患儿均有纳差、体重增长缓慢高钙血症,儿童型牙型患儿均有牙齿脱落,儿童型患儿伴有跛行运动功能改变。5例患儿及其中4个家系发现10个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基因变异,7个错义变异,1个插入变异,1个移码变异,1个缺失变异,其中3个为新发变异(p.Y28C、p.268,F>L、p.A176V)。4例婴儿型HPP患儿中3例死亡,1例好转后失访,儿童型和牙型HPP患儿经治疗后好转。结论HPP各型之间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又相互重叠,儿童型牙型预后较好,婴儿型预后较差,基因检测是明确诊断主要方法。

  • 标签: 低磷酸酯酶症 基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RMS)和Donohue综合征(DS)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引起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本文报道1例2个月起病女性患儿,病初诊断为新生儿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高胰岛素症,有宫内生长迟缓,随访中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餐后高血糖持续高胰岛素,遗传学检测提示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1-54del/p.Ala10-Ala17del/c.3529+5G>T。本例患儿是罕见以新生儿糖尿病起病INSR基因突变引起胰岛素抵抗病例,而RMSDS表型存在交叉难于区分,其远期预后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糖尿病 婴儿,新生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矮身材小于胎龄儿效果代谢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且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59例矮身材小于胎龄儿患儿临床资料,根据2019年矮身材共识分为综合征型非综合征型,在治疗前、治疗后6、12、1824个月时,组间采用独立t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身高标准差积分差值(∆Ht-SD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或U检验,比较治疗前后Ht-SDSHOMA-IR。结果59例患儿中男37例、女22例,年龄(5.5±2.3)岁,综合征型27例、非综合征型32例。综合征型非综合征型患儿在治疗1224个月后ΔHt-S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9±0.4比1.2±0.4,1.4±0.7比1.9±0.5,t=1.68、1.52,P=0.104、0.151);治疗12个月时非综合征型患儿HOMA-IR较综合征型更高[2.29(1.43,2.99)比0.90(0.55,1.40),Z=-2.95,P=0.003];综合征型仅在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前、12个月时较6个月时Ht-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5、2.83,P<0.001、P=0.020),非综合征型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前、12个月较6个月、18个月较12个月,24个月较18个月时Ht-SD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95、7.54、4.26、3.83,均P<0.001)。结论综合征型非综合征型矮身材小于胎龄儿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疗效相当,但前者身高增长主要在治疗第1年;对于非综合征型患儿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时更需要关注胰岛素抵抗程度,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期。

  • 标签: 婴儿,小于胎龄 侏儒症 生长激素 高胰岛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努南综合征临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断20例努南综合征患儿临床病例、遗传学分析随访资料。结果20例努南综合征患儿中男13例、女7例,诊断年龄5.9(1.1~12.2)岁。首诊主诉身高增长缓慢17例,尿道下裂或隐睾2例,特殊面容1例。体格检查发现努南综合征典型面容12例,隐睾、小阴茎、尿道下裂9例,心脏结构异常10例,智力发育迟缓10例。PTPN11基因变异12例,SOS2基因变异 4例,SHOC2SOS1基因变异各2例。6例患儿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治疗9个月时身高不同程度增长4.0(2.5~6.0)cm,暂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努南综合征中男性患儿多见外生殖器异常。基因变异频率除PTPN11变异为主外,SOS2基因变异较高,均以新发变异为主。不同首诊科室获得综合征表型谱有差异,了解综合征全貌需要采集不同科室就诊信息。

  • 标签: 努南综合征 表型 隐睾 尿道下裂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至2019年单中心儿童1型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总体情况和分析影响血糖控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糖尿病门诊复诊病程>3个月18岁以下确诊T1DM患者。患者每3个月接受1次随访,同一患者每年留取1次随访数据,选择原则为每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位数访视数据,并收集同期资料,包括年龄、诊断日期、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注射次数、方式、血糖自我监测频率(SMBG)、是否使用CGM和(或)FGM信息。按照就诊年份进行分组,并按照HbA1c控制目标(7.0%)将患者二分为达标组(HbA1c<7.0%)和未达标组(HbA1c≥7.0%),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三组(<5岁组,5~10岁组和>10岁组)。比较2015至2019年血糖控制总体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二水平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 976例T1D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15年组、2016年组、2017年组、2018年组和2019年组分别为362、410、415、384和405例;年龄10.09(7.18,12.85)岁,糖尿病病程1.94(0.88,3.86)年,49.5%(978/1 976)是男性。不同年度分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和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HbA1c从2015年时7.4%(6.7%,8.3%)下降到2019年组6.8%(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达标率逐年升高,2015年组至2019年组达标率分别为34.5%(125/362)、42.0%(172/410)、47.0%(195/415)、55.2%(212/384)和56.3%(228/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2,P<0.01)。HbA1c年龄、病程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50.170,P<0.01)。年龄大、病程长、血糖监测次数少是导致HbA1c不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2015至2019年儿童T1DM患者HbA1c逐年下降,达标率逐年增加,CGM和(或)FGM使用率增加是改善血糖控制主要因素。

  • 标签: 糖尿病,1型 儿童 血糖控制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