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BWS)的临床表现和分子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期诊断BW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子诊断和是否合并其他先天疾病等。结果共纳入16例BWS新生儿,男9例,女7例,胎龄34~39周,出生体重2 412~4 275 g。巨舌(9/16)和脐膨出(8/16)为主要临床特征,出生体重大于均值2个标准差(12/16)为最常见的次要特征。根据欧洲BWS诊断评分标准:评分≥4分的10例患儿为临床诊断BWS;5例评分≥2分但<4分和1例评分1分(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评分为4分)的患儿为临床疑似BWS病例。13例进行分子诊断:临床诊断中6例和疑似病例中5例基因检测证实为印迹控制区2甲基化信号减低,临床诊断中2例为印迹控制区1甲基化信号增高。合并房间隔缺损、脑损伤各5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脐带形态异常或脐血管异常各4例。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分子诊断可在新生儿期及时发现并诊断BWS;BWS合并其他脏器异常比例高,确诊后有必要进行腹部超声、心脏超声、头颅MRI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总结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制订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医脉通、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国际糖尿病联盟、美国糖尿病协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数据库和专业协会网站中有关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的证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由2~4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6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围绕糖尿病足患者运动评估、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运动安全5个方面共总结出17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糖尿病足患者全身及局部血管、神经病变,足溃疡等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以保证患者运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简介:摘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抗菌药物过度和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亟需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现有NICU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多在发达国家开展,通过建立以新生儿科医师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以制定临床规范、审查和反馈为主要干预措施,结合教育、数据监测,达到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的目的。本文对NICU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的干预措施、结局指标和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优化及国内推广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2022年上海市经历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出现了4万多例18岁以下儿童病例,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而且对儿科医疗体系也带来很大影响。全市儿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应对此次疫情,确保4万多例儿童病例的收治和危重症病例的救治,把医学人文关爱很好地融入医疗工作中,同时也保障了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积极做好媒体沟通和科普宣传,指导儿童和青少年掌握防护知识要点,树立疫苗接种的信心。迄今,上海收治的境外输入儿童病例和境内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儿童病例数居全国前列。初期的儿童2019-nCoV感染的精简诊治方案和医院防控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在此次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的医疗工作中再次得到很好的验证和推广。现回顾总结上海儿童2019-nCo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危重症救治的临床实践经验。
简介:摘要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持续质量改进通过改变和优化临床实践,减少临床可避免的不良事件(如死亡或严重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质量改进可降低早产儿严重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疾病相关的病死率及疾病负担,是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救治质量的有效方法,已逐渐在发达国家临床上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内NICU早产儿数量多,救治存活率已提高,但严重疾病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需要针对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NICU持续质量改进体系,以改善早产儿预后。本文对持续质量改进的产生、国外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学及效果,以及中国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现状、挑战及展望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患儿 女,11日龄,因“发现全身皮疹11 d,气促1 d”2017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患儿出生当天全身散在红斑伴脓疱疹,病程中发现血性胸腔积液。基因检测提示存在IL36RN基因c.115+6T>C及c.140A>G杂合变异,诊断患儿为该基因导致的脓疱型银屑病14型。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母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管理及近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5日至5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58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的母婴资料,总结新生儿出生后防控隔离措施、临床特征及近期临床结局。根据母亲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分为母亲有症状组和母亲无症状组,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间的临床结局。结果158例新生儿在产时复苏、转运过程及新生儿隔离病房内均全程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要求。其中男75例(47.5%),出生胎龄(38+3±1+3)周,出生体重(3 201±463)g,10例(6.3%)早产,最小出生胎龄为30+1周。6例(3.8%)出现呼吸困难,其中4例为早产儿,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58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7 d每日进行鼻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56例(双胎妊娠2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至分娩的时间为7(3,12)d,其中有症状组88例(56.4%),均无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母亲有症状组新生儿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母亲无症状组[23.0(18.7,28.0)×109比19.6(15.4,36.6)×109/L,Z=2.44,P<0.05]。结论母亲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近期结局良好,病毒未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给予全程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2年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暴发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详细收集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转诊医院收治的16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转归、核酸循环阈(Ct)值变化规律等临床特征。按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感染组和无症状感染组,按母亲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分为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例患儿中男10例、女6例,均为足月儿,诊断年龄12.5(8.0,20.5)日龄,均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成人患者接触史,均为经水平传播获得感染。临床分型包括无症状感染4例、有症状感染12例(轻型感染10例、普通型感染2例),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1例),最高体温38.1(37.9,38.3)℃,热程1~5 d;其余临床表现为鼻塞(3例)、流涕(2例)、咳嗽(2例)、纳差(2例)、呕吐(1例)、呼吸急促(1例)。患儿外周血常规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1例。2例患儿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轻度局灶性渗出性改变。核酸转阴性出现在病程7~15 d。16例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3(10,14)d。出院后2周电话随访,均无临床表现反复,均无核酸复阳。母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与否与新生儿发热、呼吸道症状出现风险以及核酸转阴性时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水平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通常为轻型或无症状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近期预后好。
简介: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患者的前列腺前脂肪垫(PAFP)中淋巴结及肿瘤转移情况,初步探讨PAFP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RP的28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岁(范围:42~8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为16.00(29.64)μg/L(范围:0.01~99.90 μg/L)。244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局部晚期,43例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切除PAFP并单独病理学送检;PAFP切除范围:尾侧至前列腺尖部,头侧至膀胱颈,两侧至前列腺与盆内筋膜连接处。217例患者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PAFP病理标本均经泌尿系肿瘤亚专科的病理科医师阅片及报告。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87例患者中,23例(8.0%)PAFP存在淋巴结,11例(3.8%)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的PAFP存在脂肪结缔组织受侵。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更高[48.2(73.0)μg/L比15.4(26.5)μg/L,Z=3.158,P=0.002],临床T分期和N分期更晚(Z=2.977,P=0.003;Z=2.780,P=0.005),术前Gleason评分更高(Z=2.205,P=0.027)。结论RP术中常规切除 PAFP并单独送病理学检查,可能检出更多的盆腔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
简介:摘要:临朐东城热电有限公司于2021年设计施工完成粟山路(滨河东路以东)段高温水管道,供水温度为130℃,回水温度为70℃,长期稳定运行温度≤115℃。本次研究的供热管道为粟山路过弥河段,设计管径DN1000,设计长度约为400米。建成后将实现弥河两岸高温水管道的联网联供。 DN1000高温水管网设计供热能力12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