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抗肺炎支原体应用明胶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986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患儿,对所有患儿分别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化学发光免疫法准确率为82.96%,特异度为71.38%,灵敏度为87.46%。酶联免疫吸附法准确率为71.60%,特异度为58.70%,灵敏度为76.62%;化学发光免疫法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全面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结论 明胶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均可用于儿童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具备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而化学发光法免疫法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应作为主要的检测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的141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96岁,其中34例≥80岁(高龄组)、107例<80岁(低龄组)。分析高龄AIS患者采用不同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结果高龄AIS患者更易合并心房颤动[高龄组61.8%(21/34),低龄组33.6%(36/107),χ2=8.47,P<0.01]和冠心病[高龄组58.8%(20/34),低龄组32.7%(35/107),χ2=7.40,P<0.01],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为[16(13,21)分],高于低龄组[11(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P<0.01)。在病因分型中,高龄组以心源性栓塞型为主(58.8%,20/34),低龄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46.7%,50/1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P<0.01)。在血管再通方法中,高龄组和低龄组静脉溶栓比例为35.3%(12/34)和48.6%(52/107),血管内治疗比例为52.9%(18/34)和36.4%(39/107),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比例为11.8%(4/34)和15.0%(16/1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P=0.23)。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高龄组为195(154,269)min,低龄组为215(153,280)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0)。高龄组90 d功能独立率(改良Rankin评分≤2分)较低龄组低[35.3%(12/34)比56.1%(60/107),χ2=4.46,P<0.05],高龄组治疗后90 d内病死率高于低龄组[29.4%(10/34)比8.4%(9/107),χ2=9.76,P<0.01],高龄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较低龄组高[11.8%(4/34)比7.5%(8/1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AIS患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效果差于低龄患者,治疗90 d内病死率更高,功能独立率更低。
简介: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借助于这一环节,才能使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汲取知识,使教学活动得以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对该环节引起必要的重视,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保障教学目标的一一达成。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有效互动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单纯或混合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差异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依照感染类型的不同,分成单纯细菌感染组(46例)和混合细菌感染组(42例),为两组患儿做各类检查,对比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和影像结果。结果 混合组住院天数、发热时间、白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数量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胸膜炎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混合组肺不张检出率为61.90%,高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 混合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治疗好费时间更长,患儿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文化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知晓度、参与度和美誉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本文从文化和公共文化特征与作用出发,以芜湖市文化馆近年来全面贯彻开放、融合、创新理念,在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和线上服务方面做出有益尝试为切入点,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化馆如何进一步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开辟终身美育学校新路径。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选择100例健康上颌骨及15例上颌骨缺损(5例单纯单侧缺损、5例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5例跨中线缺损)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在健康上颌骨数据及其附近区域创建球型模体并模拟上颌骨缺损,分别为单纯单侧缺损、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跨中线缺损,以原始图像为虚拟重建的正确参照;人工缺损与正确参照配对后分为训练集(70例)、验证集(20例)以及测试集(10例),前两者用于训练GAN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GAN性能。15例上颌骨缺损CT数据导入训练完成后的GAN模型中进行虚拟重建,对单侧缺损分别采取镜像和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而对跨中线缺损仅采取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重建结果分为镜像重建组(10例)、单侧缺损GAN重建组(10例)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5例)。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量评价,定量指标为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95%豪斯道夫距离(95% Hausdorff distance,HD95),对各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性评分,对各组总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事后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DCS(分别为0.891±0.049、0.721±0.047、0.778±0.057)和HD95[分别为(3.58±1.51)、(5.19±1.38)、(4.51±1.10)mm]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P<0.001;F=3.62,P=0.041);其中,测试集DSC显著大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HD95显著小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定性总分[分别为8(1)、6(2)、6(2)和4(2)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13,P<0.001);两两比较显示,测试集总分显著高于镜像重建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GAN的虚拟重建方法,其单侧缺损虚拟重建效果优于镜像技术,亦可实现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