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流程对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采用传统急救流程救治的34 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优化急救流程救治的34 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到达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救治成功率、出院生存率、伤残率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优化急救流程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减少伤残率,在院前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为了让生涯教育综合性实践活动更有序有效的开展,笔者站位单元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针对专题,制定适切的评价量表,设置可行性的评价流程。通过以上举措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开关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同时也是容易出现故障的一种设备。开关柜选型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以及广大用户的安全运行,为此对其进行有效地检修、维护可以有效的提升供电质量。 关键词:开关柜;检修;维护 1 引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TBI)后血清阴离子的变化与患者TBI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伤后48 h内血清阴离子(包括无机磷、氯离子、碳酸氢根、阴离子间隙)的变化情况,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TBI的严重程度,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析各项血清阴离子指标与患者TB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82例患者中,低血磷47例(57.3%),高血氯32例(39.0%),血碳酸氢根下降者31例(37.8%),血阴离子间隙增高者40例(48.8%)。急性TBI后低磷血症(r=0.363,P=0.001)和高氯血症(r=-0.273,P=0.013)均与TBI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即入院时TBI程度越重,患者的血磷越低,而血氯越高;血磷(r=0.311,P=0.004)和阴离子间隙(r=-0.254,P=0.021)与患者的预后也存在相关性,即血磷越低,血阴离子间隙越高,则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急性TBI后,低血磷可提示患者的TBI严重,预后差。高血氯和阴离子间隙升高分别提示TBI严重和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发作行LC的9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及辅助检查等确诊并按照组别进行胆囊切除,根据是否使用吲哚菁绿将其分为荧光组(n=49)和白光组(n=47),其中荧光组术中直接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后在荧光模式下行LC,白光组为在白光模式下行常规LC。比较两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损伤、中转开腹及输血情况、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感染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服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荧光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后谷氨酰转肽酶、术后总胆红素分别为(14.96±1.49) min、(52.14±7.36) min、5(5,10) mL、(1.61±0.61) d、(2.37±0.49) d、31.5(22.0,44.8) U/L、38.0(21.0,91.5) U/L、18.0(11.5,22.8) μmol/L,白光组分别为(29.87±3.37) min、(84.36±13.25) min、10(10,20) mL、(2.70±0.69) d、(3.15±0.42) d、45.0(28.0,64.8) U/L、73.0(32.0,132.0) U/L、23.0(16.1,29.3) μ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无术中损伤及中转开腹例数、有2例术后并发症,白光组有2例术中损伤、1例中转开腹例数、5例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输血例数,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后第一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LC时,术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胆囊及胆管结构简单易行,在安全高效解剖肝外胆管及胆囊床的同时加快手术进度,减少术后创伤,且能避免吲哚菁绿经肝脏代谢的劣势,该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脑电图(EEG)分型、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在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EEG监测、EEG分型以及FOUR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aEEG、EEG分型、FOUR评分对预后判断结果与随访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28、0.468、0.569。aEEG、EEG分型、FOUR评分以及三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78.79%、75.76%、66.67%、87.88%,特异度分别为84.31%、72.55%、78.43%、90.2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47%、64.10%、66.67%、85.2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0%、82.22%、78.43%、92.00%,准确度分别为82.14%、73.81%、73.81%、89.29%。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EEG分型(均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FOUR评分(均P<0.05)。结论aEEG、EEG分型、FOUR评分对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判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aEEG的有效性略高于EEG分型、FOUR评分,并且三者联合预测的有效性高于单一指标预测,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本次主要探究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情况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从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选取了6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随机,62例患者被等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并且这两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常规组为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急诊护理干预,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累计时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在对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接受急诊护理干预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急诊护理干预小组数据更优异,且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后呈现出明显差异,即:P<0.05。讨论:对于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对他们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要比常规护理干预更有效果,安全性也更高,临床应用价值也比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7在NK/T细胞淋巴瘤(NKTC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生存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或会诊的112例NKTCL患者的病例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CD7的表达情况,分析CD7表达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12例NKTCL患者中CD7阳性表达率为84.82%,其表达与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无关。对临床资料完整的7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7的表达与PINK评分、肿瘤转移、外周血EBV-DNA水平相关,而分期、骨髓是否受累、有无B症状、IPI/aaIPI评分、Ki-67、EBER、TIA-1、GranzymeB、LDH、β2-微球蛋白水平与CD7表达无关。72例患者的生存分析显示,其1、3、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1.2%、61.8%和58.8%,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3.5%、29.4%和24.0%。中位OS期为81个月,中位PFS期为14个月。CD7阳性组与CD7阴性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8.1%和83.9%(P>0.05),3年PFS率分别为21.7%和51.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部位、Ann Arbor分期、IPI/aaIPI评分、PINK评分、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外周血EBV-DNA、Ki-67的表达水平及CD7表达影响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及CD7表达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INK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D7在NKTCL中的表达率高,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INK评分中/高危、外周血EBV-DNA水平高或已出现转移的患者更易表达CD7。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1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出现死亡分为观察组(术后30 d死亡患者,39例)与对照组(术后30 d存活患者,1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PNI、LM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血肿破入脑室、基底核区发生血肿、脑叶发生血肿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丘脑发生血肿率、血肿体积分别为87.2%(34/39)、(54.23±7.68) 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2 d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7.98±5.32)g/L、(34.55±5.24)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2 d、4 d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4.85±3.02)×109/L、(3.25±1.69)×109/L、(4.26±2.02)×109/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单核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4 d、7 d的P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7 d的LM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NI术前、术后4 d、7 d,LMR术后7 d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术前PNI、LMR预测价值较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水平、术后2 d淋巴细胞水平、术前PNI及血肿体积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PNI、LMR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死亡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并且术前PNI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辨清肝外胆管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中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将其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实验组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5 mg,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统计实验组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拔管时间、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随访等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显影肝总管,54例显影胆总管,52例可显影胆囊管,且显影三管时间为(15.8±1.2) min。实验组中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例分别为(18.5±1.3) min、(64.0±6.8) min、(16.3±6.7) mL、43例,对照组分别为(46.3±8.1)min、(98.7±10.5) min、(53.6±14.9) mL、55例,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病例,对照组有1例中转开腹及1例胆管损伤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ALT、GGT水平分别为47(31,75) U/L、38(19,114) U/L,对照组分别为62(53,92) U/L、76(63,96) 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实验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出院后7 d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腹腔积液。结论面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肝外胆管有助于辨清其解剖结构避免胆管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锻炼并提升术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