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虹膜不完整及虹膜存在其他视觉标志物的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采用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进行眼底检查的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2020年3月27日—8月1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术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其中虹膜小梁切除术后患者8例(8眼),虹膜根切激光术后患者10例(10眼),眼底玻璃体切割术行Ando孔患者7例(7眼),虹膜色素痣患者4例(4眼)。结果:调整患者眼位,使虹膜再造结构的孔窗方向处于检查面的一侧,而瞳孔位于检查面的主体后,纳入研究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均能够顺利采集到眼底影像,且全部4种疾病的眼底采集的图像范围可达的平均象限数为2.93,达到近似于广角的范围(60°~100°眼底范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眼底检查的需要。结论: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可以对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超广角眼底检查,且获得的眼底图像范围要高于普通眼底检查,扩大了超广角眼底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的肝胆管结石分型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行PTCSL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58例,年龄(62±14)岁,年龄范围15~86岁。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所示结石位置分为:Ⅰ型即中央型(n=12),Ⅱ型即一侧多分支型(n=17),Ⅲ型即一侧多分支+中央型(n=24),Ⅳ型即双侧多分支型(n=31),Ⅴ型一侧单分支型(n=1)。分析穿刺路径、取石次数、取石通道数量、并发症,比较各分型结石残留、结石复发情况。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预后。结果85例患者共建窦道99条,其中单窦道74例,2条窦道9例,3条窦道1例,4条窦道1例。穿刺路径分别为胆管B2 12例、B3 18例、B4 1例、B5 4例、B6 10例、B7 4例、B8 50例。共行151次胆道镜取石,每例取石1~3次,平均取石1.78次。最终结石残留9例(10.6%),其中Ⅱ型3例,Ⅳ型6例。各分型最终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P=0.025)。85例患者中33例(38.8%)结石复发,其中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14例,各分型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46)。85例患者中,24例(28.2%)术后发生并发症。随访时间范围为4~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85例患者中1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术后出血,3例为胆管癌,7例为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例为肝胆管结石以外的其他疾病。结论基于PTCSL的肝胆管结石位置分型中,Ⅳ型即双侧多分支型的结石残留率以及复发率更高。新的肝胆管结石的位置分型有助于规划合适的穿刺路径,以最少的窦道达到取尽结石、提高PTCSL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T细胞识别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加工递呈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特异性抗原,探讨靶向HBV-C、E、X基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体外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HBV-C、HBV-E、HBV-X三种抗原负载至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上,获得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通过Ficoll法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HBV-C-rAAV、HBV-E-rAAV、HBV-X-rAAV分别转染单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DC。上述DC分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组)和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组(转染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AAV的转染率,并检测DC表面的标志分子和DC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将体外培养的T细胞分别与未转染组DC、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混合,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收获CTL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s表面的标志分子以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并用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通过51Cr释放实验计算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对照组和转染组(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中,HBV抗原阳性的DC比例分别为2.80%、85.12%、96.63%、98.42%。转染组中表达CD80的DC比例分别是55.26%、58.25%、59.63%,表达CD83的比例分别是43.19%、48.73%、40.01%,表达CD86的比例分别是95.46%、96.74%、83.62%,分泌IL-12的比例分别是47.60%、52.50%、69.20%。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T细胞亚群中,CD8+CD69+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3.10%、31.50%、30.00%,CD4+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89%、8.77%、10.87%,分泌IFN-γ的比例分别为44.65%、45.16%、45.16%,T细胞体外增殖力(cpm值)分别为19 351、19 070、26 428。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CTLs对HBV抗原阳性的原代肝癌细胞(hepatoma cancer cells,HCC)组的杀伤率分别为61.18%、56.93%、65.05%,对HBV抗原阴性的宫颈癌细胞组的杀伤率分别为4.62%、3.69%、4.34%,对HCC+HBV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34.90%、27.39%、30.66%,对HC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17.83%、21.47%、23.71%。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CTLs能有效杀死HBV抗原阳性的靶细胞,在抗原表达下降后,其杀伤能力显著减弱,MHC-Ⅰ类分子的缺失也会导致CTLs杀伤能力的明显降低。结论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可在体外通过特定细胞因子的诱导、携带不同HBV基因片段的rAAV的转染和细胞共培养,最终获得HBV特异性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的CTLs,且该类T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增殖能力,有利于持续杀伤靶细胞;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依赖于HBV抗原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基因遗传学的发展,病毒载体系统不断地得到改良及优化,并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眼科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之一。目前,多种病毒载体已应用于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腺病毒载体具有瞬时表达的特点,在减轻角膜移植免疫反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慢病毒载体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在体内可长期缓慢表达,为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的给药方案;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免疫原性低,精准持久等特点,可感染多种视网膜细胞,其与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联合使用,为眼科遗传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病毒载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基因治疗的应用潜力,具有传统疗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转导技术将会很快进入临床应用,解决更多的眼科疑难问题。
简介:摘要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了解外伤性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于预防或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降低死亡率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探讨了脑外伤后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在成人ICU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范围综述报告规范(2018)》,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在成人ICU患者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整合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整合分析结果显示,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应用形式包括以家庭为中心的查房、跨学科家庭会议、弹性家庭探视和陪伴、家庭参与重症照护、家属参与终末期重症患者姑息照护5个方面;干预内容包括为医护提供培训和课程教育、医护为家属提供信息和照护技能指导、对家属的决策支持、对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结论在成人ICU患者中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具有可行性,应用效果较好。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制订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丰富干预形式,以促进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在成人ICU患者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康复中开展互联网平台下的运动训练对其肢体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在居家康复中加用基于微信平台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指导。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T)评分、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与照顾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组患者出院前FMA、UEFT、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观察组患者FMA、UEFT评分及SS-QOL中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8.87 ± 6.64)、(72.38 ± 7.33)、(35.28 ± 4.13)、(36.55 ± 4.23)、(37.22 ± 3.84)、(38.23 ± 3.4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5.25 ± 6.20)、(61.24 ± 6.47)、(28.72 ± 4.56)、(30.85 ± 5.30)、(31.28 ± 4.63)、(31.02 ± 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316~9.482,P<0.01)。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总满意度分别为92.50%(37/40)、87.50%(35/40),均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541、4.588,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指导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康复中开展互联网平台下的运动训练对其肢体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在居家康复中加用基于微信平台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指导。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T)评分、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与照顾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组患者出院前FMA、UEFT、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观察组患者FMA、UEFT评分及SS-QOL中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8.87 ± 6.64)、(72.38 ± 7.33)、(35.28 ± 4.13)、(36.55 ± 4.23)、(37.22 ± 3.84)、(38.23 ± 3.4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5.25 ± 6.20)、(61.24 ± 6.47)、(28.72 ± 4.56)、(30.85 ± 5.30)、(31.28 ± 4.63)、(31.02 ± 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316~9.482,P<0.01)。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总满意度分别为92.50%(37/40)、87.50%(35/40),均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541、4.588,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指导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