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我科自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采用TOT术治疗的3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泌尿系和阴道的准备、术后护理及排尿的观察、随诊。结果3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随访2-24个月,治愈率100%。结论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配合积极的护理、有效的膀胱功能锻炼,可提高术后效果及排尿自控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疗效。方法:通过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腹外疝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来对这些患者进行编号处理。同时把他们平均的分成两组。一组是编号全部为奇数,为一般组。另一组编号全部为偶数,为改进组。每组有50例患者。对于一般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于改进组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进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一般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与一般组患者均无伤口感染患者出现,改进组患者有2例出现手术区域明显疼痛,一般组患者8例患者阴囊血肿,7例患者存在明显疼痛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摘除粘膜下子宫肌瘤术式及效果评价。方法我院经反复比较经阴道子宫粘膜下肌瘤摘除术的术式①夹住肌瘤蒂根留钳法,②切除肌瘤结扎瘤蒂根法,③钳夹瘤蒂根旋转法,④钳夹子宫中下段Ⅰ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法[1]。结果60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中有50例采用①术式钳夹住肌瘤蒂根后留钳法,需48小时才能取钳,病员不能下地活动,给病员带来不便,且止血钳留在阴道内不注意容易损伤,取钳后有6例出现阴道出血,量似月经刮宫后止血,有10例取钳后3天肌瘤未脱落再次用术式③取出肌瘤,1年后随访有1例宫腔息肉。术式②50例钳夹切除肌瘤后用丝线结扎瘤蒂根法,有9例术后出血,量也似月经刮宫后止血,1年后随访有3例宫内膜息肉。术式③48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钳夹蒂根向同一方向旋转取出肌瘤后常规刮宫,术后无出血,无息肉形成。术式④20例Ⅰ型子宫中下段肌瘤钳夹取出刮宫法,出血稍多,但也不引起贫血或其它后遗症。结论0型粘膜下子宫肌瘤经阴道摘除,三种方法均操作简单,无疤痕,手术时间短,但术式③效果最好。术式④20例子宫中下段Ⅰ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手术稍难,但病人损伤小,恢复快,术中刮宫术后19例无出血,无息肉形成,有1例术中出血多用纱布填塞宫腔,次日取出纱布后无出血。四种方法均保留子宫,故在无宫腔镜条件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的肝胆管结石分型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行PTCSL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58例,年龄(62±14)岁,年龄范围15~86岁。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所示结石位置分为:Ⅰ型即中央型(n=12),Ⅱ型即一侧多分支型(n=17),Ⅲ型即一侧多分支+中央型(n=24),Ⅳ型即双侧多分支型(n=31),Ⅴ型一侧单分支型(n=1)。分析穿刺路径、取石次数、取石通道数量、并发症,比较各分型结石残留、结石复发情况。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预后。结果85例患者共建窦道99条,其中单窦道74例,2条窦道9例,3条窦道1例,4条窦道1例。穿刺路径分别为胆管B2 12例、B3 18例、B4 1例、B5 4例、B6 10例、B7 4例、B8 50例。共行151次胆道镜取石,每例取石1~3次,平均取石1.78次。最终结石残留9例(10.6%),其中Ⅱ型3例,Ⅳ型6例。各分型最终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P=0.025)。85例患者中33例(38.8%)结石复发,其中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14例,各分型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46)。85例患者中,24例(28.2%)术后发生并发症。随访时间范围为4~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85例患者中1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术后出血,3例为胆管癌,7例为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例为肝胆管结石以外的其他疾病。结论基于PTCSL的肝胆管结石位置分型中,Ⅳ型即双侧多分支型的结石残留率以及复发率更高。新的肝胆管结石的位置分型有助于规划合适的穿刺路径,以最少的窦道达到取尽结石、提高PTCSL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融合成像导航系统(UIFNS)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PTCS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16~84岁,中位年龄59.5岁。所有患者均应用UIFNS行PTCSL。比较术前超声、CT、MRI、UIFNS与术中(胆道镜+超声)诊断结石的符合率。比较不同结石分型患者采用不同通道数的结石清除率。结果术前超声、CT、MRI、UIFNS评估结石分布与术中所见符合率分别为75.9%(41/54)、55.6%(30/54)、72.2%(39/54)、92.6%(50/54)。UIFNS评估结石分布范围符合率高于单一CT、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4例患者中结石分型中央型10例,单分支型2例,多分支型42例。一期穿刺扩张建立胆管窦道,单通道43例,2条及以上通道11例。每例患者取石1~3次,平均1.76次。10例中央型和2例单分支型患者结石清除率100.0%(12/12)。31例多分支型患者行单通道取石,结石清除率为74.2%(23/31),11例多分支型患者行多通道取石,结石清除率为72.7%(8/11)。单通道与多通道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结石清除率为79.6%(43/54)。10例(18.5%)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UIFNS有助于肝胆管结石患者PTCSL术前评估结石分布范围、规划穿刺路径,是肝胆外科超声介入治疗的重要拓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规范化介入护理在经股动脉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为研究病例时间段,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规范化介入护理,对比心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工作中通过予以规范化介入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并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对其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借鉴及推广。
简介:摘要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了解外伤性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于预防或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降低死亡率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探讨了脑外伤后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肌张力低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疾病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NICU中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并行基因测序的肌张力低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不明原因肌张力低下,其中特殊容貌29例(59.18%)、代谢异常18例(36.73%)、头颅影像学异常23例(46.93%),经基因测序后明确诊断22例(44.89%),分别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13例(26.53%),基因突变9例(18.36%);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时最大年龄3岁2个月,最小年龄4个月,其中死亡16例(32.65%),失访4例(8.16%);目前随访存活患儿中,发育落后18例(62.07%),其中11例(37.93%)患儿还存在严重的体格发育落后。结论NICU中不明原因肌张力低下的患儿通过遗传学检测可提高诊断率,但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高,对明确诊断的患儿应给予及时治疗和遗传咨询,降低患儿家庭再生育异常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肌张力低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疾病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NICU中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并行基因测序的肌张力低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不明原因肌张力低下,其中特殊容貌29例(59.18%)、代谢异常18例(36.73%)、头颅影像学异常23例(46.93%),经基因测序后明确诊断22例(44.89%),分别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13例(26.53%),基因突变9例(18.36%);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时最大年龄3岁2个月,最小年龄4个月,其中死亡16例(32.65%),失访4例(8.16%);目前随访存活患儿中,发育落后18例(62.07%),其中11例(37.93%)患儿还存在严重的体格发育落后。结论NICU中不明原因肌张力低下的患儿通过遗传学检测可提高诊断率,但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高,对明确诊断的患儿应给予及时治疗和遗传咨询,降低患儿家庭再生育异常的风险。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牙齿的美观性与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固定矫治器已普遍应用于牙齿正畸治疗中,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利影响。传统固定口腔畸形的矫治由于存在正畸弓丝、带环及托槽等矫治附件,一方面因长期佩戴易破坏患者口腔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给牙面清洁带来困难,容易滋生牙菌斑,不利于口腔卫生,甚于引发牙釉质脱矿、牙齿龋坏、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作为新一代正畸治疗技术,因具有摘戴方便、清洁卫生、美观舒适等多项优点而被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为进一步探究无托槽矫治技术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健康指数变化,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供体年龄因素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年龄分为高龄供体组(年龄≥65岁)和非高龄供体组(年龄<65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1∶2匹配2组术前和术中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术中再灌注综合征、术后7 d内急性肾损伤和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ICU停留时间、辅助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情况、术后6个月和1年生存情况和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高龄供体组22例,非高龄供体组44例。与非高龄供体组比较,高龄供体组术中再灌注综合征、术后7 d内急性肾损伤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ICU停留时间、辅助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和1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体年龄因素不会对肝移植术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