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5月择期在全麻下行LC患者58例,男22例,女3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单次ESPB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B,术毕两组均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测疼痛程度,当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羟考酮滴定直至NRS评分<4分后采用PCIA。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羟考酮滴定量;滴定前、滴定完成时、1 h、4 h、8 h、12 h、16 h、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P组术后滴定的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及4~8 h的PCIA羟考酮用量均明显少于P组,分别为0.0(1.0,2.0)mg比2.0(0.0,4.0)mg、0.4(0.4,1.4)mg比0.4(0.4,1.4)mg、0.4(0.4,0.4)mg比0.4(1.4,2.4)mg(均P<0.05)。EP组术后1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38±0.86)分比(1.92±0.83)分、(1.93±0.80)分比(2.50±0.59)分(均P<0.05);EP组术后4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21±0.68)分比(1.71±0.69)分、(1.90±0.62)分比(2.29±0.69)分(均P<0.05);EP组术后8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41±0.73)分比(2.00±0.59)分、(1.66±0.67)分比(2.21±0.83)分(均P<0.01)。EP组术后0~4 h及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P组,分别为0.4(0.4,1.4)次比1.4(0.4,3.1)次、0.4(0.4,0.4)次比1.4(0.4,2.4)次(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以显著减少LC术后羟考酮PCIA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T段下移及血管再通情况的影响。方法抽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组行静脉溶栓后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ST段下移率、血管再通状况及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T段下移率(94.00%,47/50)与血管再通率(96.00%,48/50)均高于对照组(80.00%,40/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病死发生。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PCI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ST段下移率与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利于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得出的新型肺癌免疫治疗预测指标(IOPI)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5个科室的88例使用PD-1/PD-L1抑制剂的NSCLC患者进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截至2020年7月。收集免疫治疗前的血常规和LDH指标。绘制NLR、LDH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得出NLR、LDH的截断值,根据NLR和LDH的截断值分为低风险IOPI组(0或1个因素)和高风险IOPI组(2个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探索IOPI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值计算得出NLR截断值为3.4,LDH截断值为185 IU/L。在88例接受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中,LDH≥185 IU/L组比LDH<185 IU/L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2.48,95% CI:1.30~4.70,P=0.006;HR=3.28,95% CI:1.15~9.33,P=0.026);高风险IOPI组比低风险IOPI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1.95,95%CI:1.08~3.53,P=0.026;HR=3.22,95% CI:1.29~8.06,P=0.012);鳞癌患者比非鳞癌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HR=3.12,95% CI:1.17~8.35,P=0.023)。高风险IOPI组比低风险IOPI组的PFS[7.6(8.0)个月比11.2(7.1)个月]及1年的生存率(42.9%比77.7%)低。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IOPI,IOPI可能与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帮助临床医师筛选出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内镜及双镜联合的手术方式治疗5~10 cm胃间质瘤(GS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20年2月安阳市中医院收治完成手术治疗及随访116例5~10 cm GST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3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B组39例行腹腔镜下手术,C组39例行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术(LECS);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三组术前、术后3个月胃肠功能,胃肠功能采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估;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三组GIQLI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C组高于A、B组(P<0.05),但A、B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但A、B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D、腹腔镜手术单独应用比较,LECS治疗5~10 cm GST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胃肠恢复,并发症少,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临床中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以及骨折不愈合疾病患者开展体外冲击波康复治疗价值作用。方法:研究抽取66例入院经确诊属骨折患者(纳入时间控制在2019年09月,结束时间控制在2021年09月时间段),以治疗差异实施分组,常规治疗33例纳入对照组内,体外冲击波33例纳入观察组,两组治疗情况对比。结果:两组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偏低,(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骨痂X线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30d、治疗后60d及治疗后90d骨痂X线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对比,针对骨折疾病患者选择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改善骨折延迟愈合以及骨折不愈合现象,加快患者病情康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全科医师模式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实际效果及安全系数。方式:选择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她们依照随机的方式平分为2个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一组各50例。在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同时运用全科医师模式治疗。通过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D健侧跟骨镜像重合度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利用3D健侧跟骨镜像重合度技术辅助治疗的35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9例,女6例;年龄平均44岁(18~71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9例,Ⅲ型16例。将患侧和健侧跟骨进行CT扫描,Mimics软件建模,健侧跟骨镜像转换,按健侧镜像跟骨进行虚拟复位内固定术。术前将双侧跟骨和复位后的跟骨进行3D打印,术中进行参照和对比。术后12个月观察塌陷、跟距关节融合、跟骨高度、长度丢失,宽度增加情况,功能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重合度实验评估复位情况,分析重合度与AOFAS的踝-后足评分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43.9 min(30~55 min),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为3.6 d(0~14 d),住院时间平均为6.3 d(3~11 d)。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为18.8个月(13~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7周(12~26周)。术后12个月未见关节面再次塌陷、跟距关节融合、跟骨高度、长度丢失,宽度增加;VAS评分平均为2分(0~4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93.3分(76~98分),总重合度为95.2%±3.5%;重合度和术后AOFAS的踝-后足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ρ=0.588,P<0.05)。结论采用3D健侧跟骨镜像重合度技术治疗对侧跟骨骨折操作精准,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随访、监测指标明确督导吸入治疗是否能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获益。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4月31日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长期使用吸入药物的COP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督导组各50例。2组均使用相同药物: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和噻托溴铵吸入剂,对照组讲解注意事项,患者自行操作,督导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纠正错误。监测其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吸入装置使用错误率及急性加重率。结果(1)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吸入技术错误,经校正后有所改善,且督导组使用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无论在督导组还是对照组,经吸入治疗后患者CAT及SGRQ评分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督导组改善更为明显。(3)督导组急性加重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例次(18.0%)比19例次(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3,P<0.05)。结论全程督导吸入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尤其重要,与常规吸入指导组相比,督导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吸入装置错误使用率和急性加重频率。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可通过三级预防措施予以消除的恶性肿瘤。2020年11月,“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正式启动,针对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治疗是消除宫颈癌的关键举措。2021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预防宫颈癌:WHO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治疗指南(第二版)》,为全球各国宫颈癌消除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方向和指导。本文将从指南制定方法学、指南中关于宫颈癌筛查和治疗策略方面的推荐/良好实践声明(包括筛查起止年龄、筛查方法、筛查间隔、筛查异常人群管理及癌前病变治疗等)以及指南的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读,为我国宫颈癌防控指南的更新和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2X3受体抑制剂磷酸吡哆醛-6-偶氮苯-2,4-二磺酸(PPADS)治疗前列腺炎导致大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可行性。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PPADS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前列腺内注射1%角叉菜胶溶液建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PPADS组采用PPADS膀胱灌注治疗,生理盐水组采用生理盐水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大鼠膀胱组织中P2X3受体蛋白表达。尿动力学检测治疗前后大鼠膀胱排尿功能改变。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前列腺炎大鼠排尿频率为(23.35±2.47)次/h,不稳定收缩频率为(21.80±2.80)次/h,对照组排尿和不稳定收缩频率分别为(12.10±0.49)次/h和(1.60±0.70)次/h,前列腺炎大鼠排尿及不稳定收缩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70,P<0.05)。PPADS灌注治疗后前列腺炎大鼠排尿频率为(12.97±1.02)次/h,不稳定收缩频率为(2.75±1.00)次/h,灌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10,P<0.05)。生理盐水组灌注治疗后排尿和不稳定收缩频率分别为(19.60±2.13)次/h和(18.50±2.50)次/h,灌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72、2.699,P>0.05)。前列腺炎大鼠膀胱组织内P2X3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PADS灌注治疗后前列腺炎大鼠膀胱组织内P2X3的表达量减少。结论前列腺内注射角叉菜胶溶液可成功建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前列腺炎可引起膀胱组织P2X3受体的表达上调。PPADS治疗可降低膀胱组织P2X3受体表达,抑制前列腺炎导致的膀胱过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