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8月连续收治的48例PNH合并IDA患者,男29例、女19例,中位年龄32(1~62)岁。评估口服/静脉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8例PNH合并IDA患者中,30例仅口服补铁治疗,18例接受静脉补铁治疗(12例初始即静脉补铁治疗,6例口服补铁治疗无效后再应用静脉补铁治疗)。48例患者中位粒细胞PNH克隆大小为90.2%(38.5%~99.9%)、红细胞PNH克隆大小为69.7%(27.6%~98.1%)。30例口服补铁治疗患者中,56%(20/36)获得血液学反应,HGB较基线中位升高为21(10~52)g/L。18例静脉补铁治疗患者16例(89%)获得血液学反应,其中6例口服补铁治疗未获血液学反应者,静脉补铁治疗后5例获得血液学反应。补铁治疗后患者血清LDH水平明显增高,尿色加深,余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血栓并发及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NH合并IDA患者经补铁治疗可有效提高HGB水平;口服补铁治疗疗效不佳时,静脉补铁治疗仍可作为有效治疗措施;补铁治疗合并铁缺乏经典型PNH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影响环孢素A(CsA)联合雄激素方案治疗输血依赖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获得血液学反应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连续收治的77例TD-NSAA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CsA联合雄激素治疗方案获得血液学反应患者的基线临床和血液学特征。结果77例TD-NSAA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获得血液学反应分别为43例(55.8%)和53例(68.8%),单因素分析基线血小板计数[19(6~61)×109/L对13.5(5~45)×109/L,P=0.001]是影响6个月获得血液学反应的唯一因素;基线血小板计数[18(6~61)×109/L对10.5(5~45)×109/L,P<0.00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3(0.01~0.06)×1012/L对0.03(0.02~0.06)×1012/L,P=0.043]、血小板输注依赖(P=0.007)和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依赖(P=0.012)为治疗后12个月能否获得血液学反应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血小板水平为获得血液学反应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10和0.0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方法显示基线PLT界值为15.5×109/L。结论TD-NSAA患者初诊时较高的血小板基线水平、网织红细胞基线水平和不伴血小板输注依赖均提示预后较好,血小板水平≥15.5×109/L时可以考虑采用CsA联合雄激素治疗。

  • 标签: 环孢素A 雄激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铁缺乏患者缺铁程度对口服铁剂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中心门诊就诊并确诊铁缺乏妊娠期女性患者37例,以13例健康查体女性为正常对照,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储存铁不足(IDE/I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Hepcidin水平并进行口服铁剂吸收试验(OIAT),比较服铁后2 h血清铁(C2)与基线血清铁(C0)差值。结果IDA、ID/IDE、正常对照组Hepcidin中位数分别为4.9(2.17~32.86)、26.98(11.02~49.71)、69.89(42.23~138.96)μg/L(P<0.001),IDA组Hepcidin低于ID/IDE组(校正后P=0.005)和正常对照组(校正后P<0.001),但ID/ID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220);OIAT IDA、ID/IDE及正常对照组C2-C0平均值分别为(35.30±21.68)、(37.90±14.06)、(23.57±10.14)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0、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HGB是铁缺乏患者Hepcidin的独立影响因素,Hepcidin=-31.842-0.642*C0+2.239*SF+1.778*sTFR+0.365*HGB-0.274*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B)。未发现C2-C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铁缺乏程度影响口服铁剂吸收,胃肠功能正常者铁缺乏越重,口服铁剂吸收越多,ID/IDE较IDA铁吸收减缓。Hepcidin较OIAT更能区分不同铁缺乏程度的口服铁吸收。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口服铁剂吸收试验 铁吸收 铁调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铁缺乏患者缺铁程度对口服铁剂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中心门诊就诊并确诊铁缺乏妊娠期女性患者37例,以13例健康查体女性为正常对照,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储存铁不足(IDE/I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Hepcidin水平并进行口服铁剂吸收试验(OIAT),比较服铁后2 h血清铁(C2)与基线血清铁(C0)差值。结果IDA、ID/IDE、正常对照组Hepcidin中位数分别为4.9(2.17~32.86)、26.98(11.02~49.71)、69.89(42.23~138.96)μg/L(P<0.001),IDA组Hepcidin低于ID/IDE组(校正后P=0.005)和正常对照组(校正后P<0.001),但ID/ID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220);OIAT IDA、ID/IDE及正常对照组C2-C0平均值分别为(35.30±21.68)、(37.90±14.06)、(23.57±10.14)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0、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HGB是铁缺乏患者Hepcidin的独立影响因素,Hepcidin=-31.842-0.642*C0+2.239*SF+1.778*sTFR+0.365*HGB-0.274*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B)。未发现C2-C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铁缺乏程度影响口服铁剂吸收,胃肠功能正常者铁缺乏越重,口服铁剂吸收越多,ID/IDE较IDA铁吸收减缓。Hepcidin较OIAT更能区分不同铁缺乏程度的口服铁吸收。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口服铁剂吸收试验 铁吸收 铁调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