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心脏辅助装置的应用情况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筛选出127例围手术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左室功能低下组),男101例,年龄(59.2±10.1)岁,同期LVEF>55%的患者(2 454例)为对照组,男1 756例,年龄(58.4±9.5)岁。比较两组应用心脏辅助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比两组随访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功能低下组IABP(10.2%比0.8%)、ECMO(6.3%比0.3%)使用率更高,ICU停留时间更长[(50±12)h比(33±10)h],围手术期死亡率更高(4.7%比0.7%),术后住院时间更长[(15±3)d比(1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功能低下组LVEF术后3个月(48±8)%,术后6个月(51±9)%,术后1年(55±9)%,此后趋于稳定。结论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辅助装置应用率高,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且中远期随访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护锁骨上神经在锁骨骨折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68例锁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33例;年龄25~45岁,平均34.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保护组(锁骨骨折复位固定术中保护锁骨上神经,32例)和对照组(锁骨骨折复位固定术中不保护锁骨上神经,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耐受程度、感觉(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患肩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麻木对生活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2.6±7.2) min]长于对照组[(47.3±7.4) min],术后当天止痛药使用率[6.3%(2/32)]低于对照组[91.7%(3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觉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保护组4、3级占93.8%(30/32),高于对照组的72.2%(26/36);保护组患肩的Constant-Murley评分[100.0(93.5,100.0)分]高于对照组[87.0(81.0,89.0)分],麻木对生活的影响率(0)低于对照组(50.0%,18/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中,与不保护锁骨上神经比较,保护锁骨上神经的疗效是肯定的,且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术区疼痛及麻木对生活的影响。
简介:摘要对幼儿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幼儿园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意义,作为新生代的幼儿老师要充分掌握信息化教育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灵活有效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现状,比较和分析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双心护理模式干预的实验成果。方法 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12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研究时间选择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所有研究样本以单双数字表法为分组标准将其划分为两组,后对组间进行研究。结果 实验组患者焦虑情绪有效缓解,且其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另一组,组间P值均小于0.05。结论 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医疗干预过程中,为其提供双心护理干预方案,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在体现出人文情怀的理念下,改善其心功能,且降低(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延续性健康教育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第九六○医院行PCI手术的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延续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6 MWT)、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合理膳食达标率、戒烟达标率及限酒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干预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延续性健康教育,能够提高PCI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妇科临床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及医患矛盾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了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间入院接受妇科治疗的40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200名患者纳入标准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而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另外200名患者则被安排到精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细节护理。两组实验期间共有20名护理人员参与。评估指标包括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优质护理评分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评分。结果:与标准护理组相比,精细护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较低,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精细护理组在护理质量评分、优质护理评分和护理人员综合技能评分上也显著高于标准护理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妇科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护理团队的专业素质,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和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并提高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满意度,有利于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推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166例,进行临床特征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非重症123例,重症38例;其中男性69例(41.6%),女性97例(58.4%),年龄(47.0±23.5)岁。39例(23.5%)已接种1剂或2剂国产灭活疫苗,接种2剂疫苗的病例重症比例为7.7%,低于接种1剂疫苗的11.5%和未接种疫苗的26.8%,但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最常见为发热(134例,83.2%),且有39.1%的病例发热峰值大于或等于39℃;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疲倦乏力、口干等。重症病例出现发热的比例(97.4%)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76.4%)(P<0.01),且重症病例发热峰值超过39℃的比例(65.8%)也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30.9%)(P<0.01)。病程中病毒核酸N基因、ORFlab基因的最低ct值中位数分别为20.3、21.5,最低ct值分别为11.9、13.5。入院48 h内有9.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下降,52.4%的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2.5%的病例C反应蛋白升高,57.4%的病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65.3%的病例白介素6升高,35.7%的病例白介素10升高。重症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升高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发热峰值越高,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P<0.01),OR均大于>3:95%CI 2~7,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非重症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药汤剂使用率达到96.7%,重症病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在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配合中和抗体、康复者血浆等免疫治疗。重症病例入院至转重症时间中位数为5 d,治疗后完全退热时间中位数为6 d,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9 d;28 d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广州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例,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比例高、体温峰值高、发热持续时间长、病毒载量高、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重症发生率高。其中,重症病例的老年人占比高,与非重症病例相比表现出发热比例更高、高热占比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高龄和高热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治愈疾病。
简介:摘要小学科学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具体详尽地从确立思维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提升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等角度介绍了几个策略,对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了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