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极早产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例,表现为生后39 d出现反应差、发热、频繁呼吸暂停等类败血样表现,继而出现消化、血液、呼吸多系统受累,结合血清学检查诊断为CMV感染。后期发现患儿出现听力受损,随访至8岁预后良好。

  • 标签: 婴儿,早产 巨细胞病毒感染 败血症样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孕妇孕期增重状况、影响因素及不良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儿保中心建档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收集产妇基本信息。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孕期增重母婴健康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孕期增重不足及过多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732产妇及其婴儿。产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3.0 kg,孕期增重不足比例为31.8%,增重过多比例为24.1%。低龄,孕前BMI超重和肥胖,初产,学历较低孕期增重过多危险因素;孕前超重和肥胖产妇其孕期增重过多风险孕前体重正常产妇2.40倍(OR=2.40,95%CI=1.91~3.03,P<0.001)和2.90倍(OR=2.90,95%CI=1.59~5.27,P<0.001)。此外,研究发现孕期增重过多显著增加巨大儿发病风险,并显著增加了产妇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和产后体重滞留风险。结论影响孕期增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孕前BMI、初产妇、教育程度等。考虑到孕期增重不良母婴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未来孕期保健工作中应加强这些高危人群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工作。

  • 标签: 孕期增重 母体健康 婴儿健康 产后体重滞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母乳中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水平及其婴儿早期生长发育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并母乳喂养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早产儿组分为超早产儿组(<28周)、极早产儿(28~31+6周)组和晚期早产儿(32~36+6周)组。分别在母亲分娩后7、14、28和120 d收集母乳。本研究共收集到125名产妇368份母乳样品,其中足月儿母亲54名,晚期早产儿母亲23名,极早产儿母亲39名,超早产儿母亲9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测定2-岩藻糖乳糖(2′FL),3-岩藻糖乳糖(3FL),3-唾液酸乳糖(3′SL),α-四糖(P1),乳糖-N-四糖(LNT),乳糖-N-新四糖(LNnT),乳糖-N-五糖Ⅱ(LNFP-Ⅱ),乳糖-N-五糖Ⅴ(LNFP-Ⅴ)8种HMOs浓度。以初乳和过渡乳中2-岩藻糖乳糖(2′FL)浓度大于200 μg/mL定义为分泌型母乳。收集婴儿出生后4个月时体重增长和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结果所有产妇中分泌型占79.2%(99/125),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母亲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1,P>0.05)。HMOs总浓度在产后1~2周达到峰值,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母乳HMOs下降趋势出现较晚,在分泌型分娩后28 d母乳中,晚期早产儿、极早产儿、超早产儿与足月儿组之间HMOs总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分别为4587.09、4615.25、5277.44、5476.03 μg/mL(Kruskal-Wallis χ²=8.1234,P=0.044)。按照各组在生后4个月体重增长中位数,分为低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与低体重增长组相比,高体重增长组分娩后7 d时母乳中2-岩藻糖乳糖(2′FL)偏低(1 818.04 μg/mL vs 2 181.67 μg/mL,W=1386,P=0.018),而乳糖-N-四糖和乳糖-N-新四糖(LNT & LNnT)偏高(1 182.36 μg/mL vs 1 053.62 μg/mL,W=816,P=0.044)。患有过敏性疾病婴儿母亲分娩后120 d时母乳中3FL含量低于未患有过敏性疾病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17 μg/mL vs 286.18 μg/mL,W=564,P=0.026)。结论早产儿母乳中HMOs总体分布概况与足月儿基本致;早产儿母乳中部分HMO在新生儿体重增长及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

  • 标签: 母乳低聚糖 早产 体重增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进步将其中喂养不耐受组患儿按出生胎龄分为<31周组和≥31周组,以及按出生体重分为<1 250 g组和≥1 250 g组。分析纳入对象病历资料,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符合标准研究对象共612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29.7%),喂养耐受组430例(70.3%)。喂养不耐受组中,男婴103例(56.6%),女婴79例(43.4%);胎龄(30.6±2.3)周,其中93例(51.1%)胎龄<31周;出生体重(1 298±417)g,其中93例(51.1%)<1 250 g;134例(7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发生率为63.2%(134/212)。(2)喂养不耐受诊断日龄为(2.7±0.9) d,消失日龄为(13.2±6.9) d,持续时间为(10.5±6.7) d,主要症状包括胃潴留100.0%(182/182)、腹胀54.4%(98/182)和呕吐17.0%(31/182)。(3)与胎龄≥31周者相比,胎龄<31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4±0.8)与(2.9±0.9) d,t=3.977;(10.4±5.2)与(16.0±7.3)d,t=5.935],持续时间更长[(8.0±5.0)与(13.0±7.3) d,t=5.45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晚[(9.4±4.1)与(12.0±5.1) d,t=3.672](P值均<0.05)。与出生体重≥1 250 g早产儿相比,出生体重<1 250 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5±0.9)与(2.8±0.9) d,t=2.540;(10.0±4.5)与(16.3±7.4) d,t=6.951]、持续时间更长[(7.5±4.3)与(13.5±7.3) d,t=6.690]、更少发生呕吐[23.6%(21/89)与10.8%(10/93),χ2=5.308](P值均<0.05)。(4)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保护因素(OR=0.998,95%CI:0.997~0.9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2.129,95%CI:1.163~3.897)、多胎(OR=1.812,95%CI:1.116~2.941)、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OR=2.663,95%CI:1.619~4.381)、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OR=5.211,95%CI:2.861~9.489)和宫内感染(OR=1.988,95%CI:1.060~3.728)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和消失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胎、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宫内感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

  • 标签: 肠内营养 呕吐 肠胃胀气 危险因素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