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8月—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损伤致拇、手指毁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6~58岁。均采用髂骨移植恢复指体长度,切取的髂骨长度为2.0~3.0 cm,植骨后,患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8 cm×2.2 cm~6.0 cm×3.2 cm,采用面积为3.0 cm×2.4 cm~6.5 cm×3.5 cm的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覆盖创面;将髂骨部供区和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2周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和评定患指外观和感觉功能,骨愈合情况及供区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指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皮瓣均成活。术后2周,髂骨部及前臂供区创面均愈合。随访5~13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5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2级,2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0级;移植的髂骨均骨性愈合,无明显骨吸收;供区创面愈合良好,仅有轻度瘢痕形成。末次随访时,再造指外形与健侧指接近,功能评定:优3例、良4例。结论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可恢复部分外形及功能,供区损伤较小,是对再造指外观及功能期望值不高者的一种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6~53岁。术前于患趾同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腓浅动脉穿支穿出点并于体表标记。手术于脊椎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扩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2.5 cm~12.0 cm×3.0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以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向胫侧平移2 cm为皮瓣轴心线,以轴心线中点附近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13.0 cm×4.0 cm,游离蒂部时切取部分深筋膜。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穿支数目、类型及皮瓣切取时间,测量穿支血管蒂长度及穿支直径。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随访记录皮瓣的色泽、质地、弹性,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供区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末次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并计算优良率。结果术中共探及腓浅动脉穿支13条,均为肌间隔穿支,穿支直径0.3~0.5 mm;血管蒂长度2~5 cm。皮瓣切取时间11~26 min。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9~18 d,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6~1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11例患者外形无明显臃肿,另外2例患者因外观臃肿,Ⅱ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站立功能;供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表示满意。末次随访,皮瓣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2例、S2级者9例、S1级者2例;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7例、良者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较为恒定,皮瓣薄且耐磨,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拇趾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支定位78条穿支,实际切取67条穿支。根据术中实际穿支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术前指导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瓣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支。术中共探及穿支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瓣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以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急诊修复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5年10月,对20例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或指骨外露患者,采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术中在第2掌背动脉腕横纹处至第2、3掌骨头间设计皮瓣,皮瓣呈梭形或椭圆形,面积为2.0 cm×1.5 cm~6.0 cm×2.5 cm。16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植皮加压包扎。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评估修复术后手部外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0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远端出现浅表坏死,经换药1周后愈合。1例皮瓣出现红肿,及时处理后红肿消退。16例供区直接缝合,切口均一期愈合,外形、功能良好,无瘢痕磨损及破溃;4例供区植皮,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9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以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修复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6例,术前行DSA检查观测膝降动脉及其穿支的走行、分布以及血管间的关系,根据DSA检查影像学形态设计并切取皮瓣。供区直接缝合2例,游离植皮4例,皮瓣均为2期修复。出院后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6例患者DSA检查均取得成功,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均得到良好显影,穿支点明确,穿支远端与周围血管形成血管网,皮瓣设计及手术均顺利,所有皮瓣修复的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异常,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地显示供区膝降动脉-隐动脉血管的口径、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为设计和切取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提供影像学依据,可以提高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准确性,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皮瓣;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皮瓣。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皮瓣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及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皮瓣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瓣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区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皮瓣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瓣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区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区的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在断肢再植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遗留创面共9例,急诊修复3例,择期修复6例。其中前臂离断创面2例,肘部离断创面1例,踝部离断创面3例,小腿离断创面3例,创面内均有肌腱与骨质外露。软组织缺损大小13.0 cm×7.0 cm~25.0 cm×12.0 cm,血管缺损长度6.0~10.0 cm。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皮瓣成活情况,对皮瓣外形及感觉、桥接血管通畅性、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定期随访。结果本组9例再植肢体及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再植肢体及皮瓣血运良好,CDU探查桥接血管血流通畅。皮瓣质地良好,2例外形稍臃肿,7例外形满意;3例无感觉恢复,6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遗留线形瘢痕,下肢功能正常。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的遗留创面,保留肢体完整性,恢复肢体外形,同时供区损伤小,是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皮瓣,术前B超探查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支为皮瓣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皮瓣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皮瓣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我们采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在创面治疗的基础上,修复8例外伤后肢体存留创面患者。术前常规采用高频彩超行大腿外侧区穿支定位。术中因双叶皮瓣穿支分布不均衡,采用三种类型供血方式切取、组合双叶皮瓣,其中5例为穿支共干+内增压型、2例为穿支共干+内增压+筋膜型、1例为穿支共干+筋膜型。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顺利存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顺利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弹性可、颜色与受区相近,边无明显瘢痕挛缩,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随访期内未出现破溃或溃疡。1例患者为瘢痕体质,虎口瘢痕轻度增生,虎口略小。结论采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可以根据术中的穿支分布情况做不同类型的供血组合,是双叶皮瓣穿支不均衡或变异时的必要补充措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带掌长肌腱的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15例15指,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平均35.8(19~51)岁,创面均位于手指背侧,其中拇指3例,示指5例,中指2例,环指5例。均伴有伸肌腱的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4.0 cm×2.0 cm,肌腱缺损长度2.0~4.0 cm;15例均为急诊手术,受伤距手术时间为1.5~3.0 h,平均2.0 h,手术时间为3.0~4.5 h,平均3.6 h。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柔软,红润,无明显肿胀,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患指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触觉均恢复较好。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色泽与手指皮肤相近,皮瓣耐磨性良好,腕部供区留线形瘢痕,无瘢痕挛缩,腕关节主动掌屈0°~80°、主动背伸0°~70°,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带掌长肌腱的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皮瓣具有供区隐蔽、创伤小、切取方便、容易吻合的优点,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1级4例、S2级7例、S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一期功能重建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收治3例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伸肌(腱)缺损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覆盖前臂背侧创面,同时一期肌腱转位重建2~5指伸指功能。结果术后3例皮瓣全部存活,未发生血管危象。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良好,皮瓣的色泽、质地良好,接近前臂背侧皮肤,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植皮区无破溃。患指掌指关节可以完全伸直,肌力恢复至M4。随访4个月的患者2~5指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为0°~70°,其余2例患者为0°~90°,3例患者的远近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均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良3例。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一期功能重建是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串并联修复四肢大面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与足踝外科收治9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6~63岁,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组患者清创/扩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0 cm×25 cm,采用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修复。4例患者受区1条主干动脉缺损,行双侧皮瓣串联修复;5例患者受区2条主干动脉缺损,行双侧皮瓣并联修复。共切取18个皮瓣,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8 cm~46 cm×9 cm。17个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个皮瓣供区游离移植下腹部全厚皮片覆盖。记录皮瓣切取耗时、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时皮瓣情况、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受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外形、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皮瓣切取耗时为1.0~4.5 h,18个皮瓣均成活,皮瓣修复后至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为18~72 d。随访6~34个月,患者受区外形较佳,无骨髓炎等深部组织感染。2例患者4个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行皮瓣修整;2例患者4个皮瓣边缘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者皮瓣被烫伤,经换药后愈合,随访遗留斑片状瘢痕;其余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疼痛,血运良好。所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均仅有1个点。17个皮瓣供区只遗留线性瘢痕。所有供区远端肢体血运正常,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均无受限。结论串并联形式的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供可靠、组合方式灵活,是一次修复肢体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皮瓣,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皮瓣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发现穿支偏细,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继续向上延长切口,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并调整皮瓣设计,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0~65岁,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足踝部创面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1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行血栓取出术、剪除损伤段血管重新吻合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13例术后随访6~2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较好,供区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结果:优4例,良7例,可2例。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术中穿支解剖简单,供区相对隐蔽,可作为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的有益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对7例7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同时桥接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其中拇指2例2指,示指3例3指,中指2例2指。手指缺损创面面积为2.5 cm×3.0 cm~5.0 cm×7.0 cm;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为1.0~3.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5 cm~5.5 cm×8.0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予预防感染、抗痉挛、抗凝血、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卧床制动1周。每月定期随访,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结果7例7指皮瓣及指体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好,弹性良好,外形饱满,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无明显肿胀、萎缩,皮肤温度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指体功能,优3例,良4例;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可靠,皮瓣外形满意,并能同时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2趾胫侧趾背动脉皮瓣(简称趾背动脉皮瓣)与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皮瓣(简称趾底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创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皮瓣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趾背动脉皮瓣组(12例)和趾底动脉皮瓣组(15例)。趾背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趾底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1.3 cm~2.6 cm×1.8 cm,对皮瓣供区创面行同侧小腿内侧全厚皮片移植,将皮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患者皮瓣动脉口径、皮瓣切取时间及术后2周皮瓣成活情况与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第2趾供区与手指受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采用Michigan手概况问卷(MHQ)中的外观与自我满意度2个子量表对患指进行评价。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趾背动脉皮瓣组患者皮瓣动脉口径为0.35~0.80(0.56±0.14)mm、皮瓣切取时间为(14.0±2.7)min,均明显短于趾底动脉皮瓣组的0.80~1.35(1.02±0.16)mm、(19.7±3.4)min(t值分别为7.81、4.79,P<0.01)。术后2周,2组患者受区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皮瓣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TAM、第2趾供区和手指受区瘢痕的VSS评分及患指MHQ中外观与自我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趾底动脉皮瓣,趾背动脉皮瓣解剖层次浅,手术切取皮瓣时间短,能够保留趾底固有动脉与趾底固有神经,减少供区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