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6例,术前行DSA检查观测膝降动脉及其穿支的走行、分布以及血管间的关系,根据DSA检查影像学形态设计并切取皮瓣。供区直接缝合2例,游离植皮4例,皮瓣均为2期修复。出院后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6例患者DSA检查均取得成功,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均得到良好显影,穿支点明确,穿支远端与周围血管形成血管网,皮瓣设计及手术均顺利,所有皮瓣修复的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异常,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地显示供区膝降动脉-隐动脉血管的口径、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为设计和切取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提供影像学依据,可以提高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准确性,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胫骨骨不连15例,均为Gustilo III C型骨折术后骨不连,在受区获得较好的软组织覆盖后采取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进行治疗,其中6例骨膜瓣膝降动脉与胫前动脉分支吻合,6例与胫后动脉分支吻合,3例与胫前动脉主干进行Flow-through式吻合,膝降动脉伴行静脉与胫前或胫后动脉伴行静脉进行端端吻合。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处理,逐步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每月行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 29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14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1例随访6个月,骨折仍未愈合。术后6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价标准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15例患者中,14例均可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1例因骨折未愈合,不能够完成日常活动,根据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定,优2例,良12例,差1例。结论采用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供区隐蔽,切取简单,骨不连愈合率高,治疗周期短,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降主动脉夹层术后的护理。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降主动脉夹层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估患者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总结分析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护理前,患者受病情困扰和手术带来的不适,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在60~70分,属于较差状况,接受针对性护理后,患者各个评分均有提升,并且比较护理前后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降主动脉夹层手术后,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可以有效让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提升,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也有益处,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膝动脉栓塞术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继发性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KOA继发中重度膝关节疼痛的患者17例(23侧膝关节),年龄(68±7)岁,男6例,女11例。术前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情况,使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估KOA严重程度,使用磁共振膝骨关节炎评分(MOAKS)评估患膝MR成像特征。所有患者均进行选择性膝动脉栓塞术(GAE)。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1天、1周和1、3、6个月使用VAS、WOMAC量表评估临床结局,包括膝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3侧患膝均超选并栓塞3~7支膝动脉分支,其中7例K-L分级4级患者栓塞4~7支膝动脉分支。术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为95.6%(22/23),术后3个月临床改善率为86.9%(20/23),术后6个月临床改善率为91.3%(21/23)。23侧患膝完成6个月随访,术后1、3、6个月VAS评分、WOMAC疼痛评分及WOMAC总评分分别为(2.5±1.3)、(3.4±2.4)、(19.7±9.8)分,(3.0±1.8)、(4.5±3.4)、(22.3±11.3)分,(2.8±1.5)、(4.1±3.0)、(20.5±11.0)分,均低于术前的(6.6±0.9)、(11.4±2.6)、(47.0±12.0)分(均P<0.001)。随访期间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股动脉穿刺区皮肤瘀斑,4例术后1 d膝关节僵痛感,均在1周内自行缓解;6例患者术后存在伸屈活动时关节弹响,其中3例于术后3个月内自行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重大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GAE治疗KOA继发性疼痛临床改善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保守治疗无效的疼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6(41.6±9.2)岁;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7例,马方综合征5例。术前全主动脉CTA检查证实为A型主动脉夹层,同时显示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术中无法置入支架血管。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急性者同时行半弓替换+弓部血管去分支,慢性者行全弓替换;同期行Bentall手术3例,根部成形手术4例;对降主动脉真腔狭小,处理方法为:2例急性期患者采用杂交手术,即血管替换术后,DSA下置入24号覆膜支架血管;对于慢性患者,2例采用内膜纵行开窗术,后内衬相应大小的2~3 cm人工血管与四分支血管远端吻合;5例降主动脉直径较粗(>5 cm)者,术中直接在假腔内置入支架血管或涤纶人工血管(备二期行降主动脉替换手术),缝闭真腔近端。结果本组患者无住院死亡,无神经系统障碍、截瘫、腹腔脏器缺血、下肢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早期随访中,行杂交手术者,CTA显示支架位置及形态良好,弓部假腔血栓化闭合;假腔内置入人工血管者在术后3个月均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2例内膜纵行开窗患者,其中1例在术后随访中行TEVAR治疗,另1例假腔扩大明显而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患者的处理棘手,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此类患者,杂交手术或分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膝动脉栓塞术(GAE)治疗中度至重度膝骨关节炎(KOA)继发关节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前瞻性招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KOA患者13例(17膝)进行GAE治疗,中度KOA(K-L分级2~3级)11膝,重度(K-L分级4级)6膝,术前通过美国西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问卷调查及全器官磁共振成像评分系统(WORMS)评估,术后观察其成功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并于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评分。结果17膝GAE技术成功率为100%,目标动脉超选成功率98.4%(63/64)。17膝术前WOMAC疼痛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1(10,13)、44(38,58)分,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随访时,WOMAC疼痛评分分别降为4(3,7)、2(1,5)、2(1,6)和4(2,6)分,总分分别降为22(15,34)、20(12,24)、17(12,26)、20(12,31)分;术后6个月时随访16膝,疼痛2.5(2,5)分,总分15(12,26)分。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WOMAC疼痛评分与术前基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31、-3.623、-3.622、-3.622、-3.532,P均<0.001),WOMAC总分与术前基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39、-3.634、-3.646、-3.527、-3.532,P均<0.001)。1例患者GAE术后第3个月时认定为临床失败。本组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出现股动脉穿刺区域皮肤瘀斑3例,术后1周内并发膝关节僵痛感4例,术后活动时关节弹响6例。结论GAE是改善KOA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近期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髌骨外露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7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骨科医院手二科收治12例膝前软组织缺损髌骨外露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60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碾轧伤3例,烧烫伤2例,髌骨骨折术后2例。创面范围6 cm×5 cm~8 cm×7 cm。切取面积为7 cm×6 cm~9 cm×8 cm的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游离植皮修复。观察术后效果,并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功能。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均无术后并发症。1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观较佳,皮瓣厚薄适中,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2例S3+级,6例S3级,4例S2级。结论隐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血供丰富,可切取皮瓣面积较大,对皮瓣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髌骨外露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共27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7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全面细心的护理。结果27例患者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主动脉移植术应用于解除主动脉弓部畸形对气管或支气管造成压迫的疗效分析。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共应用降主动脉移植术矫治主动脉弓部畸形导致远端气管或近端支气管狭窄11例,术前均行心脏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位年龄55(23~540)天,中位体质量4(2.1~9.0)kg。其中特殊类型血管环导致气管或支气管狭窄5例(左弓右降2例、右弓左降3例);外院主动脉弓离断行传统弓部手术后造成左主支气管外压性狭窄2例;主动脉缩窄术后左主支气管狭窄1例;主动脉缩窄术前即有左主支气管狭窄3例;手术方式:左锁骨下动脉远侧离断降主动脉,近端缝闭,远端从右肺动脉及气管隆凸下方穿过,与升主动脉右后侧行端侧吻合,并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如气管狭窄受压解除后无改善同期行气道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死亡,中位体外循环180(136~337)min;中位主动脉阻断51(30~84)min;中位降主动脉阻断34(21~50)min。5例气管受压有效解除,6例因压迫时间长,解除压迫后气管仍软化狭窄、同期行气道成形术,术后均顺利撤离呼吸机,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消失;1例出现降主动脉移植后吻合口狭窄,暂未手术,其余吻合口通畅。随访(18.0±9.4)个月。结论降主动脉移植术能有效解除主动脉弓部畸形对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的压迫,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简介:目的:为应用以膝降血管为蒂股骨胫骨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血管起点、走行、分支及分布,并测量30侧成人股骨干中段1/2处及中下1/3交界处的周径.结果: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下行于股内侧肌后内侧面,在距膝关节间隙水平上5.9±1.2cm处,分为横支及纵支(髌下支),横支紧贴股骨下端向前外侧走行,沿途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内侧髁;纵支继续沿收肌腱板及收肌结节前面下行至膝关节间隙水平,后折向前横行于膝关节囊表面,向下发出分支与周围动脉骨膜支在胫骨内侧上段吻合成血管网.结论:分别以膝降动脉横支及纵支为蒂切取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和胫骨骨膜瓣,向上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断骨不连,形态学上是可行.
简介:对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做出病因诊断和风险评估,针对病因和危险分层进行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已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但经过目前常用的脑结构影像、脑血管检查、心脏评估和血液化验后仍然有部分患者不能明确卒中的病因,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主动脉弓来源的栓子检查手段不足,远不及对颅内动脉和颅外颈部动脉的检查充分。本期从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性斑块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引起卒中及卒中复发的风险、降主动脉的反流与卒中的关系、主动脉斑块的各种检查方法以及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以期引起,临床医生对主动脉粥样硬化班块作为卒中栓子来源的重视,并结合现有的条件开展相应的检查,使更多的患者能明确病因从而有效预防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