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离胰腺癌细胞(PANC-1)和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分别比较微小RNA(miRNA,miR)-483-5p在两种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超速离心法制备去除胎牛血清源性囊泡的完全培养基,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超速离心前(对照组)与超速离心后(实验组)的完全培养基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差异;用去除血清囊泡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超速离心方法提取细胞外囊泡,用二喹啉甲酸(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检测细胞外囊泡(EVs)的浓度;用透射电镜、NT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其是否符合细胞外囊泡特征。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483-5p在两组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的表达。CCK-8增殖实验和qPCR实验的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48 h和72 h后,HPDE6-C7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4±0.036比0.671±0.016,t=0.315,P48 h>0.05;0.890±0.027比0.925±0.099,t=0.581,P72 h>0.05);PANC-1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9±0.004比0.761±0.016,t=0.249,P48 h>0.05;1.114±0.025比1.145±0.014,t=1.898,P72 h>0.05);透射电镜:细胞外囊泡呈"茶杯托盘"状、NTA结果:98%PANC-1源性细胞外囊泡的直径为130.0 nm、98%HPDE6-C7源性细胞外囊泡的直径为129.7 nm;Western blot实验显示:细胞外囊泡表现为CD63、TSG101阳性,而GM130为阴性;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和NTA分析测得PANC-1和HPDE6-C7源性的细胞外囊泡浓度分别为:1.5 g/L、1.510 11颗粒/毫升和1.3 g/L、1.610 11颗粒/毫升;与HPDE6-C7比较,PANC-1中miR-483-5p的表达显著增加(2.820±0.180比1.000±0.006,t=-17.539,P<0.01);与HPDE6-C7源性细胞外囊泡比较,PANC-1源性细胞外囊泡中miR-483-5p的表达显著增加(3.503±0.265比1.002±0.084,t=-15.582,P<0.01)。结论超速离心法去除胎牛血清源性囊泡的完全培养基不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沉淀符合细胞外囊泡的特征;根据NTA的结果可以判断其应归类于小细胞外囊泡;qPCR结果表明,miR-483-5p在PANC-1和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均为高表达。
简介:摘要胃肠肿瘤及针对性治疗(放化疗、手术)可以造成患者机体功能状态下降,并对生活质量、临床结局和治疗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心理困扰会给患者身心状态造成严重的伤害,常会经历焦虑、抑郁、自卑以及对复发和死亡的恐惧。癌症预康复是指肿瘤确诊到实施针对性治疗期间,进行的心理、生理和营养等方面评估、病情判断,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功能能力,减少肿瘤、化放疗及手术等所带来的危害和严重程度。多模式术前预康复包括术前有计划、结构性、可重复、目标明确的综合体能锻炼、营养支持治疗和减轻焦虑抑郁状态的系列干预措施,已经成为ERAS路径管理最重要的举措之一,能够术前提高患者的功能状态、更好地应对手术应激、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但是胃肠道肿瘤术前预康复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最佳体能训练方案、干预的时机和方式、如何提高依从性、功能能力检测方法以及预康复成本效益等。因此,需要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来评估术前预康复临床应用的真实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围手术期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辽宁省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全国33家医院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及手术+辅助化疗病例的真实世界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腺癌,临床分期cT2~4aN0-3M0(AJCC第8版);(2)行D2胃癌根治手术;(3)至少完成1周期的新辅助化疗;(4)至少完成4周期辅助化疗[SOX(替吉奥+奥沙利铂)或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接受过放疗;(3)资料数据不全者。将入组患者中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者纳入围手术期化疗组,将单纯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纳入手术+辅助化疗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控制和减小选择性偏倚。结局指标为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后的总生存时间(OS)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FS),OS定义为第1次新辅助化疗时间(手术+辅助化疗组自手术时间)至末次有效随访时间或患者死亡时间;PFS定义为第1次新辅助化疗时间(手术+辅助化疗组自手术时间)至患者首次影像学诊断进展时间或死亡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OS和PFS。结果纳入病例2 045例,其中手术+辅助化疗组1 293例,围手术期化疗组752例。倾向评分匹配后,围手术期化疗组和手术+辅助化疗组各492例患者资料纳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治疗前肿瘤分期、肿瘤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手术+辅助化疗组相比,围手术期化疗组患者的全胃切除术比例更高(χ2=40.526,P<0.001),切除肿瘤最大直径更小(t=3.969,P<0.001),转移淋巴结数目少(t=1.343,P<0.001),侵犯脉管(χ2=11.897,P=0.001)和神经(χ2=12.338,P<0.001)的比例更低。围手术期化疗组和手术+辅助化疗组胃癌D2根治术后分别有24例(4.9%)和17例(3.4%)出现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367)。围手术期化疗组中位OS长于手术+辅助化疗组(65个月比45个月,HR:0.74,95% CI:0.62~0.89,P=0.001);围手术期化疗组的中位PFS也长于手术+辅助化疗组(56个月比36个月,HR=0.72,95% CI:0.61~0.85,P<0.001)。亚组OS和PFS森林图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都能从围手术期新辅助化疗中获益(均P<0.05);45岁以上年龄(P<0.05)和正常体质量(P<0.01)患者获益明显,cTNMⅡ期和Ⅲ期患者有获益趋势或者显著获益(P<0.05);印戒细胞癌患者获益不明显(P>0.05);胃体、胃窦部位肿瘤获益更明显(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够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至11月31日;调查对象为在具有GIST诊疗资质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诊治,且正在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排除未得到病理确诊者和未曾服用伊马替尼者,或既往服用伊马替尼但当前已停药者。使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设计中国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链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结果共回收2 162份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IST患者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 005份,有效率92.7%。调查对象中男性1 104例,女性901例,中位年龄56(22~91)岁。生活状态:单位在职工作609例(30.4%),退休729例(36.4%),灵活就业及无业667例(33.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477例(23.8%),高中658例(32.8%),小学或初中782例(39.0%),未受过教育88例(4.4%);婚姻状况:1 789例(89.2%)已婚、179例(8.9%)离异或丧偶,37例(1.8%)未婚。初诊GIST时肿瘤发生转移者294例(14.7%),其中肝脏转移203例,腹膜转移52例,其他部位39例。1 869例(93.2%)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 642例(81.9%)行完整切除术。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中位时间为25(1~200)个月,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眶周水肿1 701例(84.8%),白细胞减少1 031例(51.4%),乏力948例(47.3%),恶心呕吐781例(39.0%),皮疹709例(35.4%)和双下肢水肿670例(33.4%)。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显示,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差392例(19.6%),依从性中等1 023例(51.0%),依从性好590例(29.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城市、工作状态、经济收入、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服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均与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64, P=0.009)、非退休(OR=1.454, P=0.001)、月收入≤4 000元(OR=1.280, P=0.036)、居住乡镇(OR=1.332, P=0.005)、未婚或离异或丧偶(OR=1.362, P=0.026)、伊马替尼服药时间>36个月(OR=1.478, P<0.001)及药物不良反应(OR=1.719, P=0.048)是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行完整切除术患者中,依从性差324例(19.7%),依从性中等836例(50.9%),依从性好482例(29.4%),其中依从性好患者术后55例(11.4%)复发,依从性中等患者术后121例(14.5%)复发,依从性差患者术后61例(18.8%)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国内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欠佳,女性、非退休、月收入≤4 000元、居住地乡镇、未婚离异或丧偶、伊马替尼服药时间>36个月及药物不良反应是GIST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依从性差者复发风险较高;应针对影响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进而改善GIST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行益生菌治疗设为试验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中情况。(3)随访和术后情况。(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和辅助化疗启动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广义估计方程。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为64(42~80)岁。80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胃癌根治术。试验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手术方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Ⅱ吻合、Roux-en-Y吻合)分别为2、7、15、13例,19、21例,205(180~240)min,50(30~60)mL,6、34例;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6、12、16例,23、17例,218(190~251)min,50(43~60)mL,11、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683.00,χ²=0.80,U=668.00、681.00,χ²=1.87,P>0.05)。(3)随访和术后情况:8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23,P<0.05)。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固体食物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化疗启动时间分别为3(3~6)剂、53(49~66)h、72(62~82)h、(72±18)h、6.0(5.5~7.0)d、26.0(25.0~28.0)d;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0)剂、66(60~88)h、94(82~112)h、(107±23)h、7.0(6.4~8.3)d、30.0(28.0~33.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71.50、432.00、343.50,t=-7.62,U=411.50、319.50,P<0.05)。(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①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6±1.4)×109/L、(9.9±3.2)×109/L、(7.7±2.6)×109/L、(6.8±1.8)×109/L;对照组分别为(6.1±1.9)×109/L、(12.3±2.9)×109/L、(9.7±3.6)×109/L、(7.8±2.7)×109/L,满足球形检验(χ²=4.17,P>0.05),采用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6.61、10.45、4.56,P<0.05)。②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5%±10%、76%±11%、73%±9%、69%±9%;对照组分别为56%±9%、84%±5%、79%±8%、74%±9%,不满足球形检验(χ²=16.63,P<0.05),采用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42、11.46、5.55,P<0.05)。③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分别为1.35(1.15~1.97)mg/L、14.94(8.24~21.22)mg/L、33.39(13.02~66.02)mg/L、18.36(8.27~60.43)mg/L;对照组分别为1.62(0.97~2.27)mg/L、24.03(10.42~36.52)mg/L、81.66(31.20~116.76)mg/L、46.84(28.30~80.26)m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²=145.74、9.48、9.90,P<0.05)。④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分别为0.02(0.02~0.04)μg/L、0.08(0.06~0.12)μg/L、0.12(0.07~0.21)μg/L、0.09(0.06~0.15)μg/L;对照组分别为0.02(0.02~0.04)μg/L、0.14(0.07~0.71)μg/L、0.35(0.14~0.71)μg/L、0.24(0.10~0.48)μ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²=62.88、14.71、18.33,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行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可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炎性指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尽早行术后化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近期及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n=57)或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n=231)的28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1例,女性127例,年龄(60.3±12.8)岁(范围:17~86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4匹配,匹配后机器人组56例,腹腔镜组176例。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近期结局,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相比,总手术时间相近[(206.9±60.7)min比(219.9±56.3)min,t=-1.477,P=0.141],术中出血量更少[50(20)ml比50(50)ml,Z=-4.591,P<0.01],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36.0±10.0)枚比(29.0±10.1)枚,t=4.491,P<0.01],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缩短(t:-2.888、-2.946、-2.328,P值均<0.05)。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9%和87.9%,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1%和82.6%(P值均>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较传统腹腔镜手术能够改善患者部分近期临床结局指标。两种术式患者远期预后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Z=-2.045,P=0.041);但两组患者间抑郁程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1.176,P=0.24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分与患者的焦虑(r=0.300,P=0.013)、抑郁(r=0.287,P=0.015)及躯体症状障碍(r=0.344,P=0.003)程度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病率极高。有必要加强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及治疗,以减轻患者盆腔会阴疼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已获得国内大部分外科医生认可,但围绕其实施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质疑,现结合我中心一例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诊疗流程,总结ERAS路径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经验。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多模式围手术期管理路径,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旨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并发症和再入院的风险,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临床结局,同时将手术应激反应降到最低水平。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学和围手术期处理特点,针对此类患者ERAS方案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条款执行率和依从性。患者宣教、术前预康复、多模式镇痛、精准外科、下床活动以及手术后早期饮食与口服营养补充等措施应视为核心条款。在ERAS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围手术期器官功能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严格执行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围手术期ERAS路径及方案;另外,需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提高患者ERAS的依从性和执行率,强调患者院前、术前、术中、术后及院后全程、动态、无缝隙管理,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整个医疗活动。除此之外,需关注特殊时期、特殊人群ERAS方案的调整。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胃肠道肿瘤手术相关ERAS管理共识和指南发布,但缺乏我国学者牵头进行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献支持,亟待根据胃肠道肿瘤代谢和围手术期管理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国际规范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形成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简介:摘要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2(TNFAIP8L2,TIPE2)是近年来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TNFAIP)家族成员之一,在人体中分布广泛。除在免疫调控、炎性反应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外,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TIPE2最新研究成果,就其在消化系统中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