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腔内电刺激(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症(UAB)患者膀胱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神经源性UA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已确诊为神经源性UAB,且病程>3个月;既往常规进行间歇导尿排空膀胱,或具有间歇性导尿指征(残余尿量占功能膀胱容量>40%)的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能够与研究者良好交流并愿意遵照整个试验要求者;在IVES治疗前未接受过除口服药外的其他治疗方法。排除标准: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过低(<20 ml/cmH2O)者;合并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者;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未治愈者;合并肾积水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者;膀胱及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认知能力障碍者;孕妇或准备怀孕者;膀胱黏膜损伤患者;体内已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试验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研究的其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经尿道插入双极导管电极进行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电路为断路的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IVES的刺激参数:双向方波,强度1~30 mA,频率10~20 Hz,脉宽200μs,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治疗20个工作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空效率、24 h间歇导尿次数、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AUA-SI-QOL),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共50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16/10例与13/11例,P=0.598)、年龄[(40.7±13.5)岁与(38.5±12.3)岁,P=0.543]、病程[0.71(0.42,1.63)年与0.79(0.42,1.50)年,P=0.695]、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325(178,380)ml,P=0.724]、排空效率[17%(0,47.8)%与21%(0,38.0)%,P=0.960]、24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2,4)次,P=0.692]、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307.5±75.0)ml,P=0.391]和AUA-SI-QOL [5(4,5)分与4(4,5)分,P=0.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末,试验组残余尿量[250(40,350)ml与300(200,390)ml,P=0.034]、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276.5±68.8)ml与(315.4±67.3)ml,P=0.049]和AUA-SI-QOL[4(2,4)分与4(3,5)分,P=0.0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排空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14.5,84.5)%与18%(0,35.8)%,P=0.041]。24 h间歇导尿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次与3(2,4)次,P=0.174]。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25(178,380)ml与300(200,390)ml,P=0.832]、排空效率[21%(0,38.0)%与18%(0,35.8)%,P=0.943]、24h间歇导尿次数[3(2,4)次与3(2,4)次,P=0.239]、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07.5±75.0)ml与(315.4±67.3)ml,P=0.257]和AUA-SI-QOL[4(4,5)分与4(3,5)分,P=0.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250(40,350)ml,P<0.001]、排空效率[17%(0,47.8)%与33%(14.5,84.5)%,P<0.001]、24 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1,4)次,P=0.011]、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276.5±68.8)ml,P<0.001]和AUA-SI-QOL[5(4,5)分与4(2,4)分,P<0.001]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期间,试验组出现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出现1例尿道不适,分别经调整刺激强度和导管位置后不适感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神经源性UAB患者的膀胱排空效率,改善膀胱感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易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100 U注射剂量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对17家三甲医院的OAB患者进行试验。本研究分为核心试验阶段和扩展试验阶段。核心试验阶段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疗效不满意或不耐受;可自主排尿的患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严重的心、肾、肝脏疾病;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BTX制剂治疗;伴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糖尿病;有出血倾向者。按2∶1的比例将OAB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组将100 U的国产BTX-A用10 ml生理盐水复溶,于膀胱镜下分20个点注射入逼尿肌,注射位点分布于膀胱底部(5点)、膀胱三角区(3点)、两侧壁(各5点)及顶部(2点),避开膀胱颈,注射深度为黏膜下肌层。对照组同法注射不含注射用BTX-A的安慰剂。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6、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主要疗效指标为第6周随访时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指标为2、12周两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以及2、6、12周两组患者OA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治疗后12周记录不良事件。扩展试验阶段纳入标准:①受试者自愿接受BTX-A治疗;②第12周评估时,排尿日记显示每24小时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50%。进入扩展试验阶段两组患者在"第12周访视"时均注射1次100 U的国产BTX-A,然后随访12周,随访指标同核心试验阶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例,试验组14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47.75±14.20)岁与(46.39±15.55)岁]、性别(男/女:25/117例与10/61例)、病程[0.51(0.08,1.89)年与0.60(0.18,2.2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2.40(0.70,4.60)次和0.70(-1.00,3.30)次,数据变化率分别为(16±22)%和(8±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4);两组注射前后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注射后2、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试验组分别为2.00(0.00,4.00)次和3.30(0.60,5.03)次,对照组分别为1.00(-1.00,3.00)次和1.70(-1.45,3.85)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2、6、12周的平均每日尿急次数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2.00(0.00,4.30)次和2.40(0.30,5.00)次、3.00(0.30,5.70)次和0.70(-1.30,2.70)次、0.70(-1.30,3.00)次和1.35(-1.15,3.50)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P=0.025)。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OABSS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1.00(0.00,4.00)分和0.50(-1.00,2.0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7例和34例进入扩展试验阶段,分别有40例和28例完成扩展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12、14、18、24周的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6.60(-41.60,-0.60)ml和-6.40(-22.40,13.30)ml、(-35.67±54.41)ml和(-1.76±48.69)ml、(-36.14±41.51)ml和(-9.28±44.59)ml、(-35.85±43.35)ml和(-10.41±40.2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6,P=0.012,P=0.016)。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残余尿量增加(试验组27例,对照组3例)、排尿困难(试验组21例,对照组6例)、尿路感染(试验组19例,对照组6例)、膀胱颈梗阻(试验组3例)、血尿(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试验组3例)等。除核心试验阶段两组的残余尿量增加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例残余尿量增加,其中仅试验组1例残余尿量>300 ml,所有患者残余尿量随注射后时间延长而改善或消失。结论膀胱壁注射国产BTX-A可减少OAB患者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降低平均每日尿急次数、降低OABSS、增加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与跌倒发生的相关性,为跌倒风险的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的125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调查,测量评估老年住院患者内在能力,并回顾其过去1年是否发生跌倒,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内在能力对老年人跌倒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125例老年患者中37例在过去1年内发生过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9.6%(37/125),92.0%(115/125)的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维度的内在能力下降,下降平均得分为[2.2(1.0,3.0)],内在能力下降的维度越多,发生跌倒的风险越大(OR=2.425,95%CI:1.132~4.848,P=0.016),在考虑了人口学因素之后,年龄(OR=1.786,95%CI:1.034~2.023)、内在能力下降(OR=2.425,95%CI:1.132~4.848)是跌倒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在能力下降和跌倒发生密切相关,内在能力五个维度框架为跌倒风险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P=0.74]。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儿家长对儿童互联网医院感知与需求,为完善儿童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11名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自拟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分别是家长对儿童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认同度高;信息获取便捷、及时、安全的需求;诊疗服务专业可靠、有亲和力的需求;收费合理透明的需求。结论以儿童专科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儿童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服务,符合广大家长的就诊需求,具有良好前景。同时儿童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应更多关注用户的便捷性、专业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时间段中收治的90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通过随机表数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优质组,参照组共计45例,均开展常规护理,优质组共计45例,均开展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HAM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参照组护理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高于优质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优质组为4.44%,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和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2.37±4.86)分和(94.75±2.91)分,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可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促进其神经恢复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提高慢阻肺的知晓率和就诊率,并对早期慢阻肺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是慢阻肺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慢阻肺通常是指慢阻肺全球倡议指南中定义的轻、中度慢阻肺,在此阶段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最为迅速,对早期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能会获得更大收益。运动干预被认为是肺康复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其作为早期慢阻肺非药物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早期慢阻肺运动干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阐述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呼吸训练和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等主要运动干预方式的现有证据,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对ICU机械通气D型人格患者创伤应激障碍症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型人格特征相应评价标准,按入ICU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干预,包括ICU日记支持、认知行为干预、个性化叙事护理、EMDR-IGTP干预。分别在入ICU时、干预后3周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普通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创伤后应激情况及心理健康情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SBC)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结果入ICU,两组患者回避/麻木、再体验、高警觉、总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周后,研究组回避/麻木、再体验、高警觉、总分评分分别为(5.20±0.65)分、(5.30±0.70)分、(5.50±0.70)分、(15.20±1.80)分,均低于对照组(6.40±0.80)分、(6.65±0.93)分、(6.52±1.01)分、(19.60±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ICU,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周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12.50±2.00)分、(13.10±2.20)分,均低于对照组(21.14±3.20)分、(20.40±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总分为(226.40±21.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85.30±2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D型人格患者实施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利于降低D型人格患者对中性和负性刺激的敏感性,显著减轻患者PTSD症状水平,加速心理和躯体功能康复,最终提高其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GI)Ⅱ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潜在的致病变异位点。结果该家系患病成员表现为患牙呈琥珀色半透明状、球状牙冠、牙颈短缩、牙齿磨耗、髓腔及根管闭锁,与DGI-Ⅱ型相符,其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第5外显子均存在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未见文献报道和数据库收录,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疑似致病变异(PVS1_Strong+PM2)。结论DSPP基因第5外显子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DSPP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对照组进行缩唇呼吸锻炼。出院第12周后,分别用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Borg呼吸困难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和缩唇呼吸,都能增加患者的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较缩唇呼吸锻炼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AUEC)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AUEC的2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男193例,女69例;中位年龄24(4,67)岁,中位病程12.0(0.2,56.0)年,患者术前肌酐91.5(68.1,140.0)μmol/L。320根输尿管存在高等级上尿路扩张积水(UUTD);216根输尿管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其中14根输尿管为低压反流;低等级VUR输尿管为22根(10.19%),高等级VUR输尿管为194根(89.81%)。术前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02(47,209)ml,最大逼尿肌压力为33.0(15.5,50.5)cmH2O(1cmH2O=0.098kPa),膀胱顺应性为6.4(3.0,12.3)ml/cmH2O。所有患者均行AUEC。手术方法:截取一段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沿对系膜缘剖开,按"去管化"原则折叠缝合成"U"或"S"形的肠补片,同时行输尿管成形和再植,再将肠补片与剖开的膀胱瓣吻合形成扩大的新膀胱。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输尿管反流和上尿路扩张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4(4,151)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增加至术前的303.9%和189.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63.6%;术后6~10年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增加,分别为术前的490.2%和627.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25.8%。术后UUTD患者显著减少,术后1~3个月高等级UUTD为116根(116/398,29.2%),术后4~6个月为51根(51/274,18.6%),术后6~10年为4根(4/76,5.3%),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01)。术后VUR持续缓解,术后1~3个月393根(393/402, 97.8%)输尿管无VUR,术后6~10年73根(73/76,96.1%)输尿管无VUR,无VUR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3个月肌酐下降至79.0(65.0,128.2)μmol/L,较术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26例(9.9%),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15例(5.7%),反复尿路感染16例(6.1%),尿路结石20例(7.6%),需手术干预的肠梗阻8例(3.1%)等,均经治疗后好转。结论AUEC治疗高等级、伴抗反流机制受损的VUR,以及高等级、伴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梗阻的UUTD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后均好转。该术式可以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和顺应性,重建抗反流机制,解除上尿路梗阻,在充分保护残留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制品在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民医院急诊科行VA-ECMO治疗的成人患者共83例。分析死亡组(n=37)和存活组(n=46)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计算阈值。结果:血小板输注量(OR=2.506,95% CI:1.142~5.499,P=0.022)、非心肌炎性疾病(OR=6.881,95%CI:1.615~29.316,P=0.009)为成人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血小板输注量阈值为0.427 mL/(kg·d),可预测患者ECMO上机28 d病死率,敏感度为78.4%,特异性为69.6%(曲线下面积:0.735)。结论血小板输注量的增加与成人VA-ECMO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心肌炎患者行VA-ECMO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