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病理诊断的垂体细胞瘤5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5例垂体细胞瘤中男性1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46岁;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头痛、视物模糊、眩晕、恶心伴睡眠差;部分患者伴尿毒症、泌乳素升高及性功能减退。影像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肿瘤位于鞍区或鞍上区,肿物表现为性质均一、界限清楚的实性占位性病变。送检碎组织一堆,最大径0.5~2.0 cm。镜下观察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胞质丰富,嗜酸性,呈纤维束状或席纹状排列,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5例波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均阳性,1例SSTR2和上皮细胞膜抗原弱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及垂体6项5例均阴性。5例均行单纯性手术切除,1例术后辅以放疗,随访时间0.6~24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垂体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位于鞍区和鞍上区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属于WHO 1级,好发于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需与垂体腺瘤、纤维型脑膜瘤等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骨外尤因肉瘤(extraosseous Ewing sarcoma,E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病理诊断为胰腺EES患者3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24、26、40岁,平均年龄30岁。影像检查发现2例位于胰腺头部,1例位于胰腺体部;大体检查肿物与周围胰腺组织界欠清,最大径4.0~8.0 cm,切面灰白灰红、质偏软,部分伴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小蓝圆细胞构成,部分肿瘤细胞呈巢片状、器官样排列,个别可见少量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质比高、染色质细腻、部分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不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3例肿瘤细胞波形蛋白、CD99、NKX2.2、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56均阳性,其中CD99为弥漫膜阳性,2例bcl-2阳性,1例Fli1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40%~70%。3例病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均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2例行二代测序检测,均发现EWSR1-FLI-1融合基因。随访时间0.6~2年,3例均无复发。结论尤因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经典的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原发于胰腺的EES非常罕见,诊断需注意与其他小圆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及分子检测可以帮助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硬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资料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成年人,平均年龄47.5岁。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结节,分别位于左中指、右足、左腹股沟和右耳下,平均直径1.2 cm。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内,呈境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状。主要由席纹状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其中1例胶原纤维呈同心圆状排列,类似环层小体。胶原纤维间常见裂隙,可见稀疏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梭形纤维母细胞表达CD34,不表达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等标志物。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DGFB(22q13),结果显示均无PDGFB基因重排。局部切除后随访显示均无局部复发。结论硬化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因镜下显示明显的席纹状结构,并可表达CD34,可被误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特别是硬化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血清学阴性供者对CMV血清学阳性患者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CMV血清学阴性供者(CMV IgG阴性)移植物的16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定义为CMV血清学阴性供者组(D-/R+组)。从同一时间段的其他患者中选择(以年龄、患者疾病状态和供受者关系为因素,按1∶4进行倾向得分匹配)64例作为对照组,即CMV血清学阳性供者组(D+/R+组),比较分析两组的CMV感染相关情况、总生存期(OS)、非复发相关病死(NRM)率和累计复发率。结果D-/R+组患者移植后首次出现CMV血症的中位时间稍晚于D+/R+组(移植后+37 d比+31 d,P=0.011),但移植后D-/R+组患者外周血CMV DNA首次和最终转阴中位时间要长于D+/R+组(首次:29 d比18 d,P<0.01;最终:99 d比34 d,P=0.012)。D-/R+组移植后CMV激活次数≥4次的比例为4/16,明显高于D+/R+组(4.7%,3/64,P=0.01)。D-/R+组难治性CMV血症(14/16 比56.3%,P=0.021)和CMV病的发生率(4/16比4.7%,P=0.01)均高于D+/R+组。经过抗病毒治疗后D-/R+组外周血CMV DNA转阴时间明显晚于D+/R+组,且该组启动二线治疗[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MV-CTL)治疗]的比例明显升高。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CMV血清学阴性供者是难治性CMV血症和CMV感染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Ⅱ~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累积发生率、3年NRM率、累积复发率、总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对OS、NRM率无明显影响,CMV血清学阴性供者组的难治性CMV血症发生率、CMV感染持续时长、病毒激活次数和CMV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MV血清学阳性供者组。因此CMV血清学阳性患者应优先考虑CMV血清学阳性供者。
简介: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学龄前哮喘患儿血T辅助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对44例符合哮喘诊断标准的学龄前患儿给予孟鲁司特治疗4周(1次/d,4mg/次),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辅助淋巴细胞1(Th1)和Th2的百分率、CD4+、CD3、CD8、NK细胞、B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前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h2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Th1/Th2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NK细胞百分率、B细胞、CD3、CD4、CD8及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孟鲁司特治疗4周后,哮喘患儿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P〈0.05);Th2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Th1/Th2比值增高。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学龄前儿童哮喘可以改善Th1/Th2细胞比例和功能失衡,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随机抽选本院2016年8月~2021年7月期间接诊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T-ALL)共31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经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后,分析儿童T-ALL临床特征,以患儿预后结局分组后分析T-ALL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经分析单影响因素后可知,死亡、复发T-ALL患儿治疗期间泼尼松反应不良率较高,诱导治疗33天骨髓象未缓解率、复发率及脓毒血症合并率较高,较良好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泼尼松反应不良、诱导治疗33天骨髓象未缓解、复发及合并脓毒血症均可负向预测T-ALL不良预后,P<0.05。结论: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期间应依据患儿病情复发情况、泼尼松治疗效果及脓毒症并发情况合理评估预后结果,开展相应临床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大隐静脉(SV)的组织学改变,通过高糖处理静脉平滑肌细胞(SMCV)观察其活性及其Ⅰ型胶原(COL Ⅰ)、Ⅲ型胶原(COL 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变化,探讨其表达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对其SV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体外培养SMCV,分别给与高糖、正常糖浓度培养,CCK8法检测其活性,RT-qPCR法、Western Blot(WB)法分别检测其细胞内COLⅠ、COLⅢ、MMP2、TIMP1 mRNA及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外COL Ⅰ、COLⅢ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SV管壁中膜变薄(P<0.05)、管腔面积增大(P>0.05)、胶原含量减少(P>0.05)。高糖刺激后SMCV细胞活性降低(P<0.05),细胞内COLⅠ mRNA无明显变化,COLⅢ mRNA表达下降(P<0.05),TIMP1 mRNA表达升高(P<0.05),MMP2 mRNA表达下降(P<0.05)。此外,高糖刺激后细胞内COLⅠ蛋白表达显著降低,COLⅢ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TIMP1表达下降,MMP2表达升高,细胞外COLⅠ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COLⅢ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COLⅠ/COLⅢ表达比例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糖尿病下肢静脉中膜变薄,管腔增大,胶原减少。高糖可能是通过转录后机制调控MMP2/TIMP1水平,影响SMCV细胞COLⅠ/COLⅢ的表达,抑制其胶原合成,参与静脉病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学“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对护生实习考核成绩及护理素养水平的影响,完善实习考核规范化。方法:选取我院的60名护生,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与参考组各30人。参考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实验组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及护理素养水平。结果:实验组在理论知识模块、技能操作模块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同时,在中医四诊应用能力、辩证施护能力、中医健康教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上,实验组得分均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学“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护生的实习考核成绩及护理素养水平,有助于实习考核规范化,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时间起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在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59例青少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5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15.0岁,年龄范围为13.0~18.0岁。159例患者中,42例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设为传统手术组;61例采用国产交联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行开放Lichtenstein手术设为国产生物补片组;56例采用进口非交联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行开放Lichtenstein手术设为进口生物补片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结果(1)手术情况: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股沟疝修补术。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0 min(10~25 min)、35 min(30~40 min)、35 min(30~40 min),3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40,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传统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与国产生物补片组和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国产生物补片组患者手术时间与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恢复情况: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术后疝复发率分别为7.1%(3/42)、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0,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疝复发率分别与国产生物补片组和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国产生物补片组患者术后疝复发率与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为0、3.3%(2/61)、17.9%(10/5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2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与传统手术组和国产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17,6.741,P<0.016 7)。传统手术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与国产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0、3.3%(2/61)、1.8%(1/5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脂肪液化患者经换药后愈合。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3.0 d(2.0~5.0 d)、3.0 d(1.0~5.0 d)、2.5 d(1.0~5.0 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7,P>0.05)。(3)随访情况:1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随访期间3组患者均无慢性疼痛、异物感及感染发生。结论生物补片修补治疗青少年腹股沟疝安全、有效。两种不同类型的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用于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cffDNA)检测对13-、18-和21-三体以外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测效能及其产前诊断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科就诊的3例cffDNA检测提示16-三体高风险孕妇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胎儿羊水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以及胎盘和/或皮肤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结果。结果(1)病例1、2和3 cffDNA检测均提示16-三体高风险(Z值分别为20.57、24.88和17.87)。(2)病例1和2胎儿羊水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羊水SNP-array检测病例1提示在16p13.3p12.3和16q22.1q24.3区域分别存在19.2和23.0 Mb杂合度丢失,病例2在16q22.3q24.3区域存在16.0 Mb杂合度丢失;病例3胎儿羊水核型为47,XY,+16[3]/46,XY[97],羊水SNP-array未见5 Mb以上杂合度丢失以及拷贝数变异。(3)病例1和2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病例3胎儿宫内死亡,均引产。3例病例胎盘胎儿面/母体面中心组织CNV-seq检测均提示胎盘为嵌合型16-三体,16号染色体拷贝数分别为2.56/2.70、2.73/2.82、2.80/2.81。病例1和2引产胎儿皮肤组织CNV-seq检测均提示未见拷贝数变异。结论cffDNA检测对13-、18-和21-三体以外的16-三体具有一定检测效能;cffDNA检测提示16-三体高风险结果行产前诊断核型分析同时,建议结合SNP-array排除低比例嵌合和杂合度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