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综合化护理在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9 月 -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 88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干预 组、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4 例。 对照组患者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组患者 实施综合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以及护理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 95.4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9.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 FPG 、 2hPG 、 HbAlc 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综合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 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效果,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疾病进程特点,探索新型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分型标准,为制定更为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两所三甲医院确诊ACLF患者38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检查信息、诊疗经过等信息,收集自诊断ACLF起第1、3、7、14、21、28 d和第12周或好转出院前、肝移植或病死前24 h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趋势,将其在4周内以及12周内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至> 40%,升高但仍≤ 40%,进行性下降或持续不升;而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下降程度≥50%,下降程度< 50%,进行性升高或者持续不降;筛选符合动态分型要求的患者,综合每个患者在第4、12周PTA、TBil变化趋势以及其预后情况,制定转归动态分型,采用χ2检验分析各分型ACLF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筛选,共262例患者入组,在病程第4周,有45%的患者PTA升高至> 40%,40.8%的患者TBil下降50%,病程进展至12周时,累计有65.3%患者PTA升高至> 40%,63.4%患者TBil下降50%;结合患者在第4、12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分成5种类型:A型:快速进展型60例(22.9%);B型:快速恢复型82例(31.3%);C型:缓慢进展型48例(18.3%);D型:缓慢恢复型43例(16.4%);E型:缓慢持续型29例(11.1%)。快速进展型患者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的比例分别为16.7%、33.3%、33.3%;而上述并发症在快速恢复型中仅占3.7%、7.3%、12.2%,χ2值分别为14.411、20.060、12.140,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率在病死或肝移植患者(即快速进展型与缓慢进展型患者)中分别为21.7%、10.4%,在快速恢复型、缓慢恢复型和缓慢持续型患者中分别为1.2%、14%、6.9%,快速进展型与快速恢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925,P < 0.05。结论ACLF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快速进展型、快速恢复型、缓慢进展型、缓慢恢复型、缓慢持续型,肝病基础、伴有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均可影响ACLF病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病6~24 h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可能与其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3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6~24 h者23例(OPT>6 h组),OPT 0~6 h者14例(OPT≤6 h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率及死亡率的差异,以及OPT>6 h组患者中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OPT>6 h组患者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3个月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0.4%、47.8%、43.5%,与OPT≤6 h组患者(35.7%、35.7%、42.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基于CT血管成像(CTA)影像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后循环CTA血管评分(pc-CTA)和基底动脉预后评分(BATMAN)在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6~24 h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仍能获益且安全性未明显降低,而术前pc-ASPECT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与其预后可能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失代偿性肝硬化(DC)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ACLF和DC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诊疗经过等信息。比较ACLF合并AKI与DC合并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对9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比较ACLF-AKI和DC-AK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ACLF-AK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DC-AKI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低于DC-AK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LF-AKI患者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DC-AKI组(96.9%对比39.5%)(P < 0.05);在诊断AKI时,ACLF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47 μmol/L(IQR:122~189),而DC组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23.5 μmol/L(IQR:103.8~1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照肝硬化HRS-AKI诊断标准,在ACLF-AKI患者中44例(68.8%)符合HRS-AKI诊断,显著高于DC-AKI患者中HRS-AKI的比例[18例(47.4%)](P < 0.05)。DC-AKI患者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4例(10.5%)、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8例(21.1%),而在ACLF-AKI患者中,22例患者(34.4%)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35例(54.7%)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显著高于DC-AKI患者,χ2值分别为7.140、11.062;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DC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TBil;而影响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KI、PTA、TBil。结论与DC-AKI患者相比,ACLF-AKI患者中感染比例更高,诊断AKI时的血肌酐水平更高,病情进展更快,造成的死亡风险更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B(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B,MEF2B)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年1月至2019年5月60例M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石蜡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进行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MCL,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为3∶1)。组织学分组,经典型MCL居多(经典型48例,变异型12例)。结构学分组,非全网型比例高(非全网型50例,全网型10例)。经典型MCL的患者多见于>60岁老年人(29例)。无论病理亚型还是结构亚型MCL,病变多为结内、结外共存病变。SOX11(+)MCL常见于经典型(P=0.040),倾向于全网型(P=0.086)。MEF2B在MCL的表达率为60.0%(36/60),MEF2B在经典型、全网型、SOX11(+)MCL中表达率高,分别显著高于变异型、非全网型、SOX11(-)MCL(P<0.05)。MEF2B阳性及阴性组MCL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OX11(-)MCL相比,SOX11(+)MCL的瘤细胞表达MEF2B百分比显著增高(P=0.027)。MEF2B表达与瘤细胞增殖无关(P=0.341)。MEF2B及SOX11不同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04,P=0.819)。变异型(母细胞/多形性)MCL的2年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经典型MCL(P<0.05)。结论MEF2B在MCL的表达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的表达有关,但与增殖及预后无关。2年内病死率高仅见于变异型MCL。然而有关MEF2B在MCL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胎龄≤30周考虑NRDS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式按计算机随机方法分为微创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分别通过胃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牛肺磷脂70~100 mg/kg。采用t检验、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对两组人口学信息、围生期情况、用药情况、合并症、临床转归等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儿中男53例、女39例,出生胎龄(29.5±1.2)周,出生体重(1 271±242) g。微创给药组47例,其中男25例,出生胎龄(29.5±1.4)周,出生体重(1 285±256)g;常规给药组45例,其中男28例,出生胎龄(29.6±0.9)周,出生体重(1 255±227)g。微创给药组的注药时间和总操作时间均长于常规给药组[60(18, 270)比50(30,60)s, 90(60,300)比60(44,270)s,Z=3.009、3.365,P=0.003、0.001],微创给药组的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给药组[36%(17/47)比67%(30/45),26%(12/47)比47%(21/45),χ2=8.556、4.464,P=0.003、0.035]。结论微创给药技术操作适用于出生胎龄≤30周的早产儿,虽有一定难度,操作时间明显长于气管插管给药,但是技术可行且与气管插管给药比较无不良影响,可降低hsPDA、BPD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与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月5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90例患者中,核酸阳性组46例,核酸阴性组44例,核酸阳性组发病至入院的时间[(5.4±2.8) d]和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10.0±3.8) d]分别短于核酸阴性组[(7.3±3.5) d和(12.6±4.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5、3.001,P=0.005、0.003]。核酸阳性组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比例[39.1%(18/46)]高于核酸阴性组[9.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8,P=0.001)。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主要症状均为发热,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和乏力。核酸阳性组咳痰[37.0%(17/46)]和咽部不适[19.6%(9/46)]的比例高于核酸阴性组[18.2%(8/44)和4.5%(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1、4.729,P=0.047、0.030)。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期发热比例[32.6%(15/46)]高于核酸阴性组[6.8%(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9,P=0.002)。两组患者均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钾降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两组患者病变影像学均主要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时影像学进展期的比例[54.3%(25/46)]高于核酸阴性组[22.7%(10/44)],影像学转归期的比例[21.7%(10/46)]低于核酸阴性组[68.2%(3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62、19.645,P=0.002、P<0.01)。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COVID-19患者在临床症状(咳痰、咽部不适和采样期发热)、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疾病的分型和影像学分期上存在差异,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基于新D&M模型的《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评价量表》并验证其信效度。方法以新D&M模型为框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著作、课题组讨论等确定新D&M模型6大维度的具体条目,形成初始量表;以德尔菲法多轮专家函询对初始版量表各维度及具体条目进行筛选确定,形成测试版量表;使用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分析法、Cronbach α系数法对测试版量表的维度与条目进行修改,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对测试量表维度与条目进行优化;采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法对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5个共同因素,解释总变异量57.462%;最终版量表由5个维度、23个条目构成,量表总Cronbach α系数为0.768,重测信度总相关系数为0.849。结论该量表保留的5个维度建构效度良好,能够有效解释受试者的心理特质,且量表所测得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可用于评价护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体化PET/MR结合统计参数图(SPM)辅助11C-匹兹堡化合物B(PIB)用于β-淀粉样蛋白(Aβ)PET显像半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探索其用于认知障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PET中心进行11C-PIB PET/MR扫描,临床最终确诊的13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59.2±5.8)岁]和10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D)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59.5±11.5)岁]。结合三维T1加权成像(3D T1WI)对11C-PIB PET图像分别进行脑区手动勾画和SPM辅助半自动分割,获得8个关键脑区(大脑白质、纹状体、丘脑、后扣带回、额叶皮质、后顶叶皮质、颞叶外侧皮质和枕叶皮质)与小脑皮质的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对2种方法所获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AD组与VCD组患者的年龄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9.7±4.7)和(21.7±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095和1.098,均P>0.05)。除丘脑外(r=0.179,P=0.413),分割法和勾画法在其余7个关键脑区获得的SUVR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0.678~0.893,均P<0.05)。AD组8个关键脑区的SUVR均明显高于VCD组(1.519~2.055与1.105~1.618;t值:2.799~11.582,均P<0.01)。分割法所得AD组纹状体(1.942±0.205)、后扣带回(1.915±0.249)、额叶(1.983±0.264)、顶叶(2.008±0.296)及颞叶皮质(1.931±0.254)SUVR均明显高于大脑白质(1.746±0.192;t值:3.793~6.992,均P<0.01),而VCD组中无一关键脑区明显高于大脑白质。结论一体化PET/MR同步采集结合SPM辅助可实现脑区准确分割并获得关键脑区的半定量数据,可用于分析AD和VCD的11C-PIB Aβ显像特点和差异,有望为认知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精准的影像学分析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髓系肉瘤(MS)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6例T-LBL/MS合并LCH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分析,检索文献并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4例为T-LBL合并LCH,1例为T-LBL/MS合并LCH,1例为MS合并LCH。患者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9岁。3例为多发淋巴结内病变,另3例为多发淋巴结及皮肤/肝脾病变。5例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3例可见数个残留萎缩的滤泡。瘤细胞有2种形态,一种为体积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呈片巢状分布。核圆形、卵圆形,这类细胞主要分布于残留的滤泡旁和副皮质区。另一种为组织细胞样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嗜双色性。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呈折叠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边缘窦、髓窦和滤泡间区。所有病例的背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表现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99、CD7阳性,不同程度表达CD34、髓过氧化物酶(MPO)、CD2、CD3,Ki-67阳性指数多在30%~50%之间。而组织细胞样细胞表现为CD1a阳性、S-100蛋白阳性、Langerin表达不一,不同程度表达CD163/CD68,不表达T和B细胞标志物,Ki-67阳性指数多在10%~20%之间。所有病例均无EB病毒感染。随访4例(随访时间6~63个月,中位时间18.5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带病生存。结论T-LBL/MS合并LCH是一种少见的混合型幼稚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皮肤、淋巴结,临床进展凶猛,预后差,故充分认识同一组织内两种病变成分有助于精准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IUGR患者90例,按照双盲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T-1水平,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NO水平;采用超声多普勒脐血流分析仪检测脐动脉血流收缩末期峰值与舒张值比(S/D)、阻力指数(RI)以及搏动指数(PI)值;放射免疫法测量患者血浆TXB2以及6-keto-PGF1α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χ2=7.168,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ET-1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脐动脉血流S/D、RI及PI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RI及P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TXB2水平均明显降低,6-keto-PGF1α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XB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HBO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IUGR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胎儿发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