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脑影像、血管超声、神经电生理、血液指标等临床标记物,探讨癫痫后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癫痫监测诊疗中心的住院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20例癫痫发作后头痛患者为试验组,20例癫痫发作后不伴头痛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癫痫发作间期、癫痫发作停止后试验组患者头痛开始5 min内及对照组在癫痫发作停止后5 min内的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谷氨酸水平,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变化,视频脑电图(VEEG),头部磁共振(MRI)。采用t检验比较癫痫发作间期和癫痫发作后5-HT、NO、谷氨酸和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脑电异常放电比例和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比例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癫痫发作后血清NO含量均升高,2组升高值比较[(46.37±18.17)μmol/L vs (19.83±5.7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t=12.157,P=0.034)。试验组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顶枕部放电比例高于对照组(55.0% vs 25.0%),弥散性放电比例低于对照组(25.0% vs 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50、5.103,P=0.043、0.025)。而2组间血清5-HT含量、谷氨酸含量、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出现DWI高信号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神经递质NO的升高、顶枕部放电以及癫痫发作引起的局灶性损伤可能与癫痫发作后头痛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º vs 73º,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º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结论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外固定架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进一步对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非常满意32例、满意25例、较满意9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7.06%;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针道感染1例、肌肉萎缩1例、关节移位2例,发生率为5.88%。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在外固定架治疗期间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ICU重症患者护理中运用营养支持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为例,从中抽取40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21-12至2022-12,并依据抽签法行分组处理,设置组别名称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营养支持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水平,观察组水平较高,两组对比(P<0.05),差异显著;入住ICU时间,观察组较短,两组对比(P<0.05),差异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较低,两组对比(P<0.05),差异显著;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P>0.05),护理后(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评分更高。结论 对ICU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护理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了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的5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非手术治疗)和实验组(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卧床休息和药物治疗;实验组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髓内钉固定术或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使用量角器评估关节功能恢复,使用SF-36问卷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相较于非手术治疗在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中表现出更优越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推荐对适合手术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清扫术在声门上型喉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医院收治的早期(T1N0M0、T2N0MO)声门上型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40例,纳入观察组,选择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辅助治疗联合保守治疗54例,纳入对照组。对比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障碍、发声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3年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死亡率,5年局部复发、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清扫术是控制声门上型喉癌复发、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方法,不同的清扫策略获益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重症监护中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后集束化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为例,从中抽取40例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此的观察对象,研究起止时间:2021-01至2022-05,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2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 血气指标,护理前(P>0.05),护理后(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指标更优;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发生率更低。结论 对重症监护中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为例,从中抽取44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21-10至2022-10,并将入院时间顺序作为分组依据,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不良情绪评分,观察组较低,两组对比(P<0.05);睡眠质量评分,护理前(P>0.05),护理后(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评分更低;生存质量评分,护理前对比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对比(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评分更高。结论 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重症监护中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后集束化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为例,从中抽取40例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此的观察对象,研究起止时间:2021-01至2022-05,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2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 血气指标,护理前(P>0.05),护理后(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指标更优;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发生率更低。结论 对重症监护中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