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菌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希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希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埃希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希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菌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希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希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希菌死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希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 5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 n=25)和对照组( 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观察两组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效果,可促进患儿康复,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炎沙门菌spvD基因对人克隆结肠腺癌Caco-2细胞侵袭力及胞内增殖力的影响。方法利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spvD基因缺失株,PCR扩增并克隆spvD基因于pBAD33表达载体获得回补质粒,导入相应缺失株得到回补株,并将pBAD33导入野生株及缺失株作为空载对照。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spvD mRNA表达水平。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拟人肠上皮细胞模型,分别将野生株、缺失株及回补株与其共培养,探究spvD基因对Caco-2细胞的毒力。使用LSD-t检验进行3组间spvD mRNA表达水平比较及胞内活菌数比较,使用χ²检验进行3组间侵袭率的比较。结果以野生株spvD mRNA表达量作为单位“1”,缺失株为“0.00”、回补株为“2.60”(LSD-t野生株,缺失株=1.11,P=0.31;LSD-t野生株,回补株=-1.77,P=0.13;LSD-t缺失株,回补株=-2.88,P=0.03),该结果证实了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成功构建。上述3组肠炎沙门菌对Caco-2细胞的侵袭实验结果显示,野生株侵袭率为0.23%,缺失株侵袭率为0.16%,回补株侵袭率为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P=0.570)。通过比较细菌干预Caco-2细胞后不同时间点胞内活菌数,发现在干预16 h时,野生株(6.50×106 CFU/ml)、回补株(7.25×106 CFU/ml)胞内活菌数明显增多,均高于缺失株(1.90×106 CFU/ml)(LSD-t野生株,缺失株=7.95,P=0.00;LSD-t野生株,回补株=-1.27,P=0.25;LSD-t缺失株,回补株=-9.22,P=0.00)。结论尚不能认为spvD基因影响肠炎沙门菌对Caco-2细胞的侵袭力,但该基因可促进肠炎沙门菌在Caco-2细胞内增殖。
简介: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参政党。进步性与广泛性,不仅直接关系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民主党派代表及联系的阶层和社会群体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创造性阅读,以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改造世界、塑造自我为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级和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简介:摘要静脉使用硝普钠、硝酸甘油及乌拉地尔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性分析。方法选取高血压急症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3组,乌拉地尔、硝酸甘油及硝普钠组各34例,均采用微量泵静脉注射。记录3组用药前及用药后30、60、120、18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的变化,用药前予心电图、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等检查,次日晨空腹查肝功能。结果3组均于用药后30min内血压开始较用药前明显下降(ρ<0.05),乌拉地尔组用药后各时间段心率无明显变化(ρ>0.05),但硝酸甘油组及硝普钠组用药后各时间段心率均增快(ρ<0.05)。结论3组降压药在治疗高血压急症方面均有良好的减压效果,但乌拉地尔较其他2种药物降压更平稳,更安全,副作用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