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淋巴结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TC CLN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LNM数目临界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侧颈淋巴结复发的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侧颈淋巴结的复发风险。结果245例患者中,侧颈淋巴结复发32例,因甲状腺癌死亡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径、腺外侵犯和CLNM数目>3枚均是影响患者侧颈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淋巴结复发是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侧颈淋巴结复发的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0。结论基于侧颈淋巴结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早期发现侧颈淋巴结复发的高危患者,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淋巴结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TC CLN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LNM数目临界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侧颈淋巴结复发的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侧颈淋巴结的复发风险。结果245例患者中,侧颈淋巴结复发32例,因甲状腺癌死亡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径、腺外侵犯和CLNM数目>3枚均是影响患者侧颈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淋巴结复发是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侧颈淋巴结复发的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0。结论基于侧颈淋巴结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早期发现侧颈淋巴结复发的高危患者,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结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结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结,胸骨劈开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结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结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结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结转移、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²=6.753,Z=-3.180,χ²=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 μg/cm3)、>16(100 μg/cm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结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结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结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结转移、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FRND)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CLN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CLNT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RND组(76例)与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CLND)组(76例),FRND组采用FRND治疗,CLND组采用CLND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淋巴结清除效果、复发率、颈功能和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CLND组比较,FRND组术后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与CLND组比较,FRND组淋巴结清除数量较少,复发率较低(P<0.05);术后随访1年,FRND组术后颈功能正常率(97.37%,74/76)、切口愈合良好率(98.68%,75/76)较CLND组(80.26%、78.95%)高,P<0.05;FRND组并发症发生率(2.63%,2/76)较CLND组(13.16%,10/76)低,P<0.05。结论采用FRND治疗多发性CLNT,无需过多清扫淋巴结,并发症少,可减轻对术后颈功能和机体恢复的影响,且不会增加复发风险,可提高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n-bloc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8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61例,年龄67.0(59.0,72.0)岁。依据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分为en-bloc清扫组(n=29)与非en-bloc清扫组(n=5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肿瘤特征、手术情况及复发生存等指标的差异。利用电话随访患者的术后生存状态。结果En-bloc清扫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9.0(8.0,12.0)个多于非en-bloc清扫组的8.0(4.8,1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P=0.01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血生化指标、肿瘤糖类抗原19-9、肿瘤分期、神经和脉管侵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胆瘘、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bloc清扫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非en-bloc清扫组患者(21比15个月),En-bloc清扫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8个月,也长于非en-bloc清扫组患者的10个月,但两组患者术后的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中,en-bloc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可比非en-bloc淋巴结清扫术获得更多的淋巴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东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 886例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国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4~90岁),男女比为1.57∶1。全组中B细胞NHL(B-NHL)1 925例(66.7%),T细胞NHL(T-NHL)788例(27.3%)。常见病理亚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6.0%,1 039/2 886)、NK/T细胞淋巴瘤(8.8%,254/2 886)、滤泡性淋巴瘤(8.2%,237/2 886)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7.4%,214/2 886)。所有患者病变位于淋巴结内1 322例(45.8%),淋巴结外1 564例(54.2%);Ⅰ期389例(13.5%),Ⅱ期678例(23.5%),Ⅲ期975例(33.8%),Ⅳ期722例(25.0%)。山东省淋巴瘤各亚型分布与国内多中心研究相一致,但T-NHL比例较国外研究高。结论我国山东省NHL总体发病以中年人群为主,B-NHL比例高于T-NHL。我国山东省NHL亚型分布特点不同于欧美国家,但与国内多中心研究大致相符。
简介:摘要利用日本数值预报及北京降水预报分析一下2012年3月6日昌图暴雪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2019.12-2022.12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用盲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4例)实施化疗治疗,实验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与比较组间肿瘤应答、肝脏毒性。结果:实验组病理学应答率(32.35%)、肿瘤坏死率≥50%(38.24%)、TRG4-5(61.76%)相比对照组要高(P0.05)。实验组肝脏实质坏死率(29.41%)相比对照组(8.82%)要低,组间脂肪肝、脂肪变性率相近(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有确切效果,可改善患者病理学应答,且不会增加肝脏毒性反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班主任是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工作者,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桥梁。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要加强小学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小学的文化教育,还要重视核心素养,本文立足于小学教育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教你如何做一个轻松而快乐的班主任。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弥漫性混合型纤维肌发育不良1例。患者因意识障碍13 h入院。CT血管成像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至腹主动脉范围内全身大动脉、中动脉管腔弥漫性扩张,伴多发局限性管腔狭窄及狭窄后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呈典型“串珠样”改变。头颅CT平扫示右侧丘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考虑为右侧丘脑急性梗死。综合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弥漫性混合型纤维肌发育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镜像模型和分割模型在髌骨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2种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46例髌骨骨折资料。男26例,女20例;年龄19~79岁,平均51.5岁。骨折均为AO分型C型。根据实体模型设计要求,将具备双侧下肢DICOM数据的患者归为镜像模型组(24例),仅有单侧下肢CT扫描DICOM数据的患者归为分割模型组(22例)。镜像模型组患者需行双侧膝关节及超过15 cm的胫骨近端CT扫描,分割模型组仅需要患侧膝关节CT扫描,分别提取原始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镜像模型组患者采用"三层面长短轴对照"方法进行对称性判断后,形成骨折原始模型和镜像模型并分别打印,术中参考镜像模型绘制的骨折线寻找形态一致骨折块,予以拼合与固定。分割模型组骨折块分割成独立实体,转化为STL文件后,分别打印,并将骨块按顺序拼合与固定。术后均摄X线片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模拟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1、6个月Bö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对于呈粉碎性、存在压缩和嵌插的骨折患者,仅适宜采用镜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对于无嵌插、无压缩、无粉碎性的骨折,两种模型都适宜;而存在双侧同部位骨折、小儿麻痹症、一侧肢体缺如的、曾有过陈旧性骨折的患者,适宜采用分割模型进行术前规划。镜像模型组患者采用"三层面长短轴对照"进行双侧对照,两侧的3个层面共6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割模型组和镜像模型组患者术前模拟手术时间分别平均为11.2、9.2 min,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3分;术后1、6个月Böstman评分均>20分。结论健侧髌骨镜像模型可以作为患侧的骨折复原模型进行使用,但严重退变者需预先验证对称性。3D打印镜像模型和分割模型均适用髌骨骨折术前规划,且具有互补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