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结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结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结,胸骨劈开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的3 336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肿瘤切缘距离确定靶肺组织范围后,将区域内累及的主要血管、支气管行解剖性离断,沿切割平面切除靶肺组织,完成解剖性亚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结果3 336例肺结节患者中,多发肺结节668例,孤立性肺结节2 668例。术后病理为良性283例,浸润前病变1 197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38例,原位腺癌445例,微小浸润性腺癌714例),浸润性腺癌1 713例,非腺癌73例,转移性癌70例。1 786例浸润性原发肺癌患者中,11例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分期为ypⅠA期;1 775例未行新辅助治疗,TNM分期为ⅠA期1 587例,ⅠB期112例,ⅡA期3例,ⅡB期18例,ⅢA期37例,ⅢB期9例,Ⅳ期9例。手术时间为(127.3±55.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8±2.4)d,≥3级并发症发生率为1.1%(38/3 336),术后30 d无死亡患者。结论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同时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的3 336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肿瘤切缘距离确定靶肺组织范围后,将区域内累及的主要血管、支气管行解剖性离断,沿切割平面切除靶肺组织,完成解剖性亚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结果3 336例肺结节患者中,多发肺结节668例,孤立性肺结节2 668例。术后病理为良性283例,浸润前病变1 197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38例,原位腺癌445例,微小浸润性腺癌714例),浸润性腺癌1 713例,非腺癌73例,转移性癌70例。1 786例浸润性原发肺癌患者中,11例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分期为ypⅠA期;1 775例未行新辅助治疗,TNM分期为ⅠA期1 587例,ⅠB期112例,ⅡA期3例,ⅡB期18例,ⅢA期37例,ⅢB期9例,Ⅳ期9例。手术时间为(127.3±55.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8±2.4)d,≥3级并发症发生率为1.1%(38/3 336),术后30 d无死亡患者。结论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同时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腔播散(STAS)对不同肿瘤大小的pT1N0M0期肺腺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511例行手术治疗的pT1N0M0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男285例,女226例,年龄[M(Q1,Q3)]60(53,66)岁。根据STAS状态将患者分为两组,即STAS(-)组(342例)和STAS(+)组(169例);并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术后病理肿瘤大小T分期(pT)进行分层分析,其中分为pT1a(pT≤ 1 cm,93例)、pT1b(1 cm<pT≤2 cm,280例)、pT1c(2 cm<pT≤ 3 cm,138例)及pT1b/c(1 cm<pT≤ 3 cm,418例)。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和逆概率加权(IPTW)调整的Kaplan-Meier(K-M)曲线分析STAS对纳入患者RFS的影响。结果STAS(+)组的复发率高于 STAS(-)组(22.5%比3.2%,P<0.001)。基于pT分层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T1b和pT1c分层中,STAS(+)患者的复发风险分别比STAS(-)患者高4.56倍(95%CI:1.56~13.33;P=0.006)和3.16倍(95%CI:1.07~9.33;P=0.038)。pT1b/c、pT1b和 pT1c的STAS(-)组患者分别与全部pT1a患者相比较,R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97±0.72)比(84.05±1.11)个月,(85.60±0.74)比(84.05±1.11)个月,(81.49±1.63)比(84.05±1.11)个月;均P>0.05]。IPTW调整前后,pT1b/c中STAS(+)组与STAS(-)组患者的R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2.50±2.23)比(85.12±0.72)个月,(77.74±1.12)比(84.59±0.64)个月,均P<0.001]。此外,STAS(+)组与STAS(-)组相比,局部和远处复发率更高(分别为6.7%比1.2%和8.2%比3.6%,均P<0.05)。结论对于pT1bN0M0和pT1cN0M0的肺腺癌患者,STAS(+)患者局部和远处复发率更高,RFS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