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探讨前列地尔脂质乳剂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PCI术后微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40例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在 12h之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 PCI后即刻开始给予患者前列地尔脂质乳剂注射液共 7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疗法。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前及 7天后对两组进行心肌声学造影,比较心肌微循环的血容量、血流量,灌注峰值强度,心肌开始灌注时间及灌注达峰时间,比较两组心肌微循环供血的效果。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 sICAM-1, 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 CD_(11b), CD_(18)水平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地尔组与对照组比较: 1.心肌微循环的血容量、血流量,灌注峰值强度,心肌开始灌注时间及灌注达峰时间,均有显著差异, p < 0.05。 2.血 sICAM-1, 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 CD_(11b), CD_(18)水平进行检测均有显著差异, p < 0.05。结论:前列地尔通过降低血液中细胞黏附因子 sICAM-1、 sVCAM-1、 CD11b以及 CD18表达,减轻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循环。
简介:摘要:探讨前列地尔脂质乳剂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微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大鼠制作MIRI 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前列地尔组及对照组心肌毛细血管墨汁灌流数以及大鼠血sICAM-1,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CD_(11b),CD_(18)水平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1.前列地尔组与对照组比较毛细血管墨汁灌流数增加最多,镜下可见大量的复流现象,且毛细血管管径变粗,治疗效果最佳,p < 0.05。2.前列地尔组及对照组比较血sICAM-1,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CD_(11b),CD_(18)水平进行降低,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前列地尔可以明显增加心肌缺血部位毛细血管灌流数,改善急性缺血微循环障碍,显著下调细胞粘附因子sICAM-1、sVCAM-1、CD11b以及CD18的表达水平,可以改善急性缺血再灌注微循环。
简介:摘要:探讨前列地尔脂质乳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微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在12h之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PCI后即刻开始给予患者前列地尔脂质乳剂注射液共7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疗法。给予前列地尔治疗7天后对两组进行心肌声学造影,比较心肌微循环的血容量、血流量,灌注峰值强度,心肌开始灌注时间及灌注达峰时间,比较两组心肌微循环供血的效果。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血sICAM-1,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CD_(11b),CD_(18)水平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地尔组与对照组比较:1.心肌微循环的血容量、血流量,灌注峰值强度,心肌开始灌注时间及灌注达峰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 < 0.05。2.血sICAM-1,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CD_(11b),CD_(18)水平进行检测均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前列地尔通过降低血液中细胞黏附因子sICAM-1、sVCAM-1、CD11b以及CD18表达,减轻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灌注损伤,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灌注微循环。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眼底病患者采用激光光凝术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 78例眼底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后视力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311.84±13.25)μm、中心凹容积(8.99±0.24)mm 均大于对照组的(286.29±8.47)μm、(8.56±0.17)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1%低于对照组的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底病采用激光光凝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等改善更明显,可提高患者视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原位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期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侧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侧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侧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在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中,分别使用新型"钢珠法"和传统"鞘管法"测量左心耳尺寸,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成功完成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74例。其中,男50例、女24例,中位年龄70(47~87)岁。传统"鞘管法"分别使用12 F输送鞘和5 F猪尾导管作为参考标尺,而新型"钢珠法"使用直径10 mm钢珠(固定于患者体表胸骨左缘第3肋间)作为参考标尺,统一在右前斜位(RAO)30°+足位(CAU)20°X线投射体位下推注造影剂进行造影显像,并分别测量左心耳开口宽度、左心耳深度及封堵器的标记环长度。结果共74例入组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57例,CHA2DS2-VASc评分为(4.65±1.54)分、HAS-BLED评分为(3.35±1.08)分。钢珠组测量的左心耳平均开口宽度(24.78±3.26) mm,显著高于输送鞘组(19.88±3.25) mm和猪尾导管组(22.36±3.81) mm(P<0.001);钢珠组测量的标记环长度(20.75±0.60)mm,其与真实标记环长度21 mm差值[(0.25±0.60)mm]显著小于输送鞘组[(4.34±1.74)mm]和猪尾导管组[(2.29±1.83)mm,P<0.001]。最终以钢珠法测量值为标准来选择封堵器大小,植入成功率98.7%(74/75,1例因左心耳开口太大放弃封堵)。所有患者术后45 d随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未发现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中,使用新型"钢珠法"进行左心耳大小测量是准确且安全有效的。若以传统"鞘管法"测量结果来选择封堵器大小,很有可能导致选择的封堵器尺寸偏小而影响手术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 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 子宫肌瘤患者 88 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 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有患者 44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 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 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 SAS 以及 SDS 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干预后 SAS 以及 SD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7.7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老年人腹股沟疝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2月~2016年7月老年腹股沟疝患者4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前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手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可能的并发症,描述患者的体征情况以及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满足患者护理要求,实现个体化的护理;患者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结果老年腹股沟疝患者45例,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以及家属都表示非常满意,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以及切口炎症问题,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老年人腹股沟疝的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并侧重分析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疾病治疗的78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并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随后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快速康复,提高康复效果。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这一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