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自制“灯笼式”后尿道吻合器在不离断尿道海绵体治疗后尿道狭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21例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医源性损伤8例,外伤13例,病程5.5(3-10)个月,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为(7±3.5)ml/s,术前均行尿道膀胱造影,明确尿道狭窄段长0.5-2.0cm,平均1.2cm,行夜间勃起功能检测(NPT)示夜间勃起次数≧2次,国际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12分。术中分离球部及膜部尿道海绵体,在尿道狭窄部背侧切开,切除狭窄段瘢痕,用自制“灯笼式”后尿道吻合器观察瘢痕切除彻底,并在其引导下用3-0可吸收线行无张力吻合。 结果 21例手术时间52-110min,平均66min,术后2-3周拔出导尿管,自行排尿,随访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自由尿流率均大于15ml/S,无勃起功能障碍并发症。结论 自制“灯笼式”后尿道狭窄吻合器能观察后尿道狭窄瘢痕切除情况,尿道重建时速度快,效果好,结合不离断尿道海绵体的术式,避免损伤尿道海绵体血管及神经,减少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中改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对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膀胱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TURBT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选用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闭孔神经阻滞,研究组选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与手术相关指标(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更平稳,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一针穿刺成功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TURBT中改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还可提升穿刺成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本研究比较101例在腹腔镜全胃切除后行裤形吻合与Roux-en-Y(RY)吻合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裤形吻合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明显优于RY吻合组,术后1年倾倒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RY吻合组(均P<0.05)。裤形吻合组患者术后1年体重显著高于RY吻合组(P<0.05)。
简介:摘要:在当今工程机械行业,再制造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工程机械再制造全流程管控方案的深度解析,不仅有助于提升再制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更能为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在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全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从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到生产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再到生产现场的管理与安全控制,都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和严格的执行。同时,质量控制更是再制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严格控制,以及对成品进行质量验收与改进,可以确保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原产品的水平。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通过不断优化再制造流程、提升再制造质量,我们可以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的绿色转型,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舒适护理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9例进行观察(2016年5月—2017年12月),针对59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后,A组29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B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手术室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护理后的VAS疼痛评分、焦虑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血糖波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给予手术室舒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减少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减少各项指标的波动,促进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Meige综合征所致眼睑痉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Meige综合征并接受神经环路阻断术的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Meige综合征分型既往治疗情况、术前及随访的痉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对眼睑痉挛程度进行分级,并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对手术前后眼部、口部肌张力障碍的症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计算术后眼睑痉挛相对于术前的改善程度。主要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32.2%),女性135例(67.8%);年龄58(51,64)岁(22~79岁);术后随访时间为24(21,28)个月。术前眼睑痉挛分级:3级12例(6.0%),4级187例(94.0%);术后末次随访时眼睑痉挛分级:0级100例(50.3%),1级64例(32.2%),2级31例(15.6%),3级4例(2.0%)。199例患者BFMDRS眼部评分术前为8.0(8.0,8.0)分,术后为0.0(0.0,1.0)分(Z=-12.41,P<0.001);199例患者术后眼睑痉挛均有改善,改善程度为100%(87.5%,100%),范围为43.8%~100%。不同性别和分型患者术后眼睑痉挛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5例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患者BFMDRS口部评分术前为2.0(0.5,4.5)分,术后为1.0(0.5,2.0)分(Z=-4.38,P<0.001),其中38.5%(25/65)患者术后口部症状有改善。术后7.5%(15/199)患者出现下睑外翻,100%(199/199)患者出现额部麻木,89.9%(179/199)患者出现流泪,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Meige综合征眼睑痉挛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区域分拣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的307例患者,根据手术标本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分为分拣组(123例)和未分拣组(184例)。结果分拣组淋巴结总检出数目、阴性淋巴结检出数目较未分拣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74±13.08)枚比(16.80±4.87)枚,t=9.381,P<0.001;(25.65±13.25)枚 比(16.04±4.87)枚,t=8.979,P<0.001];分拣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较未分拣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2.28)枚 比(0.76±1.34)枚,t=1.589,P=0.113]。分拣组共52例发生转移,其中10例出现跳跃转移现象。分拣组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患者的肿瘤位置、TNM分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淋巴结区域分拣提高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总淋巴结、阴性淋巴结、阳性淋巴结的检出数目,保证了分期的准确性,明确了阳性淋巴结位置以及跳跃转移情况,为结直肠癌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颅骨修补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首先应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三个月后实施颅骨修补术,观察组在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同时实施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伤残良好率为50%,对照组为20.83%;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为58.33%;观察组没有患者死亡,对照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颅骨修补与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期进行较分期进行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更好,能够减轻伤残程度,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原位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期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侧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侧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侧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腹膜癌是一类原发或继发于腹膜表面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针对腹膜癌发展的一套综合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分析CRS+HIPEC治疗腹膜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30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 054例)腹膜肿瘤外科连续治疗的1 384例腹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本组患者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吻合口数量、HIPEC方案等)、安全性[术中出血量、术后严重不良事件(SAE)及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生存情况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SAE依照国际腹膜癌联盟不良事件定义进行分级,将Ⅲ~Ⅳ级不良事件定义为SAE。围手术期定义为CRS+HIPEC治疗日至术后30 d。OS定义为CRS+HIPEC手术当日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结果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男529例(38.2%),中位年龄55(10~87)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2.6 kg/m2。1 384例腹膜癌患者中来源于胃癌164例(11.8%),结直肠癌287例(20.7%),腹膜假黏液瘤356例(25.7%),腹膜恶性间皮瘤90例(6.5%),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等共计300例(21.7%),腹膜后肉瘤、肺癌、乳腺癌等少见来源肿瘤187例(13.5%)。本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595(90~1 170)min,中位脏器切除数2(0~10)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4(0~9)个,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21(1~39)分,细胞减灭程度(CC)评分0~1分达61.9%(857/1 384)。HIPEC方案:顺铂+多西他赛917例(66.3%)、顺铂+丝裂霉素183例(13.2%)、阿霉素+异环磷酰胺43例(3.1%)及其他方案240例(17.3%)。331例(23.9%)腹膜癌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500例次,其中21例(1.5%)患者因治疗无效于围手术期内死亡,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6(0.3~182.7)个月,414例(29.9%)死亡,mOS为38.2个月(95% CI:30.6~45.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50.4%、39.3%。其中,胃癌腹膜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膜间皮瘤和妇科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mOS分别为11.3个月(95% CI:8.9~13.8)、18.1个月(95% CI:13.5~22.6)、59.7个月(95% CI:48.0~71.4)、19.5个月(95% CI:6.0~33.0)和51.7个月(95% CI:14.6~8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为胃癌(HR=4.639,95% CI:1.692~12.724)、结直肠癌(HR=4.292,95% CI:1.957~9.420)和恶性腹膜间皮瘤(HR=2.741,95% CI:1.162~6.466);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60分(HR=4.606,95% CI:2.144~9.895)、70分(HR=3.434,95% CI:1.977~5.965);CC评分为1分(HR=2.683,95% CI:1.440~4.999)、2~3分(HR=3.661,95% CI:1.956~6.852)以及围手术期发生SAE(HR=2.588,95% CI:1.846~3.629)均是影响本组腹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S+HIPEC是针对腹膜癌有效的整合治疗技术,可延长生存,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术前需要严格筛选病例,KPS评分<80分者应慎重选择接受CRS+HIPEC治疗;术中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达到满意细胞减灭程度;另还要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SAE以降低腹膜癌患者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技术较开腹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入路选择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32例,开腹手术)、传统组(35例,侧方入路的腹腔镜根治术)和SMA组(30例,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根治术)。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围术期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累积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传统组和SMA组相比,开腹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SMA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SMA组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比开腹组、传统组多,术中出血量比开腹组、传统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开腹组为28.1%,传统组为8.6%,SMA组为6.7%,三组比较开腹组>传统组>SMA组(P<0.05)。术后3年生存率开腹组为65.6%,传统组为65.7%,SMA组为7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治疗右半结肠癌可减少对机体的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以动脉优先入路可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癌(CRC 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诊治的CRC 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90例CRC PC患者接受CRS+HIPEC治疗,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3岁,男51例,女39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95% CI为15.7~28.1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8.6%、21.1%和5.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8/9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2/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原发肿瘤部位(P=0.020)、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P<0.001)、腹膜癌指数(P<0.001)、肿瘤细胞减灭程度(P<0.001)、腹水量(P=0.012)、术后辅助化疗周期(P<0.001)与总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P=0.033)、肿瘤细胞减灭完全(P=0.014)、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P=0.002)为总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RS+HIPEC可延长部分CRC PC患者的生存时间,严格患者筛选和彻底的CRS是该治疗策略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癌(CRC 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诊治的CRC 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90例CRC PC患者接受CRS+HIPEC治疗,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3岁,男51例,女39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95% CI为15.7~28.1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8.6%、21.1%和5.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8/9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2/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原发肿瘤部位(P=0.020)、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P<0.001)、腹膜癌指数(P<0.001)、肿瘤细胞减灭程度(P<0.001)、腹水量(P=0.012)、术后辅助化疗周期(P<0.001)与总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P=0.033)、肿瘤细胞减灭完全(P=0.014)、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P=0.002)为总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RS+HIPEC可延长部分CRC PC患者的生存时间,严格患者筛选和彻底的CRS是该治疗策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