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研究前瞻性收集2020年6—12月北京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骶神经调控术变频刺激(VFS)模式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VFS模式治疗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纳入标准:①已植入骶神经刺激系统;②年龄≥18岁;③传统恒频刺激骶神经调控术(CFS-SNM)治疗效果不佳,经反复调整刺激参数仍无法获得满意改善;④存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⑤试验期间不随意增减影响下尿路症状及盆腔功能的相关药物;⑥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55(47~74)岁。3例诊断为OAB,2例诊断为间质性膀胱炎(IC),1例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所有患者升级为VFS模式前接受CFS治疗时间平均20.6个月,均伴有缓解不满意的严重尿频症状。治疗结果显示,4例在恒频期和变频期的日均排尿次数分别为14次和12次,11次和8次,11次和8次,16次和9次;膀胱过度活动症调查问卷(OAB-Q)评分分别为7分和4分,6分和6分,2.5分和2分,4分和3分,均呈改善趋势。2例IC患者在变频期的尿频症状较前加重,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未见明显变化,其中1例在恒频期和变频期的VAS均为6分,1例分别为7分和5分。总体来说,VFS模式对尿频症状的改善程度不劣于CFS模式。对于IC患者,可在获得满意的疼痛管理前提下尝试多组变频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血液透析联合灌流治疗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住院的92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性治疗及血液透析联合灌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24 h Upro)、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及清蛋白(ALB)水平,以及免疫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BG、肾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Cr、24 h Upro及ALB分别为(482.54±166.46)μmol/L、(1 095.34±154.78)mg及(33.04±3.91)g/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免疫炎性因子IL-6、IL-10、IL-17、MCP-1和hs-CRP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低氧血症、低血压、感染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通过降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免疫炎性因子IL-6、IL-17、MCP-1和hs-CRP水平,增加IL-10含量,能有效抑制炎症刺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修复肾脏微血管循环,从而改善肾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9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30.4%)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病。69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前2例患者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应用改良McCormick分级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2.9%),伤口愈合不良2例(2.9%),硬膜外血肿1例(1.4%),术后感染4例(5.8%)。69例患者中,术后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52例(75.4%),改善12例(17.4%),恶化5例(7.2%)。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仅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为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OR:4.77,95%CI:1.21~18.79,P=0.026)。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20.1)个月(30~95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47例(77.0%),改善9例(14.8%),恶化5例(8.2%)。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低的患者其术后的神经功能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9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30.4%)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病。69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前2例患者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应用改良McCormick分级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2.9%),伤口愈合不良2例(2.9%),硬膜外血肿1例(1.4%),术后感染4例(5.8%)。69例患者中,术后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52例(75.4%),改善12例(17.4%),恶化5例(7.2%)。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仅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为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OR:4.77,95%CI:1.21~18.79,P=0.026)。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20.1)个月(30~95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47例(77.0%),改善9例(14.8%),恶化5例(8.2%)。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低的患者其术后的神经功能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联合零切迹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镜下Hybrid手术治疗的1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6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以及Cobb角;检查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位置及零切迹融合器有无松动、滑脱、移位等;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零切迹融合器的融合情况;采用Kellgren分级标准判断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应用32个零切迹融合器和16个人工椎间盘。术后复查X线片均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及零切迹融合器位置良好。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2例。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着时间延长,16例患者的VAS和ODI均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颈椎Cobb角的角度呈增加趋势(均P<0.01);而手术前、后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结果为优9例,良4例,可3例,优良比例为13 ∶16;无一例出现颈椎人工椎间盘或融合器松动、滑脱、移位等情况;32个应用零切迹融合器的手术节段中,Bridwell分级Ⅰ级融合25个节段,Ⅱ级融合7个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Kellgren分级Ⅰ级退变1例,Ⅱ级退变2例;16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异位骨化。结论Hybrid手术治疗MCSM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部分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椎体退变的发生,同时取得良好的减压和稳定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联合零切迹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镜下Hybrid手术治疗的1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6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以及Cobb角;检查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位置及零切迹融合器有无松动、滑脱、移位等;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零切迹融合器的融合情况;采用Kellgren分级标准判断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应用32个零切迹融合器和16个人工椎间盘。术后复查X线片均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及零切迹融合器位置良好。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2例。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着时间延长,16例患者的VAS和ODI均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颈椎Cobb角的角度呈增加趋势(均P<0.01);而手术前、后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结果为优9例,良4例,可3例,优良比例为13 ∶16;无一例出现颈椎人工椎间盘或融合器松动、滑脱、移位等情况;32个应用零切迹融合器的手术节段中,Bridwell分级Ⅰ级融合25个节段,Ⅱ级融合7个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Kellgren分级Ⅰ级退变1例,Ⅱ级退变2例;16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异位骨化。结论Hybrid手术治疗MCSM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部分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椎体退变的发生,同时取得良好的减压和稳定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危重症合并腹腔高压患者“动留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将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2例危重症合并腹腔高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WSACS2013版指南中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动留针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VP、腹腔灌注压和APACHE Ⅱ评分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IVP和腹腔灌注压都比治疗前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APACHE Ⅱ评分比治疗前有所增加,观察组增加幅度更大。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留针术”能够明显帮助缓解患者的腹腔高压,在危重症合并腹腔高压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采用“动留针术”帮助患者降低腹腔高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TK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并研究TTK在ccRCC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对112例ccRCC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测定,根据TTK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TTK高表达组和TTK低表达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和分期等临床特征与TTK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别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TK对ccR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TTK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结果ccRCC患者标本中TT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TK表达水平与患者T分期(P=0.008)和淋巴结转移(P=0.023)明显相关。TTK敲除能够抑制ccRCC细胞株HTB-47和CRL-1932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还有助于小鼠体内ccRCC的生长和转移。结论TTK能够影响ccRCC的进展,并可能成为ccRCC治疗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高能量激光疗法(high-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治疗肩周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肩周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T组,32例)和对照组(C组,31例)。T组行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HILT治疗,C组行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类固醇关节腔注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后1个月(T1)、治疗后2个月(T2)、治疗后3个月(T3)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 SPADI),并比较两组患者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CM评分)、显效率、不良事件及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T1、T2、T3时SPADI评分与T0时的差值组间差异的双侧90%CI上限均小于非劣效性界值。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T3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C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但同一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时组间显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无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T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手法松解联合HILT治疗肩周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非劣效于手法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本中心并接受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的P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POP定量分期均在Ⅲ期以上。年龄70~82岁,产次1~3次,均为阴道分娩。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各项尿动力学参数均未见明显变化,但术前半数患者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且均在术后消失。此外,同步X线影像显示术后的盆腔器官更为接近正常解剖位置。POP定量分期提升明确,相关量表显著改善。1例患者门诊复查时诉术后过度拉伸时偶尔出现腰背部不适,予以对症支持处理后好转。结论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POP患者的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术后解剖位置恢复满意,对下尿路功能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