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车载诊断(OBD)系统可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及部件(如发动机、催化转化器、氧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OBD远程监测数据的高排放柴油车筛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从中抽取10省份,再从每省份中选择2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 578人,随访期间糖耐量受损(IGT)发生612人(男性268人,女性344人),总计随访37 364.82人年,IGT发病率为16.4/1 000人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290人(男性128人,女性162人),总计随访39 731.31人年,IFG发病率为7.3/1 000人年。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年龄、城乡、糖尿病家族史、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1.60,95%CI:1.32~1.95)、城市居民(OR=1.41,95%CI:1.16~1.71)、肥胖(OR=1.56,95%CI:1.12~2.19)、血脂异常(OR=1.52,95%CI:1.25~1.83)、高血压(OR=1.32,95%CI:1.07~1.61)以及身体活动不足(OR=1.25,95%CI:1.04~1.50)是IGT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OR=1.31,95%CI:1.01~1.70)、糖尿病家族史(OR=1.71,95%CI:1.13~2.60)、超重(OR=1.41,95%CI:1.04~1.92)、肥胖(OR=2.09,95%CI:1.38~3.17)以及高血压(OR=1.53,95%CI:1.18~2.00)是IFG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相比IFG,IGT发病率较高。年龄≥50岁者、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身体活动不足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成人血压与糖尿病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参加中国慢病监测项目2010年基线调查和2016—2017年队列随访中年龄≥18岁的血糖正常且调查资料完整的6 846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城乡、收入、地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身体活动状况、是否蔬果摄入不足、是否红肉摄入过多、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空腹血糖(FPG)、75 g口服葡萄糖试验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计算体重指数(BMI)等。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FPG<7.0 mmol/L且7.8 mmol/L≤2hPG<11.1 mmol/L,和(或)6.1 mmol/L≤FPG<7.0 mmol/L且2hPG<7.8 mmol/L定义为糖尿病前期。将研究对象按照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4 304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组(960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277例)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SDH)组(1 305例)。用χ²检验和F检验比较各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与糖尿病前期发病的关系。结果在6 846名研究对象中,男性2 936名(42.9%),女性3 910名(57.1%),年龄(46.67±13.33)岁。平均随访6.4年,在随访期间共有809例进展为糖尿病前期,正常血压组、ISH组、IDH组及SDH组分别为452、147、31和179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城乡、地区、身体活动、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蔬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多、BMI以及血脂异常后,与正常血压组相比,ISH组糖尿病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45%(OR值为1.45,95%CI 1.11~1.90,P<0.05),SDH组糖尿病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53%(OR值为1.53,95%CI 1.21~1.94,P<0.05),IDH组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风险无关(P>0.05)。结论我国高血压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ISH和SDH人群)作为今后重点干预对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群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敏感性分析将死亡者和高胆固醇血症者剔除。结果共纳入26 907人进入分析,随访期间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男性491例,女性637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BMI正常/腰围正常者为参照,全人群和男性具有CVD危险因素人群,BMI正常/腹型肥胖组、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0%(HR=1.50,95%CI:1.07~2.08)、51%(HR=1.51,95%CI:1.20~1.91)、46%(HR=1.46,95%CI:1.09~1.96)和63%(HR=1.63,95%CI:1.12~2.38)、56%(HR=1.56,95%CI:1.20~2.03)、45%(HR=1.45,95%CI:1.05~2.01),超重/腰围正常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全人群和女性CVD危险因素人群,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0%(HR=1.40,95%CI:1.15~1.72)、46%(HR=1.46,95%CI:1.16~1.83)和35%(HR=1.35,95%CI:1.08~1.69)、30%(HR=1.30,95%CI:1.01~1.67),超重/腰围正常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变化。结论在男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或单纯腹型肥胖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发病风险增加;提示在控制体重预防缺血性卒中,应将BMI和腰围进行结合来评价人群肥胖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11个省60个监测点(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心血管病者,共36 19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27 44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 699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平均随访6.4年(共171 431.1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脑卒中1 3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内出血197例,缺血性卒中1 149例),发病密度为7.77/1 000人年。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自评健康非常好者为参照,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8%(HR=1.68, 95%CI:1.22~2.32),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7%(HR=1.47, 95%CI:1.05~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年龄和血脂异常对自评健康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存在修饰作用(交互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全人群结果一致。结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发生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自评健康差的超重/肥胖、年龄<60岁或血脂异常人群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监测点(城市和农村各1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共8 62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5 99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地区、城乡等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5 782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4年(36 927.0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型糖尿病发病事件592例,2型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6.0/千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与静坐时间0.0~h/d者相比,静坐时间>6.0 h/d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3%(HR=1.33,95%CI:1.05~1.68)。亚组分析显示结果和全人群结果略有不同,只在男性、吸烟、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农村、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中发现,静坐时间过长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结论静坐时间过长可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成年人静坐时间,尤其是每日静坐时间>6.0 h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