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体黏合骨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聚乳酸-乙醇酸(PLGA)/β磷酸三钙(β-TCP)骨支架作为对照组,两组支架均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亲水性通过吸水率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成骨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体外生物安全性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一体黏合骨支架吸水率[(25.2±0.6)%]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t=17.000,P<0.01,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3、8、13 d后MTT比色法测定值分别为0.16、0.33、0.75和0.14、0.20、0.45,结果显示共培养的第3~13天,细胞在两组支架上数量均显著增加(t=5.5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第8天开始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5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第3、8、13天,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值分别为62、151、228和39、84、121细胞在两组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1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2、4、6、8 d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323、0.523、0.752、0.931和0.328、0.521、0.753、0.932,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n=3)。结论一体黏合骨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短期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住院患者20例(40个膝关节),依据Kellgren-Lawrence(K-L)分类方法分为2~4级,给予PRP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于第0天及第3、6、12周使用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状况。结果20例患者中男3例,女17例,年龄(53.60±9.12)岁,体质指数(27.4±8.62)kg/m2。20例患者双膝关节受累,40膝中K-L 2级14膝,K-L 3~4级26膝。第12周静息、活动VAS评分低于第0天的相应值(P<0.05),K-L 2级患者的第0天和第3周静息、活动VAS评分低于第3~4级(P<0.05)。结论PRP注射在12周内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慢性疼痛有明显改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分析4所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 273例(2 689个椎体)OVCF行PV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94例,女1 279例;年龄52~91岁[(69.1±3.1)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581例,604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 692例,2 085个椎体)。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相关(P<0.05或0.01);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椎骨折(OR=1.68,95%CI 1.11~2.55,P<0.05)、椎体压缩率>40%(OR=1.98,95%CI 1.29~3.02,P<0.01)、骨水泥注入量≥5.5 ml(OR=1.55,95%CI 1.07~2.26,P<0.05)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显著相关。结论胸椎骨折、椎体压缩率>40%、骨水泥注入量≥5.5 ml是OVCF行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骨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ARCOⅡB-ARCOⅢA期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96例,按入选标准纳入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A)患者采用股骨头粗通道髓心减压,死骨刮除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术。观察组(B)患者采用股骨头粗通道髓心减压、死骨刮除同种异体骨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打压植骨术。其中A组男37髋,女11髋,年龄(34.96±6.27)岁,术前疼痛时间为7~12个月,平均疼痛时间9个月;B组男38髋,女10髋,年龄(35.09±5.55)岁,术前疼痛时间为7~13个月,平均疼痛时间9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A、B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患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42.6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的患髋Harris评分较术前患髋Harri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71、-7.632,P<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的患髋Harris评分较A组患者患髋Harri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3,P<0.05)。前5例B组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0、-3.301,P<0.05)。术后康复时间B组患者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06,P<0.05)。术后股骨头塌陷发生率B组患者较A组患者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6,P<0.05)。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骨移植能促进植骨愈合,缩短康复时间,患髋的功能恢复更好。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出血相应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1细胞系)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D1细胞分成6组,对照组、对照组+低浓度ACTH组、对照组+高浓度ACTH组、成骨组、成骨组+低浓度ACTH组、成骨组+高浓度ACTH组;各组孵育细胞6 d后通过茜素红染色法评价成骨分化;分别孵育细胞1、3、6 d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定量分析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黑皮质素受体-3(MC3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孵育细胞3、6 d后,采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和骨涎蛋白(BSP)表达水平。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RT-PCR检测结果发现,第3天成骨组+高浓度ACTH(1×10-8 mol/L)组黑色素3蛋白受体(MC3R)表达(1.33±0.01)低于成骨组(1.8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9,P<0.05);第6天成骨组+高浓度ACTH(1×10-8 mol/L)组Runx2表达(0.72±0.01)低于成骨组(1.16±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2,P<0.05);成骨组+高浓度ACTH(1×10-8 mol/L)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表达(0.58±0.02)显著低于成骨组(2.2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8,P<0.05);成骨组+高浓度ACTH(1×10-8 mol/L)组茜素红染色吸光度(A)值(0.270±0.012)显著低于成骨组(0.361±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5,P<0.05);在蛋白水平,Runx2、BSP基因蛋白表达都有下降的趋势;成骨组+低浓度ACTH(1×10-9 mol/L)组茜素红染色A值(0.363±0.013)同成骨组(0.360±0.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5,P>0.05),且对成骨基因和蛋白表达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浓度ACTH(1×10-8 mol/L)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而且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3/4或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8、12.004,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4 2枚椎弓根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结论与TT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骨小梁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4~62岁,平均45.6岁;患者均接受了后路寰枢椎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侧块关节间植入3D打印融合器。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寰齿前间距(ADI)、颈髓角(CMA)、齿状突尖距钱氏线距离(DOCL),并观察侧块关节的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6.5 min(85~190 min),透视次数平均9.4次(6~21次),出血量平均82.3 mL(50~210 mL)。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梗死等并发症,未出现内置物断裂、移位、松动等情况。所有患者术后获18~42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JOA评分、ADI、CMA、DOCL由术前的(8.33±0.98)分、(8.66±1.64)mm、119.63°±4.15°和(9.66±2.15)mm分别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14.17±1.03)分、(2.63±0.59)mm、153.76°±7.88°和(2.0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3D打印骨小梁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能够实现满意的复位,维持关节间隙的撑开高度,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23a-3p通过调控Runx2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及正常的女性志愿者各30例,检测两组血清中miR-23a-3p表达水平。建立雌性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后提取BMSCs,将miR-23a-3p inhibitor和miR-阴性对照(NC)分别转染入BMSCs,检测miR-23a-3p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成骨基因Runx2、骨钙素(OCN)、Ⅰ型胶原(Collagen Ⅰ)信使RNA(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培养HEK293细胞,将miR-23a-3p模拟物和miR-NC分别于野生型Runx2 3’端非编码区(3’UTR)(WT)或突变型Runx2 3’UTR(Mut)重组质粒共转染,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最后将miR-23a-3p inhibitor和miR-23a-3p inhibitor+siRunx2分别转染入BMSCs,检测Runx2蛋白、OCN、Collagen Ⅰ mRNA含量及ALP含量,两样本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MOP患者血清中miR-23a-3p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872±0.307比0.382±0.183,t=7.514,P<0.05)。转染miR-23a-3p inhibitor的BMSCs中miR-23a-3p表达量低于转染miR-NC组(0.480±0.045比1.361±0.113,t=-16.2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miR-23a-3p inhibitor的BMSCs中Runx2蛋白、OCN、Collagen Ⅰ mRNA表达量及ALP含量高于转染miR-NC组[0.608±0.065比0.234±0.041,0.523±0.053比0.229±0.046,0.652±0.060比0.381±0.030,(5.569±0.377) U/L比(2.513±0.308) U/L,t=9.409、9.036、10.846、14.0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一步证实了Runx2是miR-23a-3p的直接靶点。转染miR-23a-3p inhibitor+siRunx2的BMSCs中Runx2蛋白、OCN、Collagen Ⅰ mRNA表达量及ALP含量低于转染miR-23a-3p inhibitor组[0.373±0.051比0.600±0.083,0.321±0.015比0.645±0.030,0.417±0.027比0.617±0.065,(3.733±0.056) U/L比(6.751±0.091) U/L,t=5.188、21.491、6.414、63.0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23a-3p通过负调控Runx2基因的表达抑制BMSCs成骨分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男性患者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分为3组,吸烟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吸烟患者术中不应用氨甲环酸以及不吸烟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纳入标准为,中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年龄60~80岁男性;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组术前1年以上吸烟史,未戒烟;对照组无吸烟史或戒烟1年以上。排除标准为,双侧同时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无严重并发症;术前无影响凝血疾病;术前无影响凝血药物应用史;无氨甲环酸过敏;无膝关节感染。所有患者由同一主任医师行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患者在切皮前及假体装入后给予1.0 g氨甲环酸静滴。分别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术前术后凝血指标、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及并发症。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吸烟与不吸烟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后术后Hct水平较均显著高于不应用氨甲环酸组患者(吸烟+氨甲环酸0.36±0.05,单纯吸烟组0.30±0.08,单纯氨甲环酸组0.35±0.10,t1=1.819,P1<0.01,t3=2.469,P3<0.05),且术后Hct变化值(吸烟+氨甲环酸0.12±0.02,单纯吸烟组0.18±0.05,单纯氨甲环酸组0.10±0.07,t1=7.047,P1<0.01,t3=5.882,P3<0.01)和Hb变化值[吸烟+氨甲环酸(45.5±12.0) g/dL,单纯吸烟组(55.0±8.4) g/dL,单纯氨甲环酸组(41.5±12.2) g/dL,t1=4.102,P1<0.01,t3=5.764,P3<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吸烟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661.80±358.11) ml,t1=2.319,P1<0.05,t3=2.914,P3<0.01]、隐性失血量[(451.51±389.73) ml,t1=2.782,P1<0.01,t3=3.947,P3<0.01]及计算的总失血量[(1 113.31±729.33) ml,t1=2.678,P1<0.01,t3=3.518,P3>0.05]均显著高于吸烟+氨甲环酸[术后引流量(500.82±254.11) ml,隐性失血量(261.22±187.73) ml,总失血量(752.03±442.82) ml]和单纯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463.13±240.34) ml,隐性失血量(197.21±119.14) ml,总失血量(660.35±362.48) ml],术后输血的概率也显著增高(吸烟+氨甲环酸7/33,单纯吸烟组18/22,单纯氨甲环酸组8/32,χ12=0.704,P1<0.01,χ32=5.698,P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患者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显著的减少出血量和输血的概率,未显著增加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理工大学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65例(共85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突成形术,观察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高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85个椎体均成功完成手术,随访6~18个月,术前患者疼痛缓解,术前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后3 d、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能够部分恢复患者椎体高度,快速缓解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0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随访期间(随访时间>5年)死亡患者,最终纳入39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VP组(210例)和PKP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手术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伤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PVP组手术时间[(33.1±10.0)min]短于PKP组[(39.1±12.8)min],骨水泥注入量[(3.5±1.1)ml]少于PKP组[(4.8±1.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2、-12.779,P均<0.01)。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和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椎体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3.9±2.3)、(5.6±2.6) mm,伤椎Cobb角分别较术前减小(4.2±2.3)°、(6.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69、-7.930,P均<0.01);两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和PKP均可以明显减轻OVCFs患者的疼痛症状,但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的改善优于PVP;PVP与PKP治疗OVCFs均具有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