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药学干预对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揭示药学干预在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依从性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精神健康结果以促进青少年精神健康护理的进步,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护理策略,满足青少年患者的特殊需求,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0例精神障碍青少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5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接受门诊诊疗服务和药学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用药交代等诊疗服务。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与用药知晓率情况。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在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与用药知晓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论表明,药学干预在提高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疾病和用药的认识方面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强调了改善临床护理策略以更好满足青少年患者需求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药学干预的最佳实践和长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9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动态,为控制和消除大骨节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汇总分析2019年在全国13个大骨节病病区省份所有病区县(市、区、旗)的全部病区村进行的基本资料收集和儿童病情监测数据。儿童病情监测为对病区村内全部7 ~ 12周岁儿童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临床检查阳性的儿童拍摄双手X线片,临床检查及X线复核检查均为阳性,诊断为大骨节病病例。结果在监测的823 365名7 ~ 12周岁儿童中,共有3 057名儿童具有类似大骨节病的临床体征,为大骨节病疑似病例。X线复核检查结果显示,3 057名儿童X线表现均正常,无X线阳性改变,即未检出儿童大骨节病病例。本次共监测13个病区省份的16 559个病区村,均达到了大骨节病消除标准。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12个病区省份均完成了全部病区村的监测,且12个病区省份病区村大骨节病消除率均为100.00%,全国病区村大骨节病消除率为99.01%(16 559/16 725)。结论2019年无儿童大骨节病病例检出,全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持续处于消除水平。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12个病区省份达到消除标准的病区村比例均为100.00%。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介入手术应用于脑血管病中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我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患者 60 例,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中 。以随机分组方式,设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为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为介入治疗。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较无统计差异( P > 0.05 );两组术后纤维蛋白原、 D- 二聚体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两组组内术后与术前 纤维蛋白原 、 D- 二聚体比较有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介入手术会改变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 纤维蛋白原 、 D- 二聚体水平,控制血栓的发生,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教育与正念认知训练联合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对其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 2016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我院病情处于康复期的 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 A组(对照组)、 B组(干预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团体教育与正念认知训练的 45例设为 B组,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结果:护理后, B组患者自尊感 (SES)与 A组相比明显更高 P< 0.05;且 B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GSES)评分与 A组相比也明显更高, P< 0.05。结论:团体教育与正念认知训练联合护理可有效提升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的自尊感与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健康,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应用于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接收的 70 例 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中。采用奇偶数平均分配方式,奇数患者设对照组, 35 例;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 35 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采用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可提高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同时患有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 MMA)和血友病A(hemophilia A, HA)患者生育史的家系的病因,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对亲代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Sanger测序对变异进行验证并对再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进一步采用长距离PCR(long distance PCR,LD-PCR)检测HA患儿(先证者弟弟,Ⅱ-2)和母亲F8基因第22内含子倒位(intron 22 inversion, Inv22)变异。最后,对第三次妊娠胎儿同时进行MMA和HA致病基因的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父亲携带单纯型MMA相关MMUT基因c.729_730insTT(p.D244fs)杂合变异,母亲携带MMUT基因c.1853T>C(p.L618P)杂合变异。先证者弟弟(Ⅱ-2)为F8基因Inv22引起的HA患者,同时为c.729_730insTT(p.D244fs)杂合变异携带者,其母亲为Inv22携带者。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显示为MMUT基因c.1853T>C(p.L618P)杂合变异携带者。结论高通量测序有助于为先证者临床诊断明确但无法进行基因检测的家系寻找遗传学病因,LD-PCR可快速有效的进行F8基因Inv22检测,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