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混合模拟技术对国内3家大型三甲医院急诊医师危重症抢救能力开展评价。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国内3家大型三甲医院不同层级的95名急诊医师参加基于混合模拟技术的标准化情境模拟考核。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别急诊医师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急诊医师总成绩为(62.65±18.34)分,通过率为60.0%(57/95)。培训年限满1年的急诊医师成绩为(55.07±20.86)分,满2年的为(68.53±18.13)分,满3年及以上者为(64.43±14.91)分,不同培训年限急诊医师成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医师成绩为(61.70±14.00)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为(50.11±17.06)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为(77.08±12.90)分,不同单位急诊医师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家医院急诊医师危重患者抢救能力普遍存在不足,不同培训年限和来自不同单位的急诊医师在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方面也缺乏一致性,提示亟需开展规范化培训以使急诊医师危重症抢救能力具有均质性。

  • 标签: 急诊医师 混合模拟 评价 危重症抢救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与危重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和预后的关系,评价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美国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中2001年至2012年的35 860例患者的相关记录。依据PLT将患者分为PLT减少组(PLT<100×109/L)、PLT正常组(100×109/L≤PLT≤300×109/L)和PLT增多组(PLT>300×109/L)。本研究纳入18岁以上且89岁以下的成年患者,排除存活时间少于24 h、缺失生命体征记录或PLT的患者。结局事件为患者住院死亡。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存活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合重要的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以预测重症患者住院预后情况,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列线图辨别力。结果与PLT正常组及PLT增多组比较,PLT减少组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碍明显加重,患者的SOFA评分[3(2,5) vs. 2(1,5) vs. 7(5,9)]、SAPS-Ⅱ评分[31(23,41) vs. 32(23,42) vs. 38(30,50)]、住院病死率(35.0% vs. 45.2% vs. 54.7%)、机械通气率(50.3% vs. 41.4% vs. 62.8%)和肾脏替代治疗率(1.3% vs. 1.3% vs. 6.0%)均明显更高(均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PLT减少是住院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PLT<100×109/L的风险比为1.477,95%CI为1.347~1.691,P<0.01。以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列线图的AUC为0.744。结论PLT减少是影响重症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后指标。PLT相关的列线图有良好的区分度,有可能帮助临床医生评估住院患者预后结局。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危重病 死亡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为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监测提供新指标。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 min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 min,在按压2 min后予以肾上腺素20 μ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主动脉压、右心房压力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从按压30 s至4 min,每隔30 s为时间点,计算时间点前6 s的平均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平均灌注指数、平均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将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7只雄性家猪均成功被诱发室颤。4 min胸外按压过程中,每分钟的平均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30 s测算的右颈动脉血流量为(92.7±32.7)mL/min,在按压1 min时下降至(48.5±23.5)mL/min(P<0.05)。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按压期间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同步变化趋势。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不同变化趋势。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具有正相关性(r=0.66,P<0.01),与灌注指数也呈正相关性(r=0.57,P<0.01)。结论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和灌注指数具有正相关性,即时监测这两种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情况。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颈动脉血流 脉搏血氧波形 灌注指数 冠状动脉灌注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关于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的测量值(初始值、平均值和最高值)在接受心肺复苏患者中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准则进行,检索Pubmed、Embase、Coch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gov、万方、维普、CNKI共8个数据库,收集所有在成人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期间进行NIRS监测的观察性研究,并排除病例报告、综述和研究样本量小于5例的研究。两名作者评估纳入文章的质量并提取数据,结果效应使用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进行标准化。结果本综述纳入22项观察性研究,共计3 578例患者(304例患者发生院内CA,3 274例患者发生院外CA)。研究发现患者的NIRS rSO2初始值(SMD=0.72,95%CI: 0.50~0.94)、平均值(SMD=1.12,95%CI: 0.86~1.37)和最高值(SMD=1.86,95%CI: 0.77~2.96)均与患者发生ROSC相关,ROSC组具有较高的脑氧饱和度测量值。不管是院外还是院内发生CA患者,其NIRS的平均rSO2测定值与ROSC均有关联性(SMD=0.94,95%CI: 0.68~1.19;SMD=1.65,95%CI: 0.85~2.45),院外发生CA患者与院内发生CA患者的平均rSO2测定值与ROSC的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不管是院内还是院外发生CA,恢复ROSC的患者在整个复苏过程中的NIRS脑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非ROSC患者,其中平均NIRS rSO2测定值与ROSC具有相对较强的关联。

  • 标签: 近红外光谱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脑血氧饱和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急诊困难气道的预测能力。方法从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行气道管理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对其同时应用基于CHANNEL流程和改良Mallampati分级(modified Mallampati test, MMT)进行气道评估,完成后予直接喉镜下显露声门继而进行Cormack-Lehane分级。以Cormack-Lehane分级Ⅲ级或Ⅳ级定义为困难气道。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价应用MMT、CHANNEL流程进行气道评估时预测困难气道的能力。结果接受急诊气道管理的312例患者中有122例被纳入研究,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预测困难气道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1%,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为0.948(0.907~0.988)。与MMT比较,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困难气道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P<0.05)。结论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可有效准确预测急诊患者的困难气道。

  • 标签: CHANNEL流程 气道管理 困难气道 评估 预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