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二中学 441000
摘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数学能力体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需不断渗透数学思想,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进一步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的人才。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等都属于数学思想,而在解题中正确、合理、严谨的分类,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困难问题容易化。本文将主要阐述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策略,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分类思想;初中数学;渗透策略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两者本质相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顾名思义,分类思想就是可以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数形从相同点、不同点等角度进行分类,以揭示数学之间的规律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数学问题。因此,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解题素质以及能力。
一、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利于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
在“双减”的教育大背景下,提质增效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以最精准的教学内容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初中生的升学压力较大,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细致地把控。而分类思想是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学会举一反三,分类思想与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更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提质增效。
(二)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比小学数学知识范围更广、类别更多,若只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累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而初中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举一反三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必备的数学素质与能力,才可以做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分类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与分析,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梳理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框架。
(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逻辑性强、复杂性高的数学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可以不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问题
(一)分类思想重视不高,实际应用场合较少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对分类思想的了解不够透彻,少数教师认为分类思想在教学中渗透会花费较多时间。因此,教师会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对分类思想的重视度不高,就不会认识到分类思想的内涵,且会影响分类思想的应用效率。在缺乏应用场合的基础上,教师会更加认为分类思想的作用不大,不能很好地为数学教学课堂所服务。
(二)分类思想应用单一,形式僵化缺乏灵活
分类思想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做到逐个击破、总结归纳。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发现教师对分类思想的应用过于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很多教师认为分类思想就是一种具体的解题方法,而不是一种能够解决多种问题的工具,从而无法实现对数学分类思想的深入探究,只有在用到分类思想解答某一问题的时候才给学生讲解。其实不然,分类思想在数学教材中无处不在,应用形式应多元化。
(三)淡化学生主体地位,缺乏自主学习机会
在培养学生分类思想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但该能力的培养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即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以及自由思考空间。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被重视。究其原因,部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心理波动较大,若不对其进行限制,就会出现自律、学习等相关问题。然而,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若学生的性格被压制,叛逆心理会更容易显现出来。因此,为了提高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效率,教师有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
三、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整理分类思想资源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定义、定理以及公式都是分类概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分类知识,整理分类思想的数学资源,从而让学生不断体会分类思想的价值。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教学资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有效学会整理分类数学知识。分类的原因是一种问题存在不同的情况,不能通过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而分类的原则是要做到完整,不重复、不遗漏。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数学教材中整理分类知识,有目的、组织地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领悟出和接受解决问题中的分类思想。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有理数》,作为“数与代数”学习的第一章节,教师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再次细致分类。正数、零、负数可以组成完整的有理数,正数与分数也可以组成完整的有理数,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让学生理解分类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标准不同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分类不同。当学生对有理数有了初步认识后,可以提出疑问,“a一定是整数吗?”以问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对a进行分类,a可以大于0、小于0、等于0等不同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不遗漏的分类目的。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应用分类讨论思想
在分类思想中,分类讨论思想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分类讨论过程中,需要克服分类讨论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定理、法则、公式以及习题等需要分类讨论,在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分类讨论的重要性,并可以积极参与到分类讨论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该问题的讨论更加积极,思维的碰撞更加激烈,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规律的数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缜密性。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时,数轴表示有理数的数学问题较多。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的一点,且知AB=10。当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动点R从B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则点R运动多长时间,P、R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该问题需要分类讨论,即两点是在相遇前还是相遇后相距2个单位长度。若是在相遇前,两点之间的距离从10开始越来越小,直到相距为0;在相遇后,两点之间的距离由0距离开始越来越大。因此,若两点相遇前相距2个单位长度,则需要;若两点相遇后相距2个单位长度,则需要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分类思想无处不在,若能熟练掌握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亦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丁云.浅议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以二次函数与等腰三角形结合问题的解决策略为例[J].考试周刊,2024,(27):64-67.
[2]李丹丹.例谈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具体运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09):20-21.
[3]沈俊香.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