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昆华医院 睡眠医学中心 云南昆明650301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的效果观察。方法:便利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收治的122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和不良情绪情况(SAS和SDS评分)。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SAS、SDS)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
关键词:心理护理;抑郁症;睡眠质量;临床症状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心境障碍相关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抑郁症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持续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及兴趣减退等,严重的抑郁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行为[1]。抑郁症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临床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疗效因人而异,且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及负性情绪,对于病情缓解有一定疗效。心理护理是临床诊疗各种疾病必不可少的护理手段,该护理模式可依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制定更为科学的护理方案,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其生命质量[2]。有研究指出,在药物治疗抑郁症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情绪,调节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促进疾病康复[3]。本文旨在研究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的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便利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2023年02月至2024年08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31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0.33±10.87)岁;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30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39.78±10.6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平衡性良好,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构建良性沟通关系,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是心理护理能够实施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获取患者信任,以平等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促使患者能主动进行倾诉内心想法,明确患者发生抑郁的深部原因,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② 针对性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等进行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改善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案。多数抑郁症患者对自身的认可度均较低,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需保持柔和的语气,给予患者充足的鼓励和关心,帮助患者获取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减轻其病耻感,促使患者应用平常心态应对疾病和治疗。同时需积极的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如患者有抑郁加重或者自杀心理产生时,需及时予以预防干预。③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学、细致的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其对抑郁症的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包含抑郁症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等,同时指导家属多关爱患者,予以其充足的情感支持,同样有利于疾病康复。④ 不良情绪干预。可通过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组织患者定期进行适度的娱乐活动,包括健身、唱歌、下棋等,可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帮助其回归社会,培养爱好和寄托。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包括散步、慢跑等,促进患者的情绪改善、调节免疫,从而控制病情进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和不良情绪情况(SAS和SDS评分)。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当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组别 | 对照组(n=61) | 研究组(n=61) | t值 | P值 |
睡眠质量 | 2.04±0.33 | 1.53±0.26 | - | <0.05 |
睡眠时间 | 1.94±0.29 | 1.42±0.22 | - | <0.05 |
睡眠效率 | 1.92±0.26 | 1.32±0.21 | - | <0.05 |
日间功能障碍 | 2.12±0.37 | 1.55±0.28 | - | <0.05 |
催眠药物 | 2.09±0.35 | 1.52±0.29 | - | <0.05 |
睡眠障碍 | 1.98±0.30 | 1.32±0.24 | - | <0.05 |
入睡时间 | 2.15±0.38 | 1.43±0.27 | - | <0.05 |
2.2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SAS、SDS)
干预后,研究组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SAS、SDS)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SAS、SDS)比较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61 | 67.39±6.88 | 60.29±5.39 | 66.73±6.43 | 59.67±5.92 |
研究组 | 61 | 66.89±6.45 | 52.56±5.12 | 67.29±6.72 | 50.39±5.37 |
t值 | - | - | -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抑郁症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持续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长期抑郁的患者会发生严重的心境障碍,出现明显的悲观、厌世及消极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做出自杀、自残等自伤行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虽抑郁症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实现自愈,但仅见于小部分患者,绝大多数患者都难以控制情绪,抑郁反复发作,长期被疾病折磨[4]。药物疗法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病情极易复发,整体疗效不佳,且长期用药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逐渐显效,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改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5]。本研究将心理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SAS、SDS)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综上所述,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
参考文献
[1]徐艳,康晶,李伟. 激励式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康复效果的价值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4, 19 (12): 148-150+153.
[2]沈婷,史菊红. 叙事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的效果观察 [J]. 心理月刊, 2024, 19 (09): 125-127.
[3]宋其,陈艳秋,朱丽娟. 以罗伊适应模式为框架的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J]. 心理月刊, 2024, 19 (09): 131-133.
[4]王丹华,孔丽华. 心理认知护理结合纽曼系统模式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 10 (04): 186-188.
[5]翁春霞. 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的效果观察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02): 333-335.